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晓,马伟伟,唐晓波,王 云,李春华,王小萍,何美樟,张 厅*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都 610066;2. 四川省筠连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筠连 645250 )
红茶是全球第一大茶类,红茶产量约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57%[1]。红茶因耐保存、香气馥郁、适合调饮等特点,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全球红茶消费量约占茶叶总消费量的80%。我国红茶分为小种红茶、红碎茶和工夫红茶3类,其中以工夫红茶为主要类别。近年来,国内工夫红茶发展迅猛,红茶已成为继绿茶之后的第2大茶类[2-3]。随着全国红茶产业复苏,川红工夫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再次焕发生机。截至2022年,全国红茶产量48.20×104t,产值509.47亿元,总值占比为16.02%。红茶内销量38.13×104t,占总销量的15.90%。红茶内销额564.21亿元,占内销总额的16.62%。在出口量方面,2022年红茶增幅最高,达到了12.33%。2022年,四川省红茶产量达1.82×104t、增长了323.26%,约占全国红茶产量的4.1%。表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和较大的消带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川红工夫原产于四川省宜宾市,笔者通过深入四川红茶主产区宜宾走访调研,了解当前宜宾红茶的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推动川红工夫的发展。
四川工夫红茶是我国“三大”工夫红茶(祁红、滇红、川红)之一,由于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尤其橘糖香风格突出,外形紧细秀丽,金毫披露,内质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橙红鲜亮等品质特点[4-6]而享誉海内外,是我国著名的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宜宾作为川红工夫的原产地和主产区,2021年,茶园总面积8.93×104hm2,同比增加2.45%。干茶产量10.09×104t,较去年增产0.99×104t,同比增加10.87%、综合产值达305.3亿元。2021年,全市红茶产量1.49×104t、占全省红茶产量81.87%。目前全市有以红茶为主的茶企20余家,地理证明商标4个、“三品一标”产品76个、驰名商标1件、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6件。
川红工夫主产地在宜宾市[7]。宜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几乎无霜冻期。宜宾茶常年在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采摘,比国内其他茶区早30~45d,比省内其他茶区早7~15d。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6%,森林间布、生物多样。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土壤多为山地黄泥及紫色砂土,pH 4.5~6.5,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筠连县等地土壤还富含硒、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即选定在宜宾市筠连县、高县罗场、宜宾县古柏等地建立了7个红茶推广站,开发红茶生产,扩大红茶出口。1958年农历正月初一、1959年9月14日,川红工夫2次献礼毛主席,开启了“川红”的传奇和辉煌。1979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川红工夫售价超过“祁红”的14%。1985年,川红工夫荣获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以其“外形秀丽、毫锋显露、色泽乌润、香高味醇、汤色红艳、叶底红亮”的品质特色享誉中外,并成为与“祁红”“滇红”齐名的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2016年,川红工夫成功注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五粮液集团公司控股川红集团,又将川红集团升级为二级公司,并纳入“十四五”大健康发展规划赋能推动发展。2021年,省政府确定命名筠连川红特色小镇(巡司镇)为“四川省特色小镇”,成为全省首批、也是首个被命名的茶叶特色小镇。
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宜宾早茶节和四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搭建了川红工夫(宜宾市级)和筠连红茶(筠连县级)两个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川红集团、醒世茶业、川茶集团、早白尖集团等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红贵人、黄金白露、叙府金芽、贵妃红等红茶产品品牌。川红集团红贵人成功入选10个第一批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之一。“宜宾早茶”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世界名优绿茶”“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共品牌”“四川省农产品优秀区域公共品牌”“天府龙芽”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世界名茶“中国好茶”“川红工夫”为“世界名优红茶”。“红贵人”“黄金白露”等产品品牌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宜宾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总体上看,宜宾市红茶产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红茶生产区域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红茶加工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本世纪初有明显提升,红茶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但全市红茶产业整体上仍存在基地建设水平不高、产品品质偏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小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川红工夫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宜宾市大部分茶园都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土地瘦薄、种植不规范、机械化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宜宾市特有的早茶优势和自然气候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茶叶单产低、效益差。存在重视春茶、忽视夏、秋茶生产的情况,对夏秋中、低档茶的开发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茶食品、茶生物制药品、茶美丽保健品等深度研发不够,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红茶加工仍以人工判断为主,萎凋、发酵等关键工序多不调控或调控能力差,标准化加工水平低,未对制茶环境的温度、湿度、光、气体等参数进行精准调控,造成红茶加工技术水平低,从而导致工夫红茶品质不稳,质量不高,产品存在香气生青或“烟”“焦”“高火”、滋味苦涩等品质弊病[8-10],丧失了很多传统四川工夫红茶“香气橘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再加之全市红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提升的质量与获得的效益严重不匹配。科技转化率低,宜宾茶业领域每年产生的成果、专利和标准实际转化应用少。同质化严重,产品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缺乏独创性,无法构建比较优势。
主产区红茶企业小、散、多、杂、乱,思想观念落后,普遍存在小打小闹、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很少走出去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产品多以批发形式或低价卖给省外,产品溢价低,经营效益差。宜宾市虽有3家国家级和众多省、市、县级龙头茶企,但未能有效整合抱团发展,资产负债率高、品牌授信不足、融资能力弱,难以快速提升综合实力,大而不强,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受小农思想影响,大多数生产企业重产不重销的意识较为普遍,忽视产品包装、宣传和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集中打造宜宾红茶品牌形成合力不够,地方企业之间品牌内卷情况依然存在,以树立企业品牌为主,在对区域公共品牌推广上形成合力不够。同时,由于对市级公共区域品牌的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挖掘不深,“精制”单品培育力度不够,市场开拓力度不强,品牌市场效应未实现最大化。
一是宏观扶持政策落地难。虽然出台了《关于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宏观上制定了扶持政策,但目前尚未有配套的具体政策支持。二是部分扶持政策门槛高。茶产业的基础在于茶叶基地培育和依托基地而建设的中小微型生产加工企业,这部分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资金力量薄弱。但省市关于扶持民营企业、工业企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总产值等要求较高,而从事茶叶初加工的小规模企业,达不到这些扶持政策的门槛,针对茶产业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比较缺乏。
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坚持“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模式,推广种养循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集成技术。支持重点企业集中成片规模开展绿色食品、有机茶基地认证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茶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支持茶叶重点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立茶叶生产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完善茶叶农残快速检测机制,构建市、县(区)统一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
坚持“龙头带动、国企主体、民企参与、借力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川红工夫区域品牌建设。支持红茶生产重点龙头企业和涉茶单位,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和行业社会组织,建立川红工夫红茶产业联盟。指导筠连县川南国际茶城、高县长江源茶贸城错位发展,打造成集茶业推广、销售、体验、文化、会展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多功能商务综合体。茶叶主产区(县)着力发展区域性茶鲜叶、产品交易市场,扶持茶叶初加工厂,引导小微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集约化加工,夯实茶叶加工体系底层架构,持续提升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高质量策划“川红工夫”红茶宣传推广活动,在中国国际茶博会、四川国际茶博会、国际(宜宾)茶业年会等重要活动、显著位置设置川红工夫红茶窗口和专柜,统一布展、统一形象、统一宣传,鼓励重点红茶企业在重点城市建设品牌茶旗舰店和茶文化体验中心,不断增强川红工夫红茶品牌集聚效应,提升“川红工夫”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推介和红茶产品评优、国家非物质遗产认定、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全面提升川红工夫红茶企业品牌知名度。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生态角度,深入挖掘川红工夫茶文化,讲好川红工夫茶故事,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茶旅融合,提高川红工夫茶品牌价值。
提升现有工夫红茶加工技术,改造升级加工设备,大力培养工夫红茶技术人才,形成稳定的加工技术及产品标准。揭示各工序的关键调控因子,尤其是萎凋、发酵工序,获得优质工夫红茶的整套精准化加工技术参数。将CFD仿真模拟、近红外光谱、机器视觉、高光谱、电化学、电子鼻等高新技术有机融合,组建红茶“无人”智能化加工生产线。
传统的川红工夫以“甜”“醇”品质居多,而具有特殊花果香、蜜糖香或丰富保健功效成分的产品则很少,除工艺影响外,主要是目前适制特色红茶的品种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加强品种自主选育力度,适当引进具有花香、果香的茶树品种,嫁接白茶、乌龙茶等工艺,结合工艺组合、参数调控等途径,生产花香、蜜糖香、果香等各种特色风味、功能的红茶产品,以满足多元化市场的需要。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宜宾红茶产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类财政项目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商业性保险业务。优化茶园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两证一社”为主新型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并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茶企利用茶园、厂房设备等贷款,有效解决茶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在突出抓好传统红茶产品的基础上,加强茶资源开发,创新研发以超微茶粉为原料的茶糕点、茶面条等茶食品,以茶多酚、茶氨酸等为原料的茶保健品,以茶为原料生产的茶毛巾、茶枕等茶日用品,延长茶叶产品链条。加快对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设备的应用,研发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川红工夫红茶单品和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式红茶饮品,打造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川红工夫红茶“精制”单品,促进上规模、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