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低山茶区老茶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2023-10-18 15:21陈会娟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低产茶树茶园

陈会娟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茶果站,四川 达州 635711)

近年来,为持续做好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新茶园的开垦已越来越受到用地的制约,低产低效老茶园的改造成为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并最终提高茶园效益的关键[1]。老茶园是指在川东北达州市达川区境内,因栽培年份较长,管理不善或采摘不合理,造成茶园树势衰老,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产值低于该区域平均水平的茶园。该类茶园大部分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茶叶增效和茶农增收,亟待通过改造提升茶叶质量和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这也成为当前川东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1 低产低效老茶园现状

1.1 生长条件低劣,园相差

调查发现,达川区低产低效老旧茶园主要分布在达川区景市镇、赵家镇、米城乡、龙会乡、大堰镇、大树镇等乡(镇)的部分缓坡山地上。面积670hm2以上,占全区茶园面积60%以上,大部分低产低效老茶园均处于陡坡地带,梯面比较窄,经多年雨水冲刷,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层贫瘠、肥力低下。其次,在立地条件不良的陡坡地上建茶园,没有做好规划和相关基础工作,茶园面积小且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没有合理设置茶园道路、灌溉系统、防护林和行道树,茶树生长环境恶劣,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1.2 茶树长势衰退,产量低

调查发现,低产低效老茶园管理和采摘较为粗放,重采轻养或只采不养的现象严重,大部分老茶树长势较差,树势衰退,鸡爪枝数量增加,树干逐渐干枯死亡,并且寄生大量的地衣和苔藓,最终导致育芽能力下降,根系衰老,芽叶的产量以及质量都降低。据统计,这些茶园产量不足30kg/667m2,产值均在2000元/667m2以下。

1.3 缺株断行严重,冠面窄

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一般都是采用茶树种子直接播种,单行常规种植较多,株行距较大,种植株数较少,700株/667m2左右,人为地降低了茶园的覆盖度。加上多年肥培管理不当,茶树种上后,只施速效化肥,不施有机肥,仅靠土壤中的原有养分来维持茶树的生长,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茶树长势衰退,缺株断行严重,茶丛矮小,树冠稀疏,树幅仅30~40cm,很容易遭受病、虫、草等的危害,从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性规划

老茶园改造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原有低产低效茶园的品质和产量,更在于通过园相改造、树体改造和改造后的科学管理,建设一批能够适应现代机械化管理和绿色生态要求的现代化茶叶生产示范园。但当前达川区部分茶区对老茶园的改造过于简化,措施单一,缺乏系统性规划,有的只是一剪了之,忽视品种更新、园区生态环境改造及改后的栽培管理,造成改后的茶园迟迟不成龄、杂草丛生、病虫害发生严重、园区环境差等问题,茶叶品质和生产效率未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2 存在畏难情绪

多年来因经营管理不善,加上人为选地不当及种植规格不标准,造成大部分低产低效老茶园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土层浅薄、地力贫瘠、排洪不便、无防护林网、无生产道路,生长环境恶劣。对于以上茶园的改造,需投入2000~3000元/667m2,改造后若管理得宜,最快也要3年时间才能成龄,导致企业和茶农因缺少资金支持和眼前利益,不愿主动改造老茶园,存在畏难情绪。

2.3 技术掌握不到位

老茶园改造内容多样,需根据茶园衰老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改园、改土、改树,并且需配套不同的改后栽培管理技术,才能快速形成增产增效丰产茶园,但现有茶区茶农以老人和妇女居多,文化水平不高,难以系统掌握老茶园改造技术。有的茶园管理技术人员依然保有先前较为落伍的茶园管理理念,未系统掌握机械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施肥技术及现代化茶园生产管理技术,从而影响了老茶园改造的效果。

3 改造及综合培育措施

3.1 园区改造

3.1.1 调整和优化茶园布局 在低产低效茶园改造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和优化茶园布局,改变分散地块,退出间作,建立标准化专业茶园。坡度30°以上的陡坡、水土流失严重及面积分散、不便于机械化管理的低产低效茶园,应实行退茶还林。15°~30°以下的坡地茶园改为梯式茶园,梯面宽1.5~1.8m,梯面外高内低。15°以下缓坡地茶园改为等高条植茶园,按照单行栽植(行距110~130cm,丛距30cm,每丛栽植茶苗2~3株)或双行栽植(大行距120~150cm,小行距33cm,丛距30cm)进行标准化栽植。

3.1.2 合理规划和设置茶园道路和排灌系统 园相改造主要是对低产低效老茶园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地设置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使改造后的茶园综合配套山、水、田、林、路,创造合理的园区生产结构。

3.1.2.1 茶园道路 应因地制宜,以方便管理、运输、耕作为原则,合理设置主干道、支道、步行道和环园道四种道路[2]。主干道一般与茶行平行,用以连接各生产区和加工厂等部门,对外与公路相衔接,宽8~9m,纵坡小于6°,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5m,能供两部汽车或拖拉机对开。支道是划分不同茶园地块的分界线,与主干道交接,其宽度以通行手扶拖拉机和人力车为准,一般宽4~6m,纵坡小于8°,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于10m。步道是茶园地块和梯层间的人行道,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相接,是从支道通向茶园地块的道路,宽1.5~2.0m,两步道之间的距离一般相隔50~100m。环园道设置在茶园四周的边缘,为茶园与农田等的分界,一般与干道、支道、步行道相结合,路宽不完全一致。

3.1.2.2 排灌系统 遵循“涝能排,旱能灌”的茶园排灌系统设计原则,合理设置隔离沟、横排水沟和纵排水沟。隔离沟一般设置在茶园上方,保护茶园不受上面流水侵袭、冲刷,防止树根、竹根及杂草等侵入茶园。沟深0.5~1m,宽0.4~0.6m,两端与纵排水沟相通。横排水沟一般与茶行平行,按坡地等高线开设,用于拦蓄茶园内雨水和降低水位,沟宽0.4~0.5m左右,深0.2~0.3m,每隔4~8m设置1个土埂,呈竹节式开垦,梯式茶园每梯内侧设置1个横排水沟,坡地茶园每隔5~10行设置1个横排水沟。纵排水沟主要是用于排出茶园内多余的积水,拦蓄雨水,减少冲刷,一般设在各茶园地块之间,或一片茶园中地形特低的集水线处,与隔离沟、横水沟相连接,沟深0.2~0.3m,宽0.4~0.5m,每隔4~8m设置1个小水坝,用于减缓跌水的冲击力[2]。

另外,有条件的茶园可根据当地茶树水分需求特点,合理设置喷灌、渗灌、滴灌等茶园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在干旱季节,能够及时给水灌溉,节约水资源,有效确保旱季茶叶的高产稳产及品质。

3.1.3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根据茶树适宜生长在土壤pH4.5~6.0,含氮量高,有机质量含量丰富,土壤水分含水率达70%~90%,且喜漫反射怕冻旱的生长习性,在茶园地形最高处、外围四周、迎风口处和主干道(支道)两侧营造防护林带和行道树,以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有机肥源和经济收益。

3.1.3.1 防护林 防护林带选择高大乔木树种、矮小的灌木树种、常绿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结合组成,主要种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陡坡、山顶以及山口迎风和冻害、风害严重的地方,防风林一定与风向垂直。防护范围为树高的15~20倍,如乔木型树种,树高约20m,400~500m种植一条主林带,行距3~4m,株距1.5~2m,两旁栽灌木型树种。防护林树种要选择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植株高大,抗风力强,生长快,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如松树、檫树、乌桕、苦楝、杉树、榆树、合欢、樟树、女贞、油茶、紫穗槐等。

继保的滞后和继保与电网调度间数据的不同步,也是导致电网调度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继电保护在供电系统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继保的落后会导致电网的安全问题;继保与电网调度间数据的不能同步,有时又会导致电网调度的误操作,这一误操作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3.1.3.2 茶园行道树 在茶园主干道或支道旁营造行道树,有利水土保持和环境绿化,种植规格应离路边、水沟0.7~1m,与茶行平行道路的行道树,阔叶树株距为2~3m,针叶树株距为1.5m,行道树数量300~375株/hm2。与茶行垂直的道路,则应在每条或隔一条茶行的末端种植,以不妨碍入园作业为宜。

3.2 茶树群体结构改造

3.2.1 树体改造 树体改造主要是根据树势衰老程度,采用深修剪、重修剪、台刈、抽刈4种技术措施来对茶树进行树冠更新,使改造后的茶树树冠大小、高低、形状、结构及发芽密度满足茶园丰产的要求。

3.2.1.1 深修剪 针对树冠“鸡爪枝”丛生、生产枝细弱、育芽能力降低、新梢出现大量的单片和对夹叶,而茶树骨干枝仍然生长比较旺盛的茶树,可于春茶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或秋茶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剪去树冠上层10~15cm的“鸡爪枝”层,要求树冠平整,剪口光滑,不撕破皮层,并进行疏枝,清除枯枝、病虫枝,修剪后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搭配N、P、K肥。

3.2.1.2 重修剪 对栽培年份不长,因管理不善、采摘不合理以致未老先衰的茶树,春茶结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后剪去树高的1/3~1/2,或者留下离地面高30~40cm,要求剪口光滑,不撕破皮层,及时清理枯枝、病虫枝,及时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清园消毒,修剪后增施有机肥,合理搭配N、P、K肥。

3.2.1.3 台刈 对栽培年份较长,树势非常衰老,树冠多枯枝、虫枝、细弱枝,树干披生地衣、苔藓,发芽无力,芽叶稀少,对夹叶多,单产极低的茶园,采用台刈机或手锯、柴刀将离地面5~10cm处地上部分全部刈去。要求切口平滑,不撕裂茎秆,及时清理枯枝、病虫枝,及时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清园消毒,台刈后,重施有机肥,合理搭配N、P、K肥。

3.2.1.4 抽刈 适用于根茎部有较多新枝出现,粗老枝为一层,新枝为另一层的2种枝条构成的茶树,可将离地5cm左右的地上粗老枝全部剪去,利用抽刈后留下的新枝重新培养树冠。

3.2.2 补密换种 老茶园缺丛率在40%以上的茶园,可在当年秋冬或第二年春,将老茶树进行台刈后带土挖出,保留主侧根系,移栽到需补植茶园。移栽前先挖60cm左右深穴,翻上底土,填下表土(或客土),施上有机肥,移栽后培土压实并浇足定根水。缺丛率在20%~40%的茶园也可就地选用老茶树新梢压条后移栽的方式进行补植。

对茶树品种与当地茶产业发展不符或基础太差、树龄衰老严重及品种低劣的低产低效老茶园,可采用嫁接或换种的方式进行茶树群体改造。对部分基础太差、树龄衰老严重或品种低劣的茶园,按DB51/T 2481-2018[3]和NY/T 5018-2015[4]的要求重新规划建设新茶园,种苗应选用经国家或省级鉴定(登记)的无性系品种,质量应符合GB 11767-2003[5]的规定。

3.3 改后综合培育措施

3.3.1 土壤改良 低产低效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丛播稀植,多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土壤贫瘠,石砾多,肥力差,即使增施肥料,也仍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对于此类茶园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一是可沿等高线打桩,或就地取材,用石块、泥堡或草皮砖筑梯,同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保肥、保温,防治杂草,加强水土保持。二是对于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低效茶园,可采用培土客土的方式改良土壤,客土应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土,如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此外,可视茶园土壤质地情况,采用粘土掺砂,砂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

3.3.2 科学施肥 茶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m以下,而最活跃、最有效的吸收根系,是在10~40cm的土层内。根据茶树根系吸肥特点,茶园修剪前应大量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搭配N、P、K肥。一般在9~10月份,在茶树行间深耕30cm,施入饼肥150~200kg/667m2,或农家有机肥1000~1500kg,或有机复合肥200~300kg作为基肥。再将N、P、K等肥料按一定比例混配好施人沟底,以土填埋,以此改善茶园土质和肥力。修剪后待新梢萌发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使新梢生长。

3.3.3 绿色防控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贯彻“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确保茶叶产品的安全性。

3.3.3.1 农业防治 一是通过合理修剪、及时采摘、适时排灌等方式,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条件。二是在每年秋茶结束后(9~11月),开展茶园深耕、修剪、清园等工作,及时将病虫枝清理出园,增施有机肥和P、K肥,采用45%石硫合剂进行封园。

3.3.3.2 物理防治 通过在茶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色板或昆虫信息素(性诱剂)等来诱杀蚜虫、茶小绿叶蝉、茶蓟马、茶尺蠖、茶毛虫、茶毒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一般每2hm2左右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安装昆虫信息素(性诱剂)。

3.3.3.3 生物防治 通过园区生态环境改造,建立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系统或使用生物、矿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或化学性诱剂对茶园害虫进行防治,如茶尺蠖病毒BT制剂、茶毛虫病毒BT制剂、石硫合剂等药剂。

3.3.3.4 化学防治 一是做好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群消长动态的监测,在害虫发生初期采用低容量喷雾推行点治或挑治。二是选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虫螨腈、茚虫威、唑虫酰胺、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6]。三是合理交替施用化学农药,控制化学农药用量,确保用药安全间隔期。

4 建议

4.1 加大政策支持,做好老茶园改造工作规划

达川区拥有467~533hm2有开发潜力的老茶园,建议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全省关于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的战略规划,切实加强领导,将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纳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专门力量,制定分批次改造计划,推进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强化引领示范,树立老茶园改造集成示范样板

针对改造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有必要在低产低效老茶园集中地区打造一批改造模式与技术集成示范样板,全面示范园相更新、树体改造、绿色防控、科学施肥及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川东北老茶园改造工作,引领茶产业向生态、绿色、机械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4.3 优化技术服务,推进老茶园改造快速成园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方式,为企业和茶农提供老茶园改造技术服务,一是指导企业做好茶园规划、生产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现代管理理念,降低改造成本,提高改造效率,推进老茶园改造快速成园。二是积极与茶企和茶农对接,“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微信、QQ、电话、短信等方式,开展老茶园改造知识宣传、在线答疑与技术指导等,及时帮助企业和茶农解决老茶园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电视、报刊和杂志上不定期宣传报道老茶园改造成效,提升企业和茶农改造意愿,加快组织实施老茶园改造。

猜你喜欢
低产茶树茶园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