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韦,叶 思
(湖南麓木和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6)
以“二十大”为典型的中央会议,多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工业四基”到“工业六基”,“专精特新”一词在官方、资本市场、媒体等各方面提及愈来愈频繁,上升至从未有过的高度。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三高四新”“制造强省”等战略,“专精特新”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文章将围绕“什么是专精特新”“中央、省市专精特新发展历程”“中央、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目标及现状”“湖南省专精特新工作亮点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推动湖南省内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从内部来看,我国工业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创而不新、链而不畅、聚而不群等现实问题,中小企业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去杠杆、去产能等因素影响,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国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实现产业融通发展,而推动专精特新发展则是必然之路。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下行、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乌克兰局部战争等外部环境动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高端机床、芯片、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产业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撒手锏”,制约了国内产业升级和发展,也卡住了国家经济“命脉”。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2]。同时,新时期“专精特新”中的“新”也解释为“创新型”,体现了“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底蕴是科技实力。
“专精特新”发展由来已久,2011年,工信部发布《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和《“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工信部规〔2011〕434号),正式提出“专精特新”概念。
2013年,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
2018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18〕381号),首次提出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
2021年,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明确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3]。同年9月,正式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2年,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系统化、规范化和精准化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4]。
湖南省是国内较早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的省份之一。2017年,湖南省经信委、财政厅下达《关于印发〈湖南省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湘经信中小发展〔2017〕274号)。同年6月,省内专精特新认定工作正式启动。
2021年,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出台《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21—2025)的通知》,对新时期的湖南省专精特新工作进行了指导和解释(见表1)。
表1 湖南省“专精特新”支持政策
另外,各市州也结合自身情况陆续出台了“专精特新”发展政策,表2是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的湖南省内部分市州“专精特新”支持政策。
表2 部分市州专精特新支持政策
续表
3.1.1 发展目标
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强化优质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十四五”期间,全国推动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
3.1.2 发展现状
自2018年培育工作开展以来,截至2022年9月,工信部已经培育认定四批共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
(1)从事细分市场平均时长近16年,深耕10年以上企业达到6874家,占比约77%。
(2)民营企业为主体,占比约84.5%,客观反映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的地位。
(3)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93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178家)、通用设备制造业(991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19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18家)、汽车制造业(59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53家)、仪器仪表制造业(44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69家)、金属制品业(332家)。
(4)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3.2亿元,其中户均营业收入1亿元以内,占比21%;1亿元~10亿元,占比74%;超10亿元占比5%。
3.2.1 发展目标
根据《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21—2025)》,“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重点培育300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上市企业,引领带动全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3]。各市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提出了“专精特新”发展目标。湖南省力争在“十四五”末培育5000家以上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详见表3。
表3 部分市州专精特新发展目标
3.2.2 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9月,湖南省累计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7家,以及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种子企业超千余家。2021年度湖南省内已认定的国家级与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情况大体如下:
(1)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9亿元和2.1亿元。
(2)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净利润分别为4767万元、1773万元[8]。
(3)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研发强度分别为5.5%、5.2%[2]。
(4)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缴税分别为1700万元左右、800万元左右。
一是工作先试先行。在2018年工信部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前,湖南省内已经培育认定了近千家省市级“小巨人”企业,在资金奖励、项目补助、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作为,促使省内专精特新工作逐渐走上常态。
二是工作模式成熟。在省级“小巨人”政策推广下,长沙市、衡阳市等市州率先落地了市级“小巨人”、种子企业等政策,并认定了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市级“小巨人”企业。
三是工作成效明显。目前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达到1977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2022年湖南省新认定的73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例,呈现了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结构优。工业企业占比80%以上,充分彰显制造业主力军作用,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奠定基础。二是态势好。2021年户均主营业务收入1.86亿元,较上年增长32.8%;户均净利润1328.18万元,较上年增长51.2%,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三是质量高。共取得发明专利5060项,户均约7项;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257项、行业标准298项,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能力[6]。
2021年7月,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湖南省专精特新工作成效的认可。
虽然湖南省专精特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对比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省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相对有限。对比沿海省份,省内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资金、人才、融资等方面支持政策有限,企业反馈有待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和深化落实。部分市州受产业基础、财政收入等因素影响,至今还未出台市级层面专精特新专项政策。
二是“专精特新”企业分布不均衡。省内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两市(前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长沙市拥有143家,株洲市拥有58家,两市占据全省半壁江山)。这与两地制造业整体水平较高有关,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三大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长沙及株洲。
三是高质量“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后劲不足。目前已认定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拥有大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存在战略新兴程度不高、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较低、核心技术不突出、高端技术人才外溢严重等问题,较“填空白”和“补短板”存在一定差距。
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梳理产业上下游链条,支持服务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发有层次、有深度、有效益的服务项目,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动态管理。
综合考虑地方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产业的分布和竞争力现状、企业实际运作环境等因素,明确地区重点发力领域和行业,因地制宜地制定“专精特新”培育政策。强化梯度培育,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实现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填空白”及“锻长板”,促进企业向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眼光,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以龙头企业订单及需求为抓手,打破县域乃至市域的地域隔阂,提高省内配套率,提升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能力。建议做好如下两点:
①加大税收返还力度。从两型产品目录等角度,鼓励大企业采购省内中小企业产品(服务)所产生的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直接补助采购单位。
②扩大揭榜挂帅政策面。鼓励本地大型企业研发设计等外包需求由省内中小企业揭榜,并通过科技专项、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等财政奖补的方式支持发榜单位及揭榜单位。
结合省内主导产业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就业实训、职业技能提升、职称晋升、继续教育、人才认定等政策落实,促进技术人才“长在湖南,用在湖南”,为湖南专精特新事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