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英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定位,坚持学以致用、加速“崇文争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贡献“东城力量”。
守住“根”与“魂”,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城市文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如何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新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坚守尊崇之心。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持续推进历史建筑、城市水系和传统四合院民居整体保护,深化历史文化街区成片保护、有机更新,守住老城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二是满怀珍爱之心。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全面带动重点文物腾退保护和周边环境治理,推动古都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层次分明的空间秩序更加清晰。创新阐释中轴线文化价值,策划开展“中轴线上”“故宫以东”等文化活动,为这条古老的城市之轴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胸怀礼敬之心。构建“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开放整体格局,做好“文化+”大文章,推进古都记忆工程,让非遗、老字号更具时尚范,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
把稳“时”与“势”,在秉持开放包容中涵养先进文化。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一是构建融通古今的“培养皿”。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市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厚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土壤”,持续引导市民树立坚定理想信念,集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二是构建兼容并蓄的“百花园”。借助区域国字头艺术殿堂、会馆等空间载体,深度链接各省市文化资源,通过主流价值引领、科技运用加持、产业发展赋能,形成新时代文化“进京”现象。三是构建交流互鉴的“流量场”。积极助力国家重大节事活动,吸引中国纪录片大会、北京文化论坛等文化品牌活动落地东城,组织驻华使节、驻京中外媒体“感知东城行”等活动,搭建文以载道、以文传声的重要平台。
统筹“知”与“行”,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谱写时代华章。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一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大力建设“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可听、可看、可体验、可回味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用好東城剧本题材库,推出以“东城叙事”为背景的文艺精品,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三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契合。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科技、金融、旅游、数字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延伸产业链条,营造文化消费场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作者系北京市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