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罗氏妇科传承人廖慧慧论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2023-10-18 06:16:36陈怡陈慕镟曾蕾指导廖慧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经期息肉病机

陈怡, 陈慕镟, 曾蕾 (指导:廖慧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等[1]。近年来,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3],且复发率较高[4-5],是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及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方法包括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6-7]。美国妇科腹腔镜协会(AAG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指南[8]指出,单纯药物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作用有限,具有非彻底性,故息肉较大(>1 cm)、伴有严重异常子宫出血、有不孕表现的患者通常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术后应用药物疗法(包括口服孕激素制剂、宫腔放置曼月乐、口服短效避孕药等)预防息肉复发[1,9-10],具有直接去除病灶的优点,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子宫内膜息肉较小(<1 cm)者,息肉在药物疗法后随月经剥脱的几率较大。然而术后孕激素类药物及短效避孕药有类早孕反应、水钠潴留及色素沉着等副作用[11-13],而放置曼月乐则有不规则出血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均可能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中医经典医籍中虽未记载“子宫内膜息肉”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描述,可将其归属中医学的“癥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不孕”等疾病范畴。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使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息肉随月经剥脱,对于已行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的患者则能调理其体质,防止内膜息肉复发,具有避免手术创伤、副作用较小、调经助孕、调理体质的优点[14-15],在临床应用中疗效良好。

廖慧慧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师承全国中医妇科名家、岭南罗氏妇科第三代传承人张玉珍教授,为岭南罗氏妇科第四代主要传承人之一。廖慧慧教授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血瘀、痰湿为标,其中血瘀为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顾,治法灵活,常获良效。现将廖慧慧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之经验总结如下。

1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机与病证特点

1.1 病机以脾肾阳虚为本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先天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皆藏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于女性而言,月经节律的建立、正常妊娠的维持有赖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整体调节,为胞宫定期藏泄的结果。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气血,其化生的气血既充养肾精,亦是经血的来源。脾气主升,能统血,使血行脉中而不妄行。气血之根在肾,女子胞脉胞络皆系于肾,女子的经、带、胎、产、乳等过程均可耗伤肾气、气血。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摄,房劳多产,均可致肾阳受损。现代饮食多样,女性多喜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而致劳倦、思虑过度;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湿热之邪易困脾,以上诸因素皆可致脾阳受损。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液不能正常代谢,水湿留滞而成痰浊;温煦失司,血脉失于温运,血行不畅,滞而成瘀。脾阳虚,运化失司,不能升清降浊,湿聚成痰。痰浊阻滞冲任、胞宫,与血瘀相结,日久而成癥瘕。

1.2 留滞冲任胞宫之“血瘀痰浊”为标《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阳气和阴精的动态变化、相互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亦贯穿女性一生之经、带、孕育。胞宫的定期藏泄,蕴含着月经周期中有规律的阴阳消长、气血盈亏:经后期血海空虚,在肾气的作用下阴精生成、蓄积,内膜渐长、卵泡生长;经间期为氤氲之期,受孕之机,由阴转阳,气血通畅,阴阳顺利转化,则能排卵;经前期阳气渐充,阴充阳长;若未受孕,则重阳转阴,血海满而溢下,月经来潮,阴浊随经血排泄。若脾肾阳虚,或外寒客于胞宫,“阳化气”失司,则经后期“阴成形”失常,不能形成阴精,而形成阴浊——痰湿、血瘀。经前期阳气不充,推动不足,则经期胞宫之痰瘀无法随经血下泻。《灵枢·水胀》篇云:“恶血当泻不泻,衃血以流止,日以益人,状如怀子……”,衃血内停,阻滞胞宫,内生癥瘕。痰瘀阻滞,血溢脉外,则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阳不能顺利转化,则见经间期出血;冲任胞宫瘀滞,则不能怀子。

1.3 病证虚实夹杂《灵枢·五音五味》云:“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诸病源候论》则强调脏腑虚弱是形成癥瘕的前提条件。《医宗必读·积聚》亦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的观点。可见,机体脏腑气血之虚为癥瘕形成的基础。

岭南为“地卑土薄”之地,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多,气候潮湿炎热,故湿热之邪为岭南地区的常见病邪,易耗伤人之气阴。岭南居民日常喜饮冷饮、凉茶以解暑保健,饮食多样,不乏肥甘厚腻,加重脾阳受损,湿邪内生。因而岭南妇人多见气阴两虚或脾虚兼夹痰湿、湿热之体质。

廖慧慧教授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病证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患者体质不同,病机亦有所偏颇与变化,虚实病证常相兼出现,故当辨病求机。廖慧慧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执简驭繁,认为岭南地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证型主要为以下4 种:痰瘀互结证、湿热瘀结证、肝郁肾虚证及脾虚痰湿证。其证候特点如下:(1)痰瘀互结证者可见经行量多夹血块,或淋漓难尽,或伴痛经,多见舌体胖大,舌紫黯而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2)湿热瘀结证者常见经行量多,经质黏稠,经期延长,或伴痛经,拒温拒按,或伴口干口苦,带下量多色黄,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数。(3)肝郁肾虚证者可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经前胸胁、乳房胀痛或经行腹痛,或带下偏少,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腰膝酸软,眼眶黯黑,疲倦少气,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尺脉无力。(4)脾虚痰湿证者可见月经后期,月经淋漓难尽,色淡黯,带下量多质稀,常见形体肥胖,四肢倦怠,疲乏无力,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滑。

2 子宫内膜息肉的辨治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凡治诸癥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论之”。廖慧慧教授认为,临床论治子宫内膜息肉,应按癥瘕的临床表现、病机特性、患者需求等不同,分别论治。

2.1 视息肉体积大小而选择治法若患者子宫内膜息肉体积较小(<1 cm)、单发,伴有异常子宫出血,但不伴有子宫内膜增厚,则用药使内膜息肉于经期剥脱的机会较大。廖慧慧教授认为,此时癥瘕仍在,以祛除癥瘕为首要目标,可紧扣“痰瘀”的基本病机,予纯中药疗法。治疗可于非经期及经期的1 ~3 d,予脱花煎加味,旨在于非经期调节患者体质,于经期第1 ~3 天,顺应血室正开之势,起类似药物刮宫之用。

脱花煎出自《景岳全书》,由当归、肉桂、川芎、牛膝、车前子、红花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活血、化瘀消癥之功,原用于临盆将产者之催产、难产、胎死不下等妊娠病。廖慧慧教授认为,脱花煎虽原用于催生,但内膜息肉与难产、胞衣不下、胎死不下等疾病有着相同的核心病机,即瘀滞胞宫,故亦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体临证时,常于脱花煎中加入益母草、黄芪、蒲黄、卷柏、枳壳、三棱、莪术等,既增加其行气活血之力,又借黄芪健脾益气之效,攻补兼施,寒温并用,使祛邪而不伤正,温通而不燥热。中药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服药过程中每周期月经干净后复查子宫附件彩超,查看子宫内膜情况。若中药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息肉仍未剥脱,则建议患者行宫腔镜手术治疗。

若患者息肉较大(>1 cm)、多发,或同时存在异常子宫出血严重、内膜增生等情况,则建议患者先行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

2.2 癥瘕既去,辨治防复发因子宫内膜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经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或口服中药子宫内膜息肉剥脱后,虽息肉暂时去除,但患者体质因素仍在,故应予中药辨证论治,调整体质。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预防息肉复发、控制临床症状是关键,主要分为经期与非经期两个治疗阶段,一般治疗3个月经周期。

经期1 ~3 d 予服桃红四物汤加减,顺血室正开之势,因势利导,逐瘀排浊。因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多见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的症状,故于经期第4 天起,月经渐收之时,予四草化瘀止血汤(廖慧慧教授经验方)3 剂。该方以益母草、仙鹤草、墨旱莲、马齿苋为主要药物,合称“四草”。益母草性微寒,善治妇女瘀血经产诸证,又具清热利水之功;仙鹤草性平味涩,长于止血;墨旱莲性寒,味甘酸,凉血止血,能滋补肝肾之阴;马齿苋为药食同源之品,性寒,味酸,质滑,能清热凉血止血。以上四药合用,止血并清热利湿,而无留瘀之虞。四草化瘀止血汤中同时加入蒲黄炭、棕榈炭、海螵蛸、三七等以增强化瘀止血之功,又有黄芪、白术益气摄血,醋龟甲、续断补益肾气,全方止血中寓化瘀之意。此方顾护脾肾,体现了罗氏妇科调经以脾肾为本的特点,且又兼顾岭南妇人气阴两虚兼夹湿热的体质。方中寒热并用,“四草”止血,均为寒性或平性,黄芪、白术补气摄血,无助热之虞。

非经期则需根据患者体质,分型论治。廖慧慧教授根据临床经验,辨析岭南地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之体质,汲取岭南罗氏妇科用药经验,分型辨治子宫内膜息肉:(1)痰瘀互结者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桂枝茯苓丸源于《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白芍、桃仁、牡丹皮组成,功能化瘀消癥、健脾祛湿,用于治疗“妇人素有癥瘕,妊娠漏下不止”,以缓攻其癥,祛邪而不伤正。对于痰湿偏重的患者,廖慧慧教授尤喜于桂枝茯苓丸中加乌梅、僵蚕、牡蛎。《本草备药》言牡蛎能软坚化痰,消除瘰疬结核及老血瘕疝,而乌梅能“蚀恶肉”,“治一切恶肉疮痍”,僵蚕软坚散结。乌梅与僵蚕配伍是常用于治疗息肉的药对。(2)湿热瘀结者常予慢盆汤加减治疗。慢盆汤为张玉珍教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经验方,由丹参、毛冬青、赤芍、三七、黄芪、黄精、蒲公英、菝葜、败酱草、忍冬藤、醋香附、乌药、延胡索等组成,全方具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廖慧慧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妇人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瘀阻胞宫冲任而成癥瘕,与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机相似,基于“异病同治”之原则,故予慢盆汤加减治疗。(3)肝郁肾虚者常用补肾疏肝之定经汤加减治疗。定经汤方中的菟丝子、熟地黄可平补肾之阴阳,补而不燥,当归、白芍、柴胡柔肝养血,更有山药、茯苓健脾,使补而不滞,时时勿忘调脾;(4)脾虚痰湿者于岭南地区亦常见,常以苍附导痰汤合佛手散治之。苍附导痰汤由苍术、香附、枳壳、陈皮、茯苓、胆南星、甘草、生姜等药物组成,具有开痰散结、行气解郁之功;佛手散由当归、川芎、黄芪、柴胡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疏肝解郁的功效。

2.3 顺应周期,调经并助孕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中药治疗或手术去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去除后,宫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此时促进受孕是首要治疗目标。廖慧慧教授充分利用中医妇科周期疗法的优势,顺应月经周期女性阴阳气血的变化趋势,调经助孕。经后期(阴长期)血海空虚,阴精需在肾气的推动下蓄积,精血同源,此时应注重滋肾益阴养血,常予定经汤加减或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对于有腰酸、经带偏少等表现为肾精不足的患者,常加入阿胶、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之效尤佳。经间期(氤氲之时)由阴转阳,应促进阴阳转化,由静及动,此时不能纯补,要兼顾疏通气血,补中有通,促进排卵,常予巴戟天、肉桂、淫羊藿等补肾助阳,路路通、丹参、川芎等活血通络,郁金、柴胡等疏肝理气,以促进阴阳转化。经前期为阳长期,对于有孕育要求者,起到若有孕则安胎、无孕则调经之用,当平补肾阴肾阳,常予寿胎丸合当归芍药散或定经汤加减。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用药均可加入药对乌梅-僵蚕,以防息肉复发。经期(行经期)血海满盈而溢下,气血宜畅通,顺应血室正开之势,使胞宫之痰瘀排出,以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活血化瘀通经。

3 验案举隅

患者刘某,女,28 岁,2020 年6 月14 日初诊。主诉: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余。患者2020年4 月22 日至28 日出现阴道流血如月经量,血块较多,伴轻度腹痛、腰酸,稍乳胀,4 月30 日至5 月11 日不规则阴道流血。5 月15 日至20 日极少量阴道流血,仅纸巾擦拭可见。6 月5 日至10 日阴道流血如月经量,伴少量血块,伴轻度腹痛,腰酸,疲乏,稍乳胀。既往月经周期33~37 d,经期7 d。已婚未孕,有生育要求。平素情绪易紧张焦虑,常觉腰酸软,偶有膝盖冷痛感,易疲倦,纳眠可,二便调,现无阴道流血,面颊部见黯斑,舌淡紫暗,边齿印,苔薄白腻,脉细滑。

辅助检查:2020 年5 月20 日行子宫附件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厚度6 mm,回声不均并稍高回声团(10 mm×8 mm),子宫内膜息肉(?);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2020 年6 月14 日复查子宫附件彩超:子宫内膜厚度5 mm,回声不均并稍高回声团(7 mm × 5 mm),子宫内膜息肉(?);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1)子宫内膜息肉(?);(2)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1)癥瘕;(2)崩漏(证属痰瘀互结)。现彩超提示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可能,息肉大小<10 mm,内膜不厚,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此时治疗应紧扣“痰瘀”之主要病机,急则治标,治以温经活血、化瘀消癥为法,予脱花煎加味治疗,方药如下:当归20 g,川芎15 g,肉桂6 g,牛膝30 g,黄芪20 g,干益母草30 g,生蒲黄20 g,卷柏15 g,麸炒枳壳30 g,醋三棱15 g,醋莪术15 g,三七粉6 g(冲服)。共20 剂,每日1 剂,水煎两次,每次煎取药汁约200 mL,分两次于早晚饭后温服。嘱患者于非经期及经期第1 ~3 天服用。

2020 年7 月12 日二诊。患者诉服前方后无明显不适,现月经尚未来潮,本次月经周期未避孕,7 月11 日自测尿妊娠试验(-)。现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紫暗,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细滑。现患者处于经前期,故予平补肾阴肾阳,使阳长阴充。针对患者肝郁肾虚之体质,予处方1(定经汤加减)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方药组成如下:盐菟丝子15 g,熟地黄15 g,当归10 g,川芎10 g,牛膝15 g,山药30 g,茯苓20 g,丹参15 g,桑寄生15 g,酒山茱萸肉15 g,盐巴戟天15 g,郁金15 g;共10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于月经期停服处方1,同时予处方2(桃红四物汤加减),方药组成如下: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鸡血藤30 g,乌药10 g,延胡索15 g,鸭脚艾10 g,王不留行15 g,蒲黄10 g,黄芪10 g。共10 剂,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嘱患者于经期第1 ~3天服用处方2。

2020 年7 月19 日三诊。患者自诉末次月经从2020 年7 月13 日至今,现仍有少量阴道流血,少量血块,伴轻度痛经,无腰酸,无疲倦,纳眠可,二便调,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紫暗,边有齿印,苔薄黄腻,脉细滑。患者现经期第7天,仍有少量阴道流血。此时治疗应止血以顺月经渐收之势,而绝月经淋漓之虞,予四草化瘀止血汤,共3 剂,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再备经后期方药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定经汤化裁加乌梅30 g、僵蚕15 g,共10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嘱本周期月经干净后复查子宫附件彩超。

2020 年8 月2 日四诊。末次月经:7 月13 至19 日。现症见:情绪易紧张焦虑,本次月经周期见拉丝样白带,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弦细。2020 年7 月25 日子宫附件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内膜厚约7.2 mm,回声均匀。本次月经周期未避孕。患者彩超未见子宫内膜息肉声像,患者有生育要求,则治疗重在调经助孕。现患者处于经间期,虽癥瘕已去,其肝郁肾虚之体质仍在,效不更方,治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为法,予定经汤加减共14 剂,每日1 剂,煎服法同前。

2020 年8 月30 日五诊。患者自诉已停经48 d。末次月经:7 月13 至19 日。自测尿妊娠试验(+)。现症见:恶心干呕,无腰酸、腹痛、阴道流血等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滑。现患者已妊娠,有恶心干呕症状,治以补肾安胎、和胃止呕,予寿胎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共7 剂,每日1 剂,水煎两次,每次浓煎药汁约100 mL,分两次于早晚饭后温服。

嘱患者定期复查妊娠血清激素三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 亚型(β-HCG)、雌二醇(E2)、孕激素(P)],适时行子宫附件彩超检查,以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后续定期随访患者,患者的胚胎发育良好,2021年4月剖宫产一女婴,体健。

按:本病案患者为育龄期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1个月余,两次子宫附件彩超均提示宫腔高回声团,考虑内膜息肉可能。患者平素情志郁闷,而致肝郁气滞;又后天失于调护,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肾气损伤,失于荣养,故经行腰酸,平素亦偶觉腰酸软、易疲倦。肝郁气滞,肾气亏损,气之推动、温煦功能下降,血行不畅,津液代谢失常,乃生痰瘀,痰瘀阻滞胞宫,日久而成癥瘕。瘀血阻滞胞络,则血不循经而妄行,故见阴道不规则流血。《血证论》言:“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患者胞宫之癥瘕是导致崩漏的主要原因,故应先去其癥瘕。患者癥瘕仍在时,应紧抓痰瘀阻滞胞宫之主要病机,先予脱花煎加味温经活血、化瘀散结,并于月经干净后复查子宫附件彩超,结果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已去除。二诊至四诊,顺应月经周期,结合患者肝郁肾虚之体质,调经并助孕,治法以补肾填精、疏肝健脾为主。五诊患者已妊娠,即予以安胎治疗,终获良效。

4 小结

子宫内膜息肉为妇科常见疾病,虽恶变可能性较小,但其常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临床表现让患者深受困扰。廖慧慧教授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病机以脾肾阳虚为本,血瘀、痰湿为标,临床上抓住主要病机,有的放矢;并注重平时治疗,圆机活法。总的原则为:息肉仍在时,以去除病灶为首要任务;息肉去除后,紧密结合女性月经周期生理变化,运用中药疗法,能使患者避免手术治疗,且术后针对病机调治体质,从而可预防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受孕。

猜你喜欢
经期息肉病机
经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伴侣(2023年3期)2023-04-10 16:18:45
经期用药须谨慎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