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陈瑶瑶
(1.温州市建筑废土处置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2.浙南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在城市化进程下,城市高楼大厦林立,道路和空间变得越来越拥堵,人们就像生活在“鸽子笼”里,随之“城市病”也越来越深,而园林景观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在繁碌、拥堵、烦心的生活和工作之余,能够在园林景观中散步、赏景、休憩、社交、运动,它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能带给人们美的体验,释放精神上的压力。并且,越来越多的情况中,规划者将城市文化与独特艺术的内涵加入园林景观中,使其别具一格,能体现城市独有的人文特点和艺术特点,用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可以说很多园林景观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同时,园林景观中的绿化植物还有着调节气候的作用,能吸收粉尘净化空气,能够制造氧气,能够净化土壤,能够固土疏水,冬季挡风,夏季遮阴吸热,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让人们感到更加舒适。综合下来,就更加需要重视园林景观的构建,既要在施工前期做好设计,恰当选种,合理规划,也要对施工过程做好控制,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重视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后质保期期间的养护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技术来促使植物健康茁壮成长。
为实现园林绿化的价值和效益目标,做好养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多样化、环境多变化、管理复杂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等,使得园林绿化管理和养护面临很多挑战。为了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需做好以下3 项工作。
(1)保护好现有绿化资源。园林绿化养护实践中,要做好绿化资源的保护,做好巡护管理工作,杜绝绿化资源被破坏,促使树木花草保持生命力,满足人们对园林绿化的多样化需求。
(2)提质改造绿化环境。做好城市绿化“疤点”普查,对养护不到位造成的死株、缺株、土壤裸露等现象进行提升,变绿化“疤点”为“亮点”,全力提升园林绿化环境品质,助力园林现代化发展。
(3)采取适时科学的绿化养护措施。通过规范、科学、精细的养护措施,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切实保障养护措施的高效化运用,实现园林绿化所带来的美化目标[1]。
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求,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生活的向往,拉近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距离。通过园林绿化建设,可以在城市中创造出绿地环境,实现对城市及周边乡镇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例如,工业生产以及车辆排放的废气都可以通过绿色植被完成净化,植被的大面积种植也能够起到保护土壤,防范水土流失的效果,而且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分也可以对空气温度进行控制,提升区域环境的舒适度。同时,通过种植各种植被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吸收噪声,实现控制和减小噪声污染的效果,绿色植被也可以降低风速,使得空气中的一些大颗粒粉尘降到地面,部分植被叶片存在有气孔,可以吸附粉尘,这些粉尘在雨天会被冲到地面,保证了城市空气的清洁性。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推进能够带动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对其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整体设计工作,要求其能够与城市规划布局相适应,在城市中打造出良好的风景线[2]。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初期,技术人员需要切实加强细节设计,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监督施工单位严格依照要求进行施工。考虑到绿色植被本身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在种植完成后,还必须加强养护管理,保障其成活率,将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春季气候会回暖,冬季的化冰促使土壤产生松动,是植物最佳的发芽条件,园林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此季节,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协助植被生长。春季的园林养护工作主要分为施春肥、复壮性修剪,补种改种、扶树及红火蚁防治。在进行施肥前,应提前拆除防寒设备,避免其抑制植被生长。但是如果该类植被还需要防寒措施的保护,可对防寒装置进行改装。完成保护工作拆除后,园林养护工作人员要利用好植物的发芽生长期,对植被进行浇水和施肥,保证植被发芽的营养和水分。管理人员可针对不同植被生长情况,对其施加适宜微量元素补充养分。以锌元素为例,该化学元素在土壤中不宜移动,因此在施肥时要将其固定在根部,进行集中施肥。肥料分为单质肥料和复合肥料两大类,可将单质肥料作为基础肥料或者种子肥料,而复合肥料是单质肥料和其他肥料的组合,能全面促进植物生长。对于一些地被植物或冠幅过大的树木,应该进行复壮性修剪调整其高度及冠形,对于一些老化或生长不良的植物,也可通过适当修剪,以改进其生长态势。对于园林空地中缺失的苗木也可在该季节进行种植,对于树干倾斜的树木,应该对其进行扶正处理,避免其对根系造成较大伤害[3]。在部分地区,春季是红火蚁的高发期,应该做好红火蚁的防治工作,以避免其对树木造成较大危害。
冬季非常寒冷,许多植物在冬季时都进入了休眠期,此时需要做好植物御寒防护、病虫害防治、行道树修剪、藤本植物清理等工作。在园林造景防护施工中,最重要的便是进行御寒防护工作。在初冬时要有效地对不具备耐寒能力的植物进行御寒包裹的工作,在树身主枝上刷涂防寒用涂料,或缠绕上相应的御寒无纺布等物质。对于部分植物,还可能需要另外设置耐寒防雪防冻设施,让其在较暖和的自然环境下实现冬眠,避免其在开春时节繁殖迟缓甚至死亡。工作人员也必须对植株的病虫害多加重视,以刮植被表皮和虫蛹的方式来清除病害。最后是对秋天防火防灾的工作延续,工作人员仍需严密注意园林内的火源状况,在发生枯枝落叶时及时予以消除。由于冬季游客并不存在遮阴的问题,所以应该在该季节对行道树进行修剪,对一些过高或冠幅过大的树木进行截干及截枝处理。对于园林整体而言,其还可进行设施翻新、下水道清理等常规性管理工作[4]。除此以外,冬季园林维护人员可对维护管理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或找出更好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又或把工作重心集中在园林绿化养护的设计上,通过设计各类园林绿化维护方法与造型,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园林造型设计上,在疏枝过程中对较密树枝完成修剪可以减少重叠问题,使植被通风和透光条件被改善,树枝分布能够均匀化和合理化,还能控制病虫害发生。关于短截,是对一年生长周期的枝叶裁剪,通过短枝数量的增加,达到扩充树冠目的。不同长度的枝条对应不同的方式修剪方式,以轻、中、重及极重短截完成枝叶处理,打造良好的园林景观造型。
(1)土壤养护。绿化养护工作中土壤养护是重点,即通过有效的养护,保障土壤的肥力重组,满足各类植物的多样化需求,促使植物健康生长。土壤养护实践中,应根据植物的需求,对无法达到要求的土壤进行养护,增强土壤的肥力效果,优化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是常用的改良技术措施之一。对于黏质土壤,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改善土壤;对于砾质土壤,施用有机肥可增加砾土有机质的养分含量。常用有机肥有油饼、泥炭土。石灰和硫酸亚铁是常用的酸性和碱性土壤改良改良剂,撒石灰和硫酸亚铁可以中和土壤酸碱性,有助于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由于主体施工和其他原因,现场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石块没有清理外运且埋设不深,不适合植物生长,养护阶段会出现苗木长势不好和死亡现象,为此需采用扩大树穴、客土的方法。除草松土,避免杂草吸收养料、水分以及光照等,防范养分供应不足造成病害。
(2)树木修剪整形。为使得树木正常生长,要注重日常的修剪维护。一般来说,修剪作业主要在休眠期和生长期进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宜的修剪措施。休眠期修剪作业主要在冬季进行,当树叶全面落地时修剪。此时苗木的生长速度放缓,且营养基本回到了主干以及根部,修剪工作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需要注意的是,休眠期进行修剪作业,要求合理选择时间点,做好有效的控制工作,防范风险[5]。在生长期开展修剪作业,可有效调节通风环境,增强透光性。在修剪时,多运用轻剪的方法,避免大规模修剪造成不利影响。在养护工作实践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优选适宜的修剪方法,促进树木健康生长,避免不合理的修剪损伤树木。
(3)树木的浇灌、裹干。树木的生长需要水分,要做好喷淋处理,保障土壤的湿润度。实施喷淋浇水作业,需注重土壤吸水和排水,避免树木烂根。新栽植的乔木和花灌木等要及时浇水。采取细浇慢灌的方法,保证浇透水。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要及时扶正,防范倾斜问题的发生,保证植物健康生长。对树木采取裹干处理措施,能够降低水分蒸发量,以免对树木造成不良影响。
(4)树木的病虫害防治。从源头开始把控,适地适树,对外来树苗采取检疫措施。若病虫害不严重,可用氢氰酸和二氧化碳熏蒸。日常的养护工作中,需要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早发现、早处理。对植物破坏严重、繁殖能力强的害虫,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和白炽灯诱杀。冬季清除枯枝卷叶、越冬虫茧并集中销毁,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需要通过直接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6]。
目前,智慧园林养护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园林、景区和绿地的空间格局、管护管理、苗木生长预测分析等方面进行模拟和研究,广泛应用在林场运营、园林建设、城市行道树管护、街道绿化管护等方面,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覆盖的管理。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智慧化管理模式,包括智慧管理平台、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养护系统以及机器人管理系统等。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采用PID 控制器,构建智慧园林机器人管理系统,实现了机器人的远程监测和协同作业时施药量的定量控制。提高了园林机器人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实现机器人的精准化管理,通过引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传输技术,采用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实现了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时的数据管理。2021 年山东省东营市从土壤监测、苗木管理、养护管理、人员管理、统计分析、车辆管理、统计分析综合展示这七大功能板块建立了智慧化管理平台,打造了“养护科学、监测智能、监管有效”的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智慧化管理平台体系能从优化绿化、灌溉控制、资源管理、专家服务、预防治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而基于GIS 的智慧园林信息集成管理系统能够应用于园区综合信息查询、集中监控管理、虚拟旅游服务、智能环境监测等多方面,其建立对提高各类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7]。园林智能化管理从监控系统、设施系统、浇灌系统、污水系统等多方面打造智能化自动养护系统,从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虫情测报灯、手持式土壤温湿度一体速测设备,结合联动控制系统和互动主站平台实现实施监控与养护的目的。而机器人管理系统则从植保、采摘、移栽多类机器人管理入手,利用机器人实现实施监测、夜间作业及监测、双向语言远程控制、作业移动状态侦测和录取功能。智慧园林养护管理体系是园林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下,将传统养护管理模式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建立智能园林数据库,构建高效管理平台系统,提高养护管理效率,有效连接人与自然,实现两者间的相互感受与互动,保证园林智慧发展。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任务日益增加,如何高效落实养护工作成为相关人员思考的重点。分析园林养护实际情况可知,应提高养护意识,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资金投入,辅助园林精细化养护管理,全面提高绿化养护的效益水平,助力园林绿化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