记者 张乐妤
你对“理想城市”有哪些设定呢?生活在城市间的人们,穿行楼宇之间,为生存、为理想、为明天,串联起各自的烟火人生。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职业的人们,对于“理想城市”的定义都不大相同。
苏州工业园区包容了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更在意城市生活的丰富度和氛围感。在生活方式如此多元的当下,当他们来到园区之后,在此多停留一段时间,感受一座城市的真实的温度,或许才能触及这座城市的灵魂,才能慢慢找到那个最理想的归属。
独墅湖畔散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中新佳联国际规划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前对此深表认同,他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就是各种人群都能够“诗意地栖居”的城市。2003 年,王前来到园区工作和生活,至今已有20 年时间。于他而言,“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舒适的心态,要实现“诗意地栖居”,就要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王前曾在新加坡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也是新加坡规划学会会员,他认为,新加坡城市建设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就非常好。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建设“花园城市”,到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建设“花园中的城市”,再到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理念——建设“自然中的城市”,旨在将城市融于自然,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新加坡还计划在2030 年前延长公园联系绿道至500 公里,每个市民从居住地出发,步行10 分钟就可到达公园,使市民能更好地亲近大自然。
人与城市方面,一座理想的城市能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区以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能提供各种类型充足的就业岗位,并且工作地点与居住区的距离不能过远,减少居民就业的通勤时间。王前认为,从居住和就业通勤的角度,园区非常接近“理想城市”。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上,园区采取了“汉堡包”式的布局,产业在外围,居住在中间,商业服务在核心,这样的布局降低了就业的通勤距离,从空间结构上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在居住和工作之外,一个理想的城市还应为市民提供靠近居住区的开敞空间,供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休闲和游憩。园区在邻里中心边上,往往都规划了相当面积的公园。
高处远眺湖西
王前至今还记得,刚来园区时,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产业的蓬勃发展。当时苏虹路和金鸡湖大道的两边,引进了不少世界500 强企业,形成了成片的先进制造产业区。一个城市,只有培育和引入先进的产业,才能持续地吸引人口,人口的聚集,才能为城市的居住和商业服务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他感慨道:“园区的成功,很大意义上是选择了‘产城融合’这一发展路径。”
当然,城市的居住者是人,如何让居住其中的人开心舒适地生活,是在城市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使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思维碰撞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意之外,也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的人群产生共情思维,达成更多共识,从而在城市中形成凝聚的理念,推动城市持续发展。
闲暇之余,王前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独墅湖边,这里生态环境优美,和家人散步,和朋友聚会,都是一种享受。当然,独墅湖畔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还有园区重点发展的几大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到此就业。“漫步在独墅湖边上,身边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每次都让我感觉特别开心。”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吸引人才的竞争,而青年是其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群体。王前由衷地希望,今后园区在就业、居住、物价等方面对青年人更加友好,获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提高“青和力”指数,园区的未来会更美好。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行业的从业者,王前入行已有20 年时间,从城市规划行业的角度,他认为园区提供了均质化的高品质基础设施,这一点非常接近他心目中对“理想城市”的期望。“国内的很多城市是单中心的结构,围绕中心圈层辐射发展,靠近城市中心的少部分区域建设标准很高,配套设施很完善,其他区域的建设标准往往就急剧下降、乏善可陈,而苏州工业园区在整个278 平方公里尤其是80 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内,都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包括以多处邻里中心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以及9 年一贯制教育等配套设施,使生活在园区每个区域的市民都能较为均衡地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设施,我觉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郭晓丹是常州人,对这位90 后新锐青年教师来说,江南是最为舒适的区域。在当老师之前,她已经在苏州工业园区生活了八年之久。2008 年,青涩的小姑娘背着行囊,来到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读书,谁曾想后来的十几年光阴,就都留在了这里。
烟火气十足的夜市
“在我看来,很多城市只适合旅行,待上几天没问题,住久了就会不太习惯,比如气候、比如饮食都会显现出差别。”在园区住久了,郭晓丹摸清楚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和气候,跟家乡差别并不大,适应起来非常快。在这里,各个季节应该吃什么美食,在哪里吃,她渐渐地都了如指掌。
理想的城市,除了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还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精神层次需求。在学校里,郭晓丹教学的两门课程分别是电影和中西方文化比较。因为工作的关系,她经常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或是外出调研,或是看展、看电影、看演出等等。早些时候,很多珍贵的演出和展映需要到上海去看,现在,在园区就有不少电影展映,比如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经常有经典港片展览,还有欧洲小众电影展、独立电影展等等,基本可以覆盖师生的需求。
前段时间,电影《封神第一部》上映,学生们纷纷去不同的电影院刷片,比如IMAX、杜比环绕、激光厅,不同的影厅可以收获不同的观影效果。园区有着众多影院,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观影需求,有学生在对比了众多影院后,评价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的影厅堪称观影效果最佳。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课上,会讲到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郭晓丹希望学生们能够从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中有不少来自港澳台地区,他们来到苏州求学,希望能看到一些苏州现代化的景象,也希望能看到苏州传统韵味,这些在园区都能满足。
对于那些希望能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郭晓丹会推荐他们去斜塘老街,每逢传统节日,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国风市集,园林式街区建筑特色的映衬下,更显江南韵味。郭晓丹还常常带着学生去访古,离学校距离蛮近的斜塘土地庙,就是他们的“打卡点”。在苏州现存砖木房屋中,斜塘土地庙是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的“第二老寿星”,结构上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特征,素净淡雅,整体呈现出了“T”字形。
郭晓丹住在园区奥体中心附近,平时经常会去奥体中心逛逛,刚刚过去的暑假,苏州奥体广场携手苏州博物馆共推国际合作展——“古希腊人:运动员、战士与英雄”特展,活动设置了手工体验活动、专家讲座以及展览,这类跨区域文化推广活动,让园区人在家门口也能尽享文化盛宴。
市井中的烟火气是最直接让人感受到城市温度的方式,工作日的晚间,郭晓丹会另辟蹊径到学校附近的夜市逛逛,这里烟火气十足,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在此,北京卤煮、西安肉夹馍、云南乳扇……穿梭在其间,不消一会儿,就能吃得打起了饱嗝。周末,郭晓丹更倾向于走出家门,找一家咖啡馆办公,园区现代化咖啡馆选择众多,轻轻松松便能找到一家咖啡馆消磨时光。有时候,她会跑得更远,到东西山找一家咖啡馆,工作完再吃上一顿农家乐,极具松弛感的周末就这样度过了。
明年,轨交8 号线开通,郭晓丹十分期待,校门口就设置了站点“仁爱路”,届时大家出行也就更加方便了,这样有期待的生活,正是她所向往的。
“这是一座美丽宜居、多元包容、活力创新的城市。”斜塘街道锦塘社区的社工周铖这样总结苏州工业园区。2016 年12 月,正式入职斜塘街道,成为一名社工。他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面试的时候曾说的那句话:“我希望能够参与斜塘街道的建设,为斜塘发展出点力。”
最早,周铖从事社区劳动保障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斜塘街道在园区首创的“青创工社”平台,这个平台以孵化、扶持新生代动迁居民创业,来带动居民就业,是践行为民务实服务的生动实践。
“青创工社”为创业者提供2230 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设有120 个创业工位,孵化基地累计入驻企业113 家,当前在孵36 家企业,覆盖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以创业带就业,累计带动700 多名新生代动迁居民创业、就业。其中,创业讲堂已成功开办53 期,累计学员近4000 人。
在“青创工社”平台,周铖认识了不少辖区内有意向创业的居民,他们了解到这个平台后,积极参加斜塘创业大讲堂,在经过一定的创业培训后,成立了创业实体,最终入驻街道创业孵化器,享受减免租金的优惠政策。
依托青创工社,以党建共建共育为枢纽,斜塘街道还牵头成立苏州工业园区众创空间党建联盟,链接起青创工社、药物研究所、省产研院等众创空间资源,为双创人才打造高质量沟通交流圈。多年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让周铖意识到,园区在惠民政策方面,上传下达很快,这或许是辖区内创业居民的“理想工社”吧!
在社工的这一身份之外,周铖还是地地道道的园区人,最早他的家住在南施村,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南施街附近。1989 年出生的周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人搬迁离开村子,到跨塘生活。
随着园区大开发在1996 年全面向斜塘区块推进,湖东地区的道路建设日新月异,首先建成东西向主干道苏虹东路。周铖眼见着这条道路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两旁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也更加直观地看到园区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
园区的迅速发展,居民感受到更多的变化是生活上更便利了,这一点周铖感触颇深:“一开始,我们都比较依赖邻里中心,我去的最多的就是方洲邻里中心和湖东邻里中心,后来各大商圈逐渐成熟,可选择就更多了。”
现在,周铖住在斜塘老街附近,日常遛娃休闲聚会,都会选在斜塘老街。每周末周铖都会四处遛娃,园区有白鹭园、白塘公园、东沙湖生态公园这类开放式公园,也有李公堤、月光码头、苏州中心这类休闲好去处……
“去过很多个城市,依然最爱苏州工业园区,无论是规划布局还是景点、商圈的环境,都是我心目中理想城市的范本。”周铖这样总结他的家乡。
美丽宜居的理想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