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2023-10-18 01:24:12黄晓吴琪
中国科技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科学大学

黄晓 吴琪

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事关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2023 年2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到底该“加什么”“怎么加”,成了答题的关键点。青少年接受的科学教育纵贯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并需要不同学段彼此衔接,循序渐进,协同合力。为深化科学教育发展,提升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必然要统筹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资源,争取教育质量的最优化。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视角探讨深化科学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

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价值意蕴

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是建设优质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推力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学教师队伍。中小学科学课教师总量不足是当前科学教育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注重于培养传统学科的教师,科学教师的培养总量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除数量问题之外,中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中更大、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在于科学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亟待更新。高等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阵地,要建立高水平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健全科学教师培养体系,优化科学教师在职培训,建立科学教师教学支持体系,需要依托大中小协同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需要中小学扎根教学实践场域,提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协同高校解决,需要高校统筹自身人力、物力展开研究并将最前沿的研究反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两方面协同提升一线科学师资水平。

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是优化科学课程内容的关键路径

中小学生通常接触到的是基础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而大学则拥有更为先进的科技设备和研究成果。高校牵头开展与中小学教育研究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科学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衔接和一体化课程及教学实施方案,研究成体系、分阶段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材,研究適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工程教育教具与学具,为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教学资源支撑。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有助于加大学校科学教育课程供给,拓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时空。

学校科学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方法的传授、科学态度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重视探索科学英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培育,为科学英才的科学识别和持续发展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支持,让科学英才的发掘与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落地。

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发展是提升科学教育效能的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经验及较扎实的科学素养的人才。通过与大学合作,中小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和实验技术,拓宽科学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在中小学时期就可以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储备打下基础。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在与中小学合作的过程中,大学可以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理念与社会共享,促进科学教育公平、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实然困境

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科学教育水平发展步伐不一致

中国目前存在城乡教育差距、长期“重点校”存在、贫困地区教育落后、校际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导致部分中小学生接触到的科学教育资源有限,难以获得与大学教师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果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加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力度,打破中小学与大学的合作壁垒,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师资队伍有很多衡量标准,其中职称和学历是较为显性的指标,而高职称、高学历师资队伍存在区域间、校际间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科学教育发展步伐不一致。

大学与中小学存在体制与文化差异,缺乏相关教育政策引领

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模式与中小学有很大差异,难以与中小学衔接。大学与中小学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强调研究型教师的当下,合作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一线教师与高校研究者之间存在严重认知偏差,从知识属性看,教师与研究者持有不同类型的知识。研究者具有自下而上的高度凝练的教学理论知识,而教师拥有自上而下的基于教学情境的实践性知识,这为二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带来了阻力。一方面,在构建教案、课程等产品时,研究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异,会导致教师与研究者形成观点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与研究者协同设计的概念化认知。另一方面,教师与研究者对协同设计中产生的问题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考量,这增加了二者之间的交流成本。为打破此困境,相关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和平台,帮助高校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教师协同育人意识淡薄,缺乏协同教育实践指导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科技素养。但在中小学领域,存在一些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这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有助于合作的推动,但是现实情况中往往由于平时较少接触研究,教师可能会产生研究与其工作无关的错误感知,导致教师对研究者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另外,当研究者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知识时,教师也会认为这些知识是理论性的,与他们教学实践的现实相去甚远,对研究者提供的知识产生怀疑。这些会阻碍教师与研究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难以进行深入交流与互动[1]。

开展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应然路径

建立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形成育人共识

“以共识促合作,以协作固共识”的理念是解决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困境所秉持的基本态度。应建立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信任机制,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形成育人共识。信任是协同的基础,协同行动中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目标层次化等特征使得各主体之间的信任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即使形成了也难以维持其稳定,故而影响协同优势的发挥[1]。

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亦不例外。在学校里,具有信任关系的组织,人们不需要浪费精力在互相猜忌中,而能全情投入组织内的工作[2]。建立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信任机制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形成共信互助的共同体,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之间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核心愿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凝聚大学与中小学育人共识,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学段虽具体目标不同,但是协同育人过程具有统一的目标和追求,也即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增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互信关系。中小学应欢迎大学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价值,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邀请大学学者进校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大学则可以利用自身设施条件,比如实验室、图书馆等,鼓励中小学进校研学及参加各类夏(冬)令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

搭建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开展高效沟通

破解当前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困境,应搭建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开展高效沟通。科学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引领支持,可借鉴发达国家在重视科学教育发展、法律政策制定完善等方面的经验,加大力度针对各个地区科学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与保障科学教育的协同发展,完善强劲的引导政策与有力的协同机制,确保合作平台的良性运转。政府应积极落实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激励政策,调动多主体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并且要深化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相互了解与认识,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教育部门可以牵头成立高校基础教育联盟、合作研究中心等促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办学,建立完整的教育生态链。中小学可以获得大学在日常管理、教育科研、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共享大学的实验设备、教育教学场所、图书馆等资源。鼓励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过程中大学与中小学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远程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让科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易懂。广泛搭建科学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拓宽交流合作渠道。

完善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组织机制,保障大学与中小学组织规范运行

目前较为公认的“组织”定义为“一个开放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组织要素分为组织目的、组织外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3]。组织要素管理包括组织行为管理、组织结构管理和组织过程管理[4]。对于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组织要素,其组织目的较为清晰,即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需求与政策、社会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大学、中小学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管理主体是大学与中小学校的管理层;管理客体则是进行实践活动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优势,就必须利用合理的组织策略将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与统一,完善协同机制。组织目的是使组织统一起来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首先应凝聚育人共识。面向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的价值逐渐被国家重视,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的管理主体要科学把握时代需求,协调内外部环境要素,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5],要通过推动优质科学师资均衡,优化科学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加大力度补充科学教师队伍,缓解科学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大学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教育资源,通过教师培训、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便利,加强一线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智能手段,推进教师培训资源平台建设,将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培养一支优秀的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优化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评价机制,落实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效能发挥

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评价机制包含两方面内容,评价对象一方面是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方式,一方面是面向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机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科学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考的”,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下,纸笔成绩依然在教育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消除开展科学教育的关键障碍,过于单一标准的考分比拼恰恰是開展科学教育最突出的障碍。高校是教育评价改革中实施综合评价最深刻的地方,同时有关教学评价高校也有最丰富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促进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也有利于改进当前科学教育评价中的问题。引导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构建大学-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评价体系。

此外,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效能的发挥也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进行监督评估,以促进其合作效能的最大化。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大学- 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机制涉及多主体,各方在协同机制中发挥作用不同,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中立评价各方作用,发挥评价激励作用;其次建立协同评价制度保障,明确评价的运行操作制度、参与主体、流程和具体办法,并建立相应评价监督反馈制度,促成协同主体对评价制度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靳燕凌,徐天舒.信任视角下的协同困境:诱因反思、纾解路径、实践策略[J].兰州学刊,2023,No.353(02):91-101.

[2] 格奥尔格·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曹原,杜建,李侗桐,等.“双一流”建设下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的策略与实践——基于组织理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3,No.415(03):26-33.

[4] 谭燕.组织要素与要素管理三维度[J].现代管理科学,2007(03):43-45.

[5]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Z2):87-96.

猜你喜欢
协同科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科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