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2023-10-16 19:12乐愉晴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

乐愉晴

摘 要: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是北宋画家中最为多产,也有较强理论自觉的一位,他的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一书中,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技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设计带来了启示。从美、法、意、道四个层面分别谈论《林泉高致》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美即谈论审美及书中涉及的美学命题,法即郭熙提到的创作技法及创作态度问题,意即全文论及的关于山水画意境的内涵,道即技法背后的理以及个人修养。

关键词:《林泉高致》;园林景观设计;创作技法

谈及《林泉高致》及郭熙,需要先简述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宋代山水画继五代之后发展得更为成熟,作品有装饰于殿堂厅室的巨幅壁画和屏风,也有绘于卷册、展放案头的小幅。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作品风格多样。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中后期山水名家郭熙等人皆不同程度受李成影响,同时还有燕文贵“燕家景致”、米芾父子“米家山水”、王希孟等人的青绿山水。山水画创作的活跃促进了对山水画经验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林泉高致》等重要论著。

郭熙博采众长,极注意观察自然,师法造化,对山川自然有着敏锐的感受,描绘出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并且重视意境,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全书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这四篇是郭熙的言论,《画格拾遗》介绍了郭熙的几幅作品,《画记》记录了郭熙所受皇恩。《林泉高致》是较早的以山水画为论述主体的画论著作,对山水画创作、鉴赏方方面面做了系统论述,其中所论述的美学思想、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也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启示。

一、美

林泉高致涉及的美学思想内容较为丰富,以下仅浅论两点:

(一)移情

《林泉高致·山水训》开篇谈论的是隐逸思想,谈论中国士人的隐逸情怀以及其忠孝礼义的基本价值前提,而山水画正是为了满足位居朝堂的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在不违背儒家本分的前提下为士人提供一个神游物外的心灵空间。“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君子之所以渴林泉者,正谓慕此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览者又当以此意求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这些论述在谈论移情,移情就是移易感情、改造精神,由于情感移入对象,于是主客融化,物我同一。观赏者渴求山林渔樵生活,山水画帮助欣赏者完成了重回山林的心灵之旅。就园林设计来说,园林能提供游赏者回归山林的精神体验,故园林设计亦如山水画、田园诗,设计师通过造园引发身处其中的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其中,可望贯穿于行、游、居中。行的过程中欣赏到的步移景异的景色、游览过程中体会到的引导与暗示、停留过程中欣赏到的窗景和对景,这些都是“望”,一切美术都源自“望”,都是欣赏。在“望”的过程中又有看与被看的关系。《园冶》讲,“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为何“高方欲就亭台”呢?因为高的地方容易形成视觉焦点,引导人们去望、去欣赏、去靠近,这个亭台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处美景;当人们走近登上这个亭台,这里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赏美景的视角,人们可以在这里去望、去欣赏更多的美景。因此这里既是被看的景,也是可以看景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看与被看的双重景观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种看与被看、互相看的关系非常之精妙,如拙政园中部园区,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远香堂、荷风六面亭之间的轴线指向,可以看出这些景点间互相欣赏的视角,这些精妙的“望”形成了宛自天开的园林设计美景。

(二)师法造化

《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东南之山多奇秀”“西北之山多浑厚”指明不同地域的山的不同特点;“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正面看如此,侧面看又如此,背面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見郭熙对于自然山水体察之细致、研究之精微,也就是师法自然,画山水必须向真山水学习。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对于自然山水细致、全面的研究进而心领神会,融合自己的感悟来表达山水的形和神,做到形神兼备。一切美皆源于自然,画山水如是,造园林亦如是。

二、法

(一)创作技法

《林泉高致》中郭熙对山水画之画法论述甚详。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如“高远、深远、平远”等“三远”,“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郭熙提醒人们注意时间、空间两大因素。在空间上,要了解南北差异;时间上,要体味四时之变化。这也正是郭熙《林泉高致》对于园林设计的启示。在园林设计上,同样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因素,需要了解南北差异、四时变化。扬州个园也有以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的表达。同时,中国南北造园风格也有差异。对园林设计而言:第一,从园林建筑方面来看,其形态、位置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予以营造,所用材料应满足取材方便的原则,不必非要使用某种材料,增加运输、人工成本;第二,从园林种植上看,植物生长有其需要的气候、土壤环境、温度、湿度,不必要求必须为珍贵植物品种,增加运输、养护成本,而应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对花木进行选择;第三,园林景致需考虑四季变化,常绿树需与落叶树搭配,开花植物需考虑其花期,尽量使得园林时时有景看、月月有花开,一年四季、天气景致不同,正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林泉高致》中还提出画面布局上,强调合天地、分宾主,要求画师在画幅上制造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秩序感。这与《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表达的意思也是相似的。计成在《园冶》自序中写,“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荆浩、关仝笔意,每宗之”。表明他最爱荆、关的画,自己作画时常常取法于他们两人,也可见其深受山水画的影响。从五代的荆浩、关仝到宋代山水画,再从郭熙的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到计成的造园理论《园冶》,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山水审美,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林泉高致》一书中谈及山石、水景、自然地貌的言论颇多,选取其中谈水的一小部分进行学习:“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山因藏其腰则高,水因断其湾则远”。这提出在山水画中要想让水意境幽远,就要将其截断,引发观赏者的遐思和想象。在园林理水中也有余意不尽这样的表达,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湾水,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可见水的多种多样的情态。与郭熙所言用法相同,在园林设计中,水可分散可集中,有静有动,也是体现水在大自然中的造化万千。

(二)创作态度

郭思谈到父亲郭熙作画时的态度,是如此记述的,“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重复复终终始始,如戒严敌,然后竟”。郭熙创作看重专注、敬畏与勤勉,强调清明的神智与严肃的态度。与《论语·学而篇》“事君,能致其身”相同,这种态度不仅可推至园林设计,乃可推及一切学问、工作,值得现代人学习。

三、意

《林泉高致》中有专门的《画意》这一篇章,开篇提到人必须修身养性,养得胸中轻松宽快、精神愉悦、情绪舒适,心中油然而生的想法,画面自然而然地见于笔下,亦强调读诗词佳句亦然,需要“静居燕坐”,陶养心境才能得心应手,画中才能有生机意趣。这里主要是谈及画画者应注重画画时内在的心境,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前文《山水训》谈到画面中一些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尔”。这里讲到远处的山没有褶皱,远处的水没有波澜,远处的人没有眉目,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看起来似乎没有。前文中也提及“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山因为烟霞缠绕隐没了山腰反而给人高的感觉,水因为被遮盖住一部分支流反而显得深远,从而在画面中形成了虚实对比。以虚写实、笔断意连、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在画面中留白或是有意地遮挡,虚实相生给欣赏者在看到画面时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空间的对比,如以小见大,将差异明显的两个空间相邻相接,借二者的对比能够更加突出彼此各自的特点。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相连接,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由于有了小空间的对比和衬托,会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空间比实际更大的幻觉。江南私家园林因为多处市井而范围有限,多采用这种方式。除了空间大小的对比外,还会利用封闭压抑的小空间来反衬开敞的院落,身处其中的人们由相对压抑封闭的空间进入主庭院中或主景观空间中,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体验。除了大小、封闭与开敞的对比外,还有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例如规整的空间与不规则空间的对比,空间处理方式、材质等的不同对比。园林景观中还有藏与露的对比,“深山藏古寺”也是很多山水画的主题,藏的意境也非常巧妙含蓄,韵味无穷。园林景观与诗词、绘画的关系极其密切,由此可见一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经常能体现出这种婉约、深邃、若有似无,通过将想要表达的景进行部分遮挡,引导游赏者深入去欣赏和探索,从而提升審美体验感。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植物的营造都讲究疏密有致与高低错落。

在绘画中疏密有致,讲究留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是要留出空间。空也可理解为无,但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佛教讲真空生妙有,用有来体现空,用空来衬托有。空正是给欣赏者留下遐想的余地,在有限形象之外寄托无限的意境。疏密与高低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园林景观的平面布局和位置关系中,立面处理亦复如是,在园林景观的植物种植中尤为明显。除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变化之外,植物优美的天际线与天空本身形成虚实的对比,天空犹如画面中的留白,这个留白是通过植物的边际呈现出来的,且因植物边际的不同变化发生灵动的改变,比如四季中植物的不同形态及色相变化,风中、雪中的不同姿态等。

画面中的意境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境皆是情与景的交融、情和景的圆满结合,通过虚与实的结合化景物为情思,给人以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

四、道

“自然者,道也。”道即自然,即规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有自然而然的意思。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修身养性以接近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境界,强调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修养的提高与画技的提高是相生相长的。书中讲到“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要求画家“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求精粹”,滋养自身。郭熙还举例进行说明,画仁者乐山图只设计一个老翁托着下巴望山,画智者乐水图只设计一个老翁在水边倾听水声,这样的表达不够深入、充分,仁者、智者的快乐如何能够单凭一个简单的动作来体现?他认为这是胸怀不够博大,也就是所养之不扩充的弊病。郭熙认为,要表现仁者乐山的意境,应像白居易《草堂图》那样,将山居的意味充分体现;要表现智者乐水,应像王维《辋川图》,将水中的乐趣充分展现出来。不可单单仅凭一个人物的一个动作来进行表达。

在园林设计时,我们可以做多方位、多维度、多角度的思考,而不是只从单一的、固有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更加丰富的设计表达而不是只有一种表达形式。要想思维更开放、表达更丰富、看法更全面,需要博采众长然后由博返约,也就是先广泛学习,然后提炼归纳总结,最后内化升华引入更高的境界。这就是郭熙提出的修身养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专业层面的提升,还有人格、精神方面的觉醒,是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养”不仅在绘事中,更在绘事之外。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增订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郭思.林泉高致[M].杨伯,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计成.园冶[M].陈植,注.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宗白华.美学散步:彩图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7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7]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设计
探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技术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探讨
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