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下石油公园景观改造特征研究

2023-10-16 19:12杜珺王诗谣闫涵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华北油田

杜珺 王诗谣 闫涵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传统产业衰退加速,工业场地原有的生产活动停止,后工业景观进入人们视野。公园是近代出现的新型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后工业景观与城市建成区的空间连接节点。通过解读石油工业废弃地的场所精神,了解华北石油工业遗产地的现状,对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的历史背景、空间区位、场所精神的物质载体及景观改造特征展开分析,进而挖掘其重要价值,为未来石油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景观更新及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景观改造;场所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逐步迈向工业文明,城市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转型期。石油城市的工业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这些遗产不仅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见证,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时代,石油开采活动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工业活动加以研究和开发。随着国家对石油城市经济发展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对石油城市产生了新的认识。由于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多石油城市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产业衰退等问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很多石油城市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功能,通过产业转型、转型升级等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位于河北省任丘市。河北任丘因发现古潜山油田而名,同时因高产油流而兴,这是一座因石油而建、因石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任丘也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工业驻地之一,在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任丘以华北油田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文化在当今时代具有极高的研究價值。

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是对传统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一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平衡的诉求。本文通过对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景观改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出其作为国家矿山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景观改造特征,旨在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借鉴意义,以保护历史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场所精神为目的。

一、场所精神的概念

(一)场所精神

20世纪70年代初,“场所”(place)一词开始被用于描述具有特定含义的地方。“场所精神”来源于古罗马人的信仰,古罗马人认为,每一个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场所精神是具体事物的集结。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定居’来表示整体的认为场所的关系,我们想在场所中获得认同感,必须知晓我们在何处,同时在环境中认同自己。”这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恰恰是人对环境的参与,使得空间变得有魅力,场地变得有意义和价值,因而场所获得认同感,即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理论提出后,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发展。它是一种关于空间形态、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之间联系的哲学观点。场所精神作为一种整体观思想,强调了空间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空间中的各种要素构成的。

“场所精神”一词被具象化,最早起源于德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1916年出版的《城市规划》一书。勒·柯布西耶在书中强调了“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环境设计相结合,倡导城市空间形态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他认为场所精神是指以人为中心,人在空间中能够感受到场所传达出来的特殊意义和情感。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交往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形式,其存在本身就是目的,而非仅仅是一个可供居住或使用的场所。由此可见,场所精神不仅是一种概念或者说一种理论观点,同时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具象的、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区域内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集体记忆和文化观念,这种观念表现为一种集体认同、情感共鸣和文化记忆。而景观环境能够具有场所精神,可以让人们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的场所精神是通过特定空间中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意识,它是人们对特定空间所具有的共同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通过保留原有工业遗存,将其转化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与景观价值的物质实体,让人可以感受到华北油田历史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另外,通过保留石油矿区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植被与地形地貌等物质元素以及工业文化等非物质元素,让人们在公园中能够感受到独特的石油文化,在场地环境中感受石油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二、华北油田工业文化遗产的景观改造现存问题

石油工业文化遗产地指那些曾经作为石油开采挖掘用地或其附属用地,因转型造成了土地功能置换或原有功能丧失,但还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土地。在土地存量转型阶段,大部分景观绿地的位置虽说依托于生活区,但还是分布较散,很少看到石油工业遗产与城市景观融合的身影,导致油田和城市空间的联系性差,石油城市氛围感整体性缺失,场所精神的象征不够明显。

在开展石油遗产景观规划的同时,景观和空间内的其他建筑及景观环境缺乏呼应,因此城市环境内工业遗产联动力被大大削弱,具有局限性和独立性,无法使人对当前的环境产生认同感,很难引起人的关注。

随着石油开采与石油工业的转型,产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转型后被封起来的油井及设备设施、工业文化遗迹及空间、功能单一的厂房等物质符号文化遗产及华北油田精神等非物质符号文化遗产。对于这些物质符号文化遗产,直接拆除会造成环境污染,也会耗费大量资金;不去改变原有场地的结构特征,会造成场所精神构建和延续的缺失,致使景观改造只是表面形式,与环境无法融合。

三、河北任丘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改造实例

(一)项目概况

河北任丘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是我国第一批被正式批准的国家矿山公园之一。该矿山公园位于任丘市区西南部,西接扁鹊大道,北临东风路,是早期华北石油开采任四井的所在地,总面积78.44平方千米。2005年8月由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2011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20年对其进行了景观改造。

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的特色是拥有任丘古潜山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以石油工业为设计理念,以优先保护矿业遗迹、普及石油知识及开采文化等为目的,利用公园、博物馆为科普载体,将石油开采工艺和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场所精神并且集石油矿产遗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矿山公园。

(二)场地特征

场地石油历史文化深厚,人文特色鲜明。1975年7月,任四井试产喷油,宣告任丘油田的诞生。华北油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重大发现丰富了石油地质理论,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史上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古潜山油田的特殊性,华北油田原油产量大起大落明显,1987年后产量递减。同时,环境污染、技术落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加速了华北油田走向转型。曾经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及设备设施等都成为废弃的遗存,这些遗存也成为承载华北油田工业发展史的物质文化载体。

(三)景观改造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根据诺伯舒兹所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的释义理解,石油工业空间中的“聚落”是由空间布局、工业建筑等组成的“人为环境”,是最能直观接触的实体,也是最能直接“体验”场所精神的媒介。石油矿山公园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和石油相关设备遗存作为石油工业生产的核心物项,以物质形态直接传达独有的工业特质。在尊重场地原有景观特征前提下,挖掘该场地的石油文化文脉及当地地域特色;延续石油精神,增强场所的生命活力。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总和,这些过程是动态的,它们组成了社会价值。”因此景观改造是人与自然反复平衡的过程,是去场地中寻找原型的过程,也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场地中抽象的场所精神的过程。

在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中,场所精神需要在遵从场地的自然生态及历史特征的基础上,与场地空间进行平衡。通过对石油地质遗迹的保护、恢复开采活动后的矿山景观环境、建设科普之窗使石油文化重现,实现石油城市转型后的石油文化遗产的场所精神表达。

1.保持原真性的生态特色

针对华北油田景观现存问题,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进行改造,从整体上将公园划分为石油科普园区、任四井园区、白洋淀园区三个部分,三区独立分布。以石油科普园区为中心,南边是以石油开采科普为主的任四井园区,北边是以自然水域风光为主的白洋淀园区。充分运用现存环境,既尊重了现有场地肌理,又维持了生境平衡。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将功能分区划分为矿业遗迹保护区、综合服务区、科普教育区、自然特色景观区和生态保留区。

尊重原有的场所环境,保留石油生产的地表痕迹,绿化废弃场地,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将已退化的植物景观利用再生设计更新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观,恢复生态环境,凸显石油精神。

2.尊重场地的文化景观特征

不同地区的文化是不可能一并而论,因此体现场所精神要求尊重场地特征、保留场地文化、体现场所活力。由于华北油田的石油开采作业,形成了独属于华北油田的工业文化景观。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中矿业遗迹保护区域主要是由石油工业遗迹组成的,包括油田油井、储油罐、输油管道、水井等石油工业遗迹,保留了工业化特征,在设计中通过拆解、重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的艺术手段,赋予其丰富的改造设计语言,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延续场地文化,通过情景化及适应化改造唤醒石油工业文化记忆,展示石油文明,体现场所精神。

3.融合任丘特色的地域文化

场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场所精神也融合在独特的城市地域文化中。景观改造不仅要考虑到其艺术性及个性化,还要适当进行重组再利用,与周围环境巧妙联系并与其所处地任丘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的景观改造充分考虑到挖掘场地矿业遗迹资源,结合矿山公园的区位特征,利用场地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个性化景观,将遗产地更新再利用,充实场所精神。

国家矿山公园的景观改造通过对华北油田史料的搜集,大力挖掘场地的人文内涵,以时间轴为线,以設计扁鹊等历史上的任丘历史名人的雕塑群为亮点,以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为背景,打造多元化的任丘、多元化的华北油田。同时在广场中央设置白洋淀荷花造型的景观元素等,再现任丘及华北油田相融合的场景,让人们对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表现的石油文化产生认同感,延续场地的场所精神。

四、结语

场所精神是基于人对环境的认同逐渐形成的。场所会因为种种因素而变迁,但人的记忆是稳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将自己的认同感在场地环境中充分体现,形成场所精神。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景观改造在充分利用石油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场地的文化特征,传达场所精神,同时融合地域文化,使场地与城市建立起一种联系,延续城市文脉。

在对华北油田国家矿山公园景观改造的分析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场所精神是基于场地条件、以人为本的,但因石油过度开采挖掘,还涉及严重的植被退化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因此,未来石油工业文化遗产景观更新改造应该在更加注重降低污染、强调低碳的前提下,打造独一无二、具有特色的华北石油工业文化之城。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3]潘百红,吴健.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J].北方园艺,2009(12):135-139.

[4]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5]程岚,段渊古,殷晓彤,等.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236-240.

[6]冯若男,张萌,于东明.东营中心城区绿地中石油作业点景观环境优化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206-210,273.

[7]刘抚英.后工业景观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8]龙江渡.景观设计方法与分类改造[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华北油田
种葫芦
学生写话①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华北油田煤层气数字化管理
一代人受教 两代人受益:华北油田努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
华北油田钻获 6027 m高产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