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文创研究初探
——以上海市地震局为例*

2023-10-18 17:36陈子琳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8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文创

陈子琳

(上海市地震局,上海 200062)

0 引言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1 年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协印发《“ 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在2021—2025 年期间主要任务着眼于加强科普创新创作,鼓励支持科普原创,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繁荣产品创作,共同策划创作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防震减灾科普精品。重点工程之一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创建工程强调,要建设以科普作品、科普活动为主体,以融媒体中心为载体的科普品牌体系,创建个性独特、内涵丰富的科普品牌形象,加强科普品牌落地应用。

《上海市科普事业“ 十四五”发 展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和举措,要求繁荣科普创作,加快数字技术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丰富数字科普内容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科幻作品、文创作品等开放推广。

以上重要论述及五年规划要求,突出了科普原创、品牌建设、融媒体数字技术、文创作品等关键字眼,如何进一步开拓上海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新格局、提升科普成效,离不开在创新供给、融合传播、社会协作、精准评估上下功夫。故本文旨在将目光对准防震减灾科普文创研究,力图站在数字信息化与“ 互联网+”模 式的大背景下积极思考,依托融媒体平台,尝试探寻具有本局特色,能够带动品牌效应,在创新性、实用性上都有所提升的防震减灾科普文创产品。

1 文创产品与科普文创

步入新时代,在积极提升文化软实力、强调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文创产品因其本身的创意性、文化性、精选性及愉悦性而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1]。所谓文创产品,这是一种融合了技术、设计、文化及受众群体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新型创作,它以人的需求为基本落脚点,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创新与文化的巧妙融合赋予其功能的复合性,让它的盛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时下市场火爆的故宫文创就是将中华传统古典文化融进了博物馆纪念品中,通过新媒体营销,全方位打造了以 “宫廷文化” 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使故宫洗脱了尘封的历史感,拥有了更加贴近时代的亲和力,因此收获了大批年轻的粉丝,极大地促进了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2]。据统计,早在2017 年,故宫就已达到8.91 亿的网站访问量,销售额度超过15 亿元,跃居1 500 家A 股上市公司的收入之上。

故宫文创的火爆在给市场注入信心的同时,对于科普宣传也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借鉴作用。将科普元素与产品有机结合,既能丰富文创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也进一步开辟了科普宣传的新渠道,并可通过分析受众群体偏好选择,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让用户在享受审美志趣的同时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能够切实提升科普宣传效果。近年来,不少科技场馆纷纷将探索的目光投向科普文创的设计制作。如果说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 “博物馆文创” 更多立足于实体产品的研发、销售,商业化、市场性特点突出,那么科普文创则更多地将重心放置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递上,往往借助于H5、VR、AR 等数字技术,利用 “互联网+” 模式开发研究,追求信息的 “无界” 与 “可达” ,旨在更高效更有力地提升科学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强化知识印象的大脑植入,帮助社会大众更方便更直观地将科普带回家。

2 防震减灾科普文创

2.1 防震减灾科普产品

从广义上讲,科普产品是指可传播科学与技术的所有产品,包括图书、音像制品、科技展览展品展项、科技工具用具乃至带有科学寓意与技术含量的玩具等,均可视为科普产品[3]。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域,中国地震局对2000—2015 年的防震减灾作品进行了统计和梳理,以图书、展板、图册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介宣传品占据了大部分比重。其中,以书籍类最多,包括图书、教科书、动漫书,达到309 种,占到科普作品数量的43%,其次是视频(影视短片、游戏动漫光盘、公益片及纪录片等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作品(微博、微信公众号、APP 等),分别占到总数的21%和11%[4]。

2022 年,中国地震局开展新一轮防震减灾融媒体核心资源库作品收集工作,范围为2016—2022年,仅以上海市地震局为例,在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微博上发布的科普文章、视频、长图等占比88%,实物作品包括科普绘本、宣传册等占比12%。较之以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在互联网上的推行比重显著提升,正逐步摆脱传统纸质宣传媒介的点对点束缚,从较为单一的文字宣传,开始转向数字化科普,尝试利用微信、微博等时效强、覆盖面广、可互动等优势特性的新媒体,助力地震科普更好服务社会公众。

2.2 防震减灾科普文创现状

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宣传手段更加多元,近年来,不少省局单位开始涉足防震减灾文创领域,追求科普宣传品的形式多样化。例如,江西省地震局开发的雨伞、笔记本等,山东省地震局开发的冰箱贴、魔方等,广东省地震局开发的日历、口罩等,这些产品能够紧随文创潮流,并贴合社会公众使用实际,是防震减灾科普有意识的主动创新。以上海市地震局为例,近些年来,也开发了便签本、书签、帆布袋、双肩包等文创产品,通过在重要时段如全国防灾减灾周、7·28 唐山大地震纪念日,以及上海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等重要活动中进行发放,对于地震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效果,在促进公众地震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方面有所裨益。

但综合考虑,这些防震减灾科普文创在开发设计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多以地震知识宣传标语简单地黏贴印刷,说教意味偏浓,产品也较为分散,在抗震救灾精神与防震减灾文化的挖掘和凝聚上研究不够,存在着精品不多、创新性不足、趣味性不强、知识与产品融合度不高等问题,还未能达到1+1>2 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些产品大部分还建立在实物制造的层面,宣传推广与传统图册同样面临时间、空间的限制,尚未发挥数字时代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广泛性。

3 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文创研究方向

3.1 数字化

加强地震科普的源头创新,融合传播扩散科学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具有极端的重要性[5]。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渗透影响社会与个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要想走得更高更远,需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这个机遇在于科普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 亿,而在综合社交媒体APP 应用排行中,微信、微博的下载及使用人数名列前茅。一篇科普文章在微信微博的双重推广下,阅读量超过万次不再是难事。因此,如何最大程度搭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整合上海市地震局现有的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搭建融媒体中心,完善作品资源库,利用AR、VR 等最新数字科技,将文创产品的制作由传统的实物,更新为虚实结合乃至完全虚拟化,将宣传手段由单一文字叙述拓宽延伸至动态长图、互动游戏、微信表情包等方式表达,会是防震减灾科普文创探索的一种新方向。

3.2 品牌化

品牌的社会效益毋庸置疑,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培育出个性化的品牌,可帮助公众更迅速更直观地理解对应信息及文化。在科普宣传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品牌,能够强化科普宣传的权威性,聚合分散的科普作品,引流更多受众关注。近年来,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特色品牌的打造上正逐步探索,形成了“ 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震震有词”“ 震相大白”“ 见震时刻”“ 言归震传”“甜豆历险记”等 多个特色活动栏目,具有资源上的天然优势,但仍存在“ 单打独斗”的 现象,未能抱团形成合力。后续在品牌培育方面,首先要着手品牌形象的确立,鲜明的品牌设定可以让“ 无意识地科普”过 渡为“有意识地传达”,最终形成品牌的稳定风格和理念,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6]。品牌形象绝非单纯地建立在抓眼球、博关注的天马行空想象中,而需紧密联系自身特色和主打理念,能够帮助公众迅速理解其深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美化设计。如2021 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 “冰墩墩” ,一头穿着冰晶外壳的可爱熊猫,国宝文化与冰元素相融赋予了新的形象特征,将 “中国” 与 “冰雪运动” 两个显著元素突出表达,既能代表举办冬奥会的中国,又能代表中国味道的冬奥会。 “冰墩墩” 一经推出,迅速成为全球 “顶流” , “一墩难求” 的现象足以说明品牌效应的成功性。因此,建议上海市地震局科普文创在品牌打造上再下功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如2022 年上海市地震局 “见震时刻-震得起的地震安全城市” 科学实验作品在上海市科学实验表演活动中荣获三等奖,科普团队以 “小震震” 和 “小结实” 两个趣味人物作为 “抗震CP” 组合,将经典的抗震结构实验加以创新演绎,多次巡演并深受大小朋友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如以 “小震震” 和 “小结实” 作为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形象的蓝本,串起一系列科普主题活动,那么对于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加强特色品牌落地应用,提升科普传播效果将会有所裨益。

3.3 跨界联合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科普工作,既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需求和情趣[7-9]。科普的重点在于宣传普及,知识的输出最终要落到广大受众对象上。如何挖掘受众感兴趣的点,找对思路,还是要立足受众本身。从大众取向来讲,当前市场品牌跨界联合反响热烈,博物馆加餐饮美食、美术馆加服装秀展、科技馆加电影游戏等,跨界联合成为一种潮流密码,开辟了文创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如2021 年上海科技馆与乐元素跨界联合推出的游戏《奔跑吧野马》,通过在上海科技馆原创纪录片《普氏野马》中提炼IP 形象,利用游戏《开心消消乐》作为载体进行推广,将科普议题与创新游戏深度结合,以低门槛、循序渐进的游戏设计,在闯关收集草料、助力野马前行回归到栖息地的过程中,强化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保护议题的理解。据乐元素公司统计,超过9 800 万人次的玩家已经在游戏里助力普氏野马跑了1 600 亿km,接近上亿的流量让这比大熊猫还珍惜的濒危物种走进大众视野,而小野马们一次次的闯关归乡也紧扣 “普氏野马重返中国故乡35 周年暨放归野外20 周年” 科普主题,让玩家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普氏野马的历史渊源、物种特性、栖息地等相关内容。双方在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中实现了科学资源科普化、游戏化、艺术化,实现双赢。跨界联合绝非简单的两个品牌合作,而是要在考虑二者相融性的基础上,打破原有行业的界限,寻求多维度、多取向的发展,迸发更大更新的火花。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文创的探索,也可试着深入实地市场,调研受众偏好,寻求合适的品牌联合。或是以上海地域特色为亮点元素,借力上海老字号、老品牌,将防震减灾的科技感与历史浸润的年代感错位相融,沿着徐家汇、佘山、陆家浜等搬迁路线,领略上海防震减灾事业的前世今生;或是调研考察上海人气文创产业园区、最美书店、重要巡展博物馆、艺术馆等,总结流量密码,归纳最畅销产品的主要特点;或是结合上海科技节、艺术周、主题快闪等活动,找准最佳推广平台。

4 结语

2022 年,上海市地震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合作,以“ 言归震传”防 震减灾知识长图为蓝本,选取合适画面,制作了一批个性化邮票及明信片,并附上了官方微信、微博的二维码,这是将“数字化”“ 品牌化”“ 跨界联合”3 个方向逐步相融探索的一次新尝试。艺术化、互动化、娱乐化和智能化是数字化时代构成科普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策略取向[10]。后续,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文创探索,也可尝试把目光对准受众,分析审美偏好,在产品的设计上力求有用且有趣,推进上海防震减灾宣传形式多样化、丰富化,在传播渠道和社会受众覆盖面等多个方面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