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在长沙市形象塑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0-16 19:12:54鲁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新媒体艺术长沙市

鲁曼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各地城市竞相发展自身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城市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使得良好的城市形象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传播显得更为重要。立足于长沙市形象塑造,探究融入湖湘文化特质、更好地应用新媒体艺术来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策略,打造城市独一无二的名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长沙市;湖湘文化;城市形象塑造

伴随我国各地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深刻意识到文化形象塑造的意义,纷纷重视自身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将文化特质积极融入城市形象塑造当中。同时,在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怎样能够合理、科學、高效地将新媒体艺术应用于城市形象塑造,并将地域文化特质融入进来,成为当下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热点研究问题,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究分析。

一、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价值

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丰富城市形象塑造的形式,与传统的城市形象塑造相对单一、固定的手法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具有多样化的塑造形式,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特质,使得城市形象塑造更加丰富[1];二是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新媒体艺术受众性更强,更能够将公众所聚焦的共识、情感表达出来,使得城市形象塑造更具有互动性、接受性,从而增强公众对城市的认知[2];三是有利于打造城市专属地标与文化形象,新媒体艺术能够更好地凝聚城市特色,打造当地地标,帮助人们感知城市独特魅力。

二、长沙湖湘文化历史渊源及其特质

(一)长沙湖湘文化历史渊源

长沙湖湘文化历史悠久,上溯战国时期的屈原与西汉时期的贾谊,虽然二人并非湖南人士,但对湖南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屈原因为国尽忠而自沉汨罗江,其壮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可歌可泣,而汨罗江正位于湖南省,属于湖南省洞庭湖水系重要支流,因而屈原的事迹最初便在湖南广为流传,深刻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湖南人;西汉年间,贾谊力主改革被贬到长沙长达四年之久,其间创造了大量对长沙和湖南文化以及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著述,因而被后世称为“贾长沙”。到了两宋时期,湖南文化不断融合发展,被称为“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重新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直至后来宋代理学中湖湘学派诞生,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其是以“二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的一个派别,被黄宗羲称为“湖南一派”,梁启超命名为“湖湘学派”。当代史学家侯外庐指出:“湖南是宋代理学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以衡麓(衡山)、岳麓(潭州,今长沙)为中心,由胡宏开其端。张栻主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因而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此外,由于湖南是我国革命历史圣地,更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毛泽东,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红色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湖湘文化,因此,广义上的湖湘文化还包括近代的红色文化[3]。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湖湘文化的摇篮,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湖湘文化,因此长沙城市形象塑造离不开湖湘文化,需要积极融入湖湘文化特质打造出专属的城市名片。

(二)湖湘文化特质

湖湘文化的根本特质在于经世致用,这一特质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特质,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理解为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经世致用强调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志向,积极研究民生问题,找寻解决之道,为国为民谋福祉,以一言概之就是学以致用。两宋时期的湖湘学派便不断提倡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纵观湖南省从古至今的湖湘文化代表历史人物可以窥见经世致用这一特质,上溯屈原、贾谊二人,中到周敦颐、范仲淹,下至近代魏源、曾国藩,再到毛泽东等一众风流人物,无一不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样勇于任事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构筑成为湖湘文化的特质,彰显湖湘精神。

三、长沙城市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媒体形象中缺乏文化内涵

城市的媒体形象通常是指以媒体呈现出城市的关键因素状态,例如经济、环境、文化等。长沙市长期以来坚持发展电视媒体,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为核心理念,发展娱乐媒体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知名度很高,一说起长沙,外地人心中立刻涌现“青春活力”“快乐至上”等词汇。长沙因为拥有良好的电视媒体等大众媒体基础,因而媒体形象深入人心,但是仔细分析来看,长沙媒体形象中缺乏良好的文化内涵:一方面,长沙厚重的湖湘历史文化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一提到长沙众人皆知“快乐大本营”“湖南卫视”“湘菜美食”,却很少有人想到湖湘文化,熟知太平街、炭河里、橘子洲头等蕴含深刻湖湘文化内涵之地;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我国涌现出一批“网红城市”,长沙虽然位列其中,但其“出圈”的典型符号主要为“追星胜地”、网红茶饮茶颜悦色,与湖湘文化相关的符号甚少,湖湘文化特质并没有在这些宣传中着重凸显出来,使得长沙的媒体形象缺乏湖湘文化内涵。

(二)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醒目鲜明

城市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珍贵宝藏,更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形象塑造的重要部分。我国作为泱泱大国,拥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城市也有属于自身的独特历史文化的烙印,尤其是地域文化,这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之一。长沙独有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长期以来没有鲜明地体现在城市文化形象之中。一方面,受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催生出的“网红城市”所影响,城市形象塑造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城市形象塑造往往具有较为浓烈的娱乐性质,比如美食、娱乐、旅游等,但忽视了文化内涵,使得城市形象塑造往往与娱乐相关;另一方面,长沙市没有对自身的资源、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尤其是文化资源,没有将体现湖湘文化的各个资源串联到一起,塑造一个完整的文化形象,最终导致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醒目鲜明。

四、融入湖湘文化特质的长沙市形象塑造中

新媒体艺术应用策略

(一)注重文化与现实统一,扩充城市形象塑造内容

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形象塑造中并非单纯的“1+1”,而是应当基于城市特点、新媒体技术特点,将二者相互融合之后形成个性化的城市风貌,城市形象并不在于是否繁华,而在于其内在魅力,文化魅力位于首位[4]。因此,新媒体艺术在融入湖湘文化特质的长沙市形象塑造中应当注重文化与现实统一,扩充城市形象塑造内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是整合城市中代表湖湘文化的各类资源。首先是整合历史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胜地,例如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太平街、橘子洲等地,应当将这些历史文化胜地整合起来,规划如何深入挖掘其中的湖湘文化底蕴,一方面要对历史文化胜地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要对历史文化胜地进行开发,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其次是深挖湖湘文化档案资源,一方面要对长沙市拥有的湖湘文化档案资源进行分类分析,梳理清楚湖湘文化脉络,明确湖湘文化的载体,整理好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视作品、历史文化故事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湖湘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以公共文化为立足点,不断优化建设湖湘文化相关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利用公共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最后,深入挖掘湖湘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例如湖湘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都是宝贵的非物质资源,值得长沙市深入挖掘。

二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加工,使得城市形象塑造内容得到有效扩充[5]。首先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湖湘文化各类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例如通过A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手段,将湖湘文化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在城市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各类热门场景当中投射,再利用数字虚拟仿真等技术可以实现跨介质、跨时空交互,赋予文化资源更多表现形式,同时也使得城市形象更加丰富;其次,利用激光技术、影像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赋予湖湘文化资源更多互动性,带给外地人新鲜体验。

三是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将美观与实用相结合。一方面不能过于注重美观性而忽视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便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工的时候明确艺术追求要有度,不可凌驾于实用性和功能性之上,要进行适度加工,不能盲目追求艺术美感;另一方面,城市形象塑造不能过渡依赖新媒体技术,例如一些光影技术手段,如果不分白天黑夜长期让相关光影持续,那么将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甚至造成光污染,这样的做法缺乏长远性,容易破坏城市环境、城市氛围的和谐性。

(二)注重文化特质,打造长沙地方文化品牌特点

每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长沙应当重视湖湘文化特质,打造长沙地方文化品牌特点,积极进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可以基于湖湘文化特质,发挥湖湘文化价值,从宋代理学、近代革命两方面来充分发掘文化特点,一方面通过文旅结合的形式,更新文化旅游路线,设计出两条线路——传统文化理学线路和近代革命文化红色线路,宣传传统文化中理学的學风、内涵、观念,弘扬近代革命精神、红色思想,以宣传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对城市形象进行有效塑造,以湖湘文化赋予长沙独特的城市名片。

(三)整合多种媒介渠道,实现城市形象传播渠道立体化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媒介传播渠道,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发展,都离不开媒介渠道的作用。在网络的发展下,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带给了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6],促使他们参与城市形象塑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打通了城市形象塑造的反馈渠道,同时也打通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传播渠道,因此长沙市更应当整合各种媒介渠道,实现城市形象传播渠道立体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快速传播。首先是做好城市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例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开设城市官方微博号、公众号,专门推送相关城市建设、城市形象信息,积极向外界传播长沙市相关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湖湘历史文化信息,加深外界对长沙市的认同与理解;其次是在公共文化传播方面,加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方面的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官方网站及时更新相关文化的展品信息、展览信息等,增加互动与反馈功能,实现艺术的跨地域传播,同时加强相关网站的界面建设,利用动画技术、JAVA技术等,打造具有艺术风格、互动性强的网站页面。

二是发挥市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让市民成为城市形象的推广者。长沙市应当引导当地市民深入了解当地湘湖文化特质,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媒体等大众媒体加强宣传湖湘文化,开展实际宣传活动,以社区、学校为主阵地大力开展宣传工作,使得每一个长沙人都能够了解湖湘文化特质、湖湘文化内涵,成为城市形象的推广者,自觉发扬湖湘文化精神,成为长沙城市形象的“活招牌”。

综上所述,伴随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都面临激烈的竞争,更需要各个城市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发挥城市软实力竞争优势。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省会,兼具政治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更应当重视湖湘文化在城市形象中的融入,整合湖湘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同时整合多种媒介渠道传播城市形象,弘扬湖湘文化精神,打造专属于长沙的城市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张文慧.融媒体视域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特点和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2):25-27.

[2]李鼐,潘娴.新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创新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3(3):24-26.

[3]廖健,贺溪,黄佳,等.湖湘地域文化基因提取与视觉形象塑造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34-138.

[4]万光荣,张青.湖湘文化研究(1992—2021)热点、趋势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23(1):109-114.

[5]赵焱.新时期抚顺城市文化发展及城市形象塑造的策略与实施[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1-43.

[6]秦宗财,李心洁.城市形象塑造的短视频符号修辞研究:以Bilibili网站美食类短视频的典型样本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93-97.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新媒体艺术长沙市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幼儿画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4:10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撷湖湘文化精华,育良好职业素养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59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4:35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新媒体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
黑龙江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