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生态体育文化优化路径
——以浙江省为例

2023-10-17 13:55王统领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美丽理论

张 涛,王统领

(湖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0 引 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1].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论)的科学论断.十余年来,习近平多次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其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2].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两山”理念发源于浙江,且首先在浙江省践行,其后很快在全国开花结果,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3].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4]可以说,“两山”理论是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历经十余年,“两山”理论已成为国内外专家们的研究热点,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践行“两山”理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关于“两山”理论、美丽乡村、生态体育的研究虽然越来越多,但将三者结合起来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本研究选取农村生态体育文化发展路径为研究基点,将“两山”理论引入其中,分析其目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从而为建设和发展美丽乡村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背景

1.1 美丽乡村建设赋予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

美丽乡村建设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丰富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抵制愚昧落后、提升农民基本素质、繁荣农村经济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之一[5].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党和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6].“两山”理论的提出,彰显了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全面解读.

1.2 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天然诉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观念[7].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物质基础.农村丰富多样的生态体育活动大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得以开展,如钓鱼等.鼓励回归、亲近自然,倡导“生态体育文化”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当下农村休闲生活的“小气候”.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一系列健康、绿色的体育休闲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益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8-9].因此,乡村生态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达成.基于农村生态的体育活动具有贴近大自然的特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必将推动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正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两山”理论研究,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两个历史大背景下,研究农村生态体育文化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2 研究现状

2.1 关于“两山”理论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以“两山”理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22年10月6日),共获得444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两山”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两山”理论的本质与内涵研究.卢国琪指出,“两山”理论的本质是阐释何为绿色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2].姜韦等提出,“两山论”阐释了人的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3].杨琼提出了“两山”理论的生态哲学内涵——“两山”理论象征着新的生态形势下文化观念的转型,即从传统人类中心论过渡到现代人类中心论,从“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从科学理性迈向生态理性[10].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两山”理论的本质与内涵进行了专门的理论研究,研究成果既丰富了“两山”理论研究的体系,又拓展了“两山”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关于在某些领域中践行“两山”理论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最多.铁铮提出,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生态脆弱区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走出生态保护和产业特色脱贫道路的有效途径[11].马勇等研究认为,生态旅游是践行“两山理论”的良好载体和重要途径,是其作为美丽产业、无烟产业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达成“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跨越[8].郑剑波总结了福建建宁践行“两山”理论,创优生态环境,创造生态财富,创新生态监管,赢得生态红利,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新路的经验[9].他们从不同的地域和领域出发,对我国“两山”理论的践行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生态体育文化”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以“两山”理论作为指引,抓住战略机遇期,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

2.2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

关于美丽乡村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上,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8 966篇相关文献(截至2022年10月6日).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目前对美丽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对策、途径的研究[12];②某种理论或观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13];③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某些方面的研究[14];④某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15].

作为目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丽乡村研究的触角已伸及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不仅有内涵解读,还有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对策、途径等展开的研究,同时还有对国内美丽乡村设计和建设的典型案例的剖析.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生态体育文化”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2.3 关于生态体育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以“生态体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561篇文献,而以“农村生态体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仅检索到28篇文献(截至2022年10月6日).目前,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态体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例如,周君华等在对山东省生态体育资源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山东省生态体育与文化、艺术、旅游、学校体育及家庭体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并针对以上模式的实践应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16];胡海鹰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体育资源的开发与传承进行了研究,认为贵州具有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并在建造特色体育园地资源特色项目、挖掘文化传播渠道、活动组织形式与方法和建设管理规划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打开贵州生态体育文明发展与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参考[17].

当前,国内外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学术界都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十分重视,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农村生态体育的研究成果十分缺乏.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工程内容丰富,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重中之重,农村生态体育文化发展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生态体育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将农村生态体育置于“两山理论”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二是没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如没有综合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社会学、管理学、体育管理学、政策学、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深刻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关生态体育发展领域的关键问题.

3 浙江美丽乡村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2003年,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同志任组长.随后,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昭示着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18].生态省的建设不仅涉及面广,还具有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这些都为乡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3.1 浙江省体育强镇(乡)的创建和农民健身工程的实施现状

2005年底,浙江省体育局开始部署体育强镇(乡)的创建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评选出1 000多个体育强镇(乡).自2006年开始,浙江省首批在12个县的340个行政村实行推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目前这项工程仍在继续,且几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有了一定规模的体育设施.大批体育强镇(乡)的创建,以及乡镇体育健身中心相关建设工程的项目开展,都将村级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不断完善乡镇各地区体育健身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各种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到老百姓身边,使体育服务覆盖农村,逐步缩小城乡间体育公共服务差距,满足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升了广大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浙江省农村体育事业的迅速完善和发展.

农民健身工程的不断建设和体育强镇乡的持续建立,为农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各地区体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力开展农村居民体育运动,尤其是适合农村居民参加的体育活动,如插秧比赛、螃蟹运粮、颗粒归仓、引水入田、猪羊入圈、提水抗旱、香菇抛送接力、挑山工比赛等.这些项目有的是单人参与的,有的是团体参与的,虽然看上去简单,但若没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经验,要想顺利且快速地完成是不容易的.这些项目真正利用了农村现有的场地和乡间小路,以及田野、山地等自然环境,贴近自然,适应农村,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喜爱.从学术意义上讲,这些都可以归纳为生态体育的范畴,是践行生态体育的有益尝试.

3.2 浙江省农村居民对目前体育设施满意度的调查

据调查统计,在浙江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中,约有58%的布局在村委会驻地附近,约有26%的布局在村口附近,约有10%的布局在村中主干道路两侧,约有6%的布局在村中人口相对密集之处,总体场地较为集中,有利于农民就近锻炼.长期以来,浙江省将增强人民的体质作为工作目标,坚持面向乡镇农村的农民群众,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科学的指导,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休闲健身活动.从参加对象看,不仅本地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活动,还有很多外来经商及务工人员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开展的运动项目看,浙江省农村体育项目开展多样,主要包括乒乓球、篮球、健身操,以及当地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此外,为进一步拓展具有农村本地地域特色的系列体育活动,浙江省根据地理禀赋,因地制宜,创新了一大批以丘陵、湖泊和海洋为主题的特色区域体育项目集群,如湖泊龙舟和游泳比赛等.这些都践行了生态体育的理念.浙江省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种多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主动响应和积极参与,每年约有1 000万左右的村民参与到正规的体育竞赛活动中.调查显示,广大农村居民对目前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较高,且普遍认为,每年逐步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购置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有助于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3.3 浙江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短板

3.3.1 浙江省农村居民体育文化活动意识不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浙江省农村居民的空余时间增多,体育健身意识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认知上的不足.许多居民不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劳动的区别,认为劳动等同于体育锻炼.浙江省农村居民对体育文化活动价值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认识到其对身体方面的价值,如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等,但对体育文化活动的社会价值却认识不足,由此导致农村居民的健身人群集中于中老年群体.

3.3.2 浙江省农村体育设施相对分散

浙江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按人均占有比例领先其他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其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周边居民的锻炼需求,遵循就近原则,这使得体育设施遍布各个村落,因此面积较小,种类较少,不能适应相对较大的体育赛事的开展.目前,浙江省部分地区已经意识到这种弊端,开始采取村村联合等方式,使体育场馆设施集群化,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3.3 浙江省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机构组织不严密

在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方面,浙江省创造性地采用了乡镇文体站和体总分会并列的协作型组织形式,但两者之间在各自业务领域仍保持相对独立.尽管两者能共同遵循上级体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但体总分会还需接受所在乡镇文体站专门的业务指导,他们之间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协助.体总分会侧重于负责单项体育协会、组织与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乡镇文体站重点负责行政村和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作用,但体总分会下面的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却是平行存在的,各自为政,缺乏相互配合与协作,其组织的体育活动仅局限于有共同爱好的小部分人群.而且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对范围更大的自然村的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村民多是自发地进行无组织的、简单的体育活动,这对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 浙江省美丽乡村生态体育文化优化途径

4.1 理论和政策先行,重视产业集群规划,加强宣传引导

上级有关部门要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发展浙江省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文件或纲要,使浙江省农村生态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参考和参照依据.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规划,利用特有的自然优势、和谐的村落关系等进行村与村之间的联动,形成“体育+”特色村(居)体育产业集群[19];通过打造一体化体育产业集群和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品牌,以及创建产业互补合作模式和优势互补产业聚集区,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拉动周边农家乐创收;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合理使用和主动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不断提高各类体育竞赛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经济生态的新理念融入21世纪的体育精神中.

4.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使专业人才配置到位

农村生态体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体育治理趋向复杂,亟须专业化操作.突发事件的处理、运动风险的防范及矛盾的化解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去应对.因此,各级管理部门要招聘一些了解和懂得农村生态体育的专业人才,重视农村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如可以借鉴乡村和社区医生培养计划,与体育相关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农村和社区体育专业人才,这样不但可以快速配置专业人才,还能保证人才的相对稳定;各乡镇和行政村也要培养适合本地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体育人才,如鼓励当地有文化基础的体育骨干报考各类体育运动的裁判员、教练员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证书,并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手段,鼓励他们积极为本地农村体育做贡献.

4.3 生态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目前在浙江省农村较流行的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钓鱼、骑行、龙舟比赛、跑步和游泳等生态体育活动,都是因地制宜开展的特色活动.这些项目既适合个人健身,又适合群体竞赛.但这些依托自然环境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场地设施建设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具备集群效应,如具有单项特色的体育小镇和综合性的体育公园等.只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集群特色,才能吸引更高级别的赛事前来举办.而这些高级别的赛事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带动经济发展,活跃群众,还可以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对当地体育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17].另外,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加上先进的体育设施,能够吸引大量的周边城市居民在节假日和周末前来游玩和消费,这也是发展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另一巨大好处.

截至2022年5月,浙江省金华市已经打造了52个“体育+”特色村(居),每个行政村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序地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了体育场馆+民宿、体育赛事+休闲旅游、户外拓展+田园观赏、传统体育+古村落、休闲体育+影视基地、休闲体育+农业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20].这些特色运动项目既包括以体育场馆、民族传统体育等为源发的室内项目,如气排球、篮球、门球、射箭、武术、跆拳道等,也包括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卡丁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既包括由政府因势利导发展起来的“体育+”特色村(居),也包括因优异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的一批体育专业村和明星村.据不完全统计,52个特色村共培育和发展了近25个优势运动项目(表1).金华市采取夯实体育产业基础、创新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建农村体育产业集群、改善村庄富民宜居等方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使体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为浙江省率先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其他地区发展农村生态体育文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表1 特色农村体育项目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

4.4 做到监管到位,建立体育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在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体育活动有些是自发的,有些是有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到监管有力,以促进生态体育文化健康发展[21],尤其要加强对自发生态体育活动的监管.由于生态体育文化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些活动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攀岩、野外游泳、溜冰等,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成立相应的救援机构、专业救援人员队伍,购置专业的救援设备.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引导工作,以引导人们进行安全健康的生态体育活动,并提高其安全意识,做到保护措施有效、有力.

5 结 论

发展美丽乡村生态体育文化是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美丽乡村建设赋予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必将推动农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两山”理论衍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生态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的观念,改善农村环境,还有助于实现全民健身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浙江省美丽理论
《初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