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坤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克强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投入、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而政府补助则是目前政府最主要的应用于企业层面的激励工具。政府补助是指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特定企业或特定项目的资金资助,是一种直接激励方式,能够迅速和直接地增加企业创新补给。我国在逐年加大政府补助的力度,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政府补助资金从2010年的261.7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53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7%。
对于研发型企业来说,研发人员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研发人员不仅能够通过研发活动来加快企业价值增长,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创新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区域,同时也是我国人才密度最大的区域,处于两大城市群的企业获取研发型人才的障碍相对较少,对这两大城市群的研发人员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与既有研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目前对于研发人员效率的研究集中于组织领域,大多用问卷调查或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研发人员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聚焦于企业研发人员整体的效率,以公开数据测量研发人员效率进行论证,增加论证过程的严谨性。(2)本文加入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中介变量,探讨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研发人员的核心素质,在政府补助对研发人员效率的影响路径中所起的作用。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企业整体研发效率的角度来研究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部分学者持激励效应观点,他们认为政府补助具备资源属性与信号属性两种特性。Bruce认为政府补助作为企业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有助于缓解研发风险高以及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活动,促进创新效率提高。Kleer则认为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会被打上“发展前景好”的标签,有助于企业从社会资本中获取资金,从而提高研发效率。抑制效应观点的学者认为政府补助会降低企业研发效率。Catozzella认为政府补助会造成过度不当投资,从整体上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对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宋来胜等认为政府研发补助可能会对企业原本的创新活动造成干扰,从而影响研发效率。此外,政府部门在选择资助项目时的滞后性和高失误率、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商关系腐败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企业创新研发活动效率低下。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丰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关系并不明确。但现有研究很少对研发投入进行细分,从研发人员投入的角度来探究政府补助对其影响。政府补助有助于解决研发人员科研工作的资金问题,提高其为企业改进工艺、改良产品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研发人员效率。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政府补助有助于提高企业研发人员效率。
政府补助能够直接、快速地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补给,激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从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郭玥认为创新投资周期长及高风险的特点使企业创新行为易遭受外源融资约束,无偿提供的创新补助相当于直接缓解了企业创新活动所需的融资压力,有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婧对比了政府补助对不同所有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发现政府补助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王凤荣等的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增加企业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有的研究表明,政府补助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映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现有的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实现过程包括从人员和资本的投入到专利的产出,再到经济效益的增加一系列过程。但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研发人员并不是通过产出专利来给企业带来增量的经济效益,而往往是运用其创新能力进行工艺改进或产品改良来实现效益的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则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张勤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与企业经营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何丹认为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能够根据当前市场需求开展创新研发,从降低成本和拓展新市场两个方面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不断提升。研发人员是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这一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越高。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补助与研发人员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本文构建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理论框架
本文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去除不符合自变量要求及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录得171家上市公司,选取2015—2019年的数据,合计样本数据855个。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Incopat专利数据库。
3.2.1政府补助强度
考虑到政府补助对企业的滞后影响,本文统一采用前一年度的政府补助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当前年度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资助强度。政府补助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附注中政府补助明细一栏。
3.2.2研发人员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是由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Cop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根据决策单元(DMU)的投入产出指标评价DMU有效性的方法,可以分为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CCR和BCC模型属于径向模型,它们在对效率进行测算时,没有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对效率值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效率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针对这一问题,Tone在2001年提出了著名的SBM模型,该模型具有非角度、非径向的特征。SBM模型将松弛变量放入目标函数中,将松弛变量用于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从而解决了传统DEA模型没有考虑松弛变量的问题,提升了效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模型形式为:
研发人员效率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来衡量,根据现有的测量企业员工效率的研究,本文选择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人员占比为投入变量,以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毛利率作为产出变量,通过投入导向型SBM模型对研发人员效率进行测量。
表1 投入产出指标
3.2.3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普遍以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尽管创新能力有时以非专利的形式呈现,但发明专利申请数仍是现行的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最好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数作为创新能力指标。
表2 变量以及变量的测量
为了解决因变量是截断的值时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的偏差问题,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Tobin结合Probit模型和多次回归的方法引入了受限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即Tobit模型。两阶段DEA-Tobit模型由Coelli于1998年提出,该方法在传统DEA方法的基础上首先求出DMU的相对效率值,然后再将其作为因变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来探究其影响因素。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中,由于研发人员效率值是介于0与1之间的,对其用面板Tobit模型进行建模,对技术创新能力仍用普通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建模。
考虑到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人员效率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性,本文对政府补助强度这一变量进行了滞后处理,采用前一年的政府补助强度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值,建立研究模型。
根据假设H1,设计以下模型:
H1:Effi,t=β×Subi,t-1+δ×Controlsi,t+μ
根据假设H2,设计以下模型:
H2:Pati,t=β×Subi,t-1+δ×Controlsi,t+μ
根据假设H3,设计以下模型:
H3:Effi,t=β×Subi,t-1+λ×Pati,t+δ×Controlsi,t+μ
在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之前,本文考察了样本数据多重共线性问题,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临界值10,且平均值为3.60,多重共线性所带来的实证结果偏差可以排除。
表3中,模型1中只加入了政府补助强度和控制变量,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研发人员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4.3223,p<0.05),因此H1获得支持。
表3 模型1回归结果
表4中,当被解释变量为研发人员效率时,模型2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研发人员效率与政府补助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186,p<0.01),因此H2获得支持。
表4 模型2&模型3回归结果
表4中,在模型3中加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后,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研发人员效率与政府补助强度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990,p<0.01),且企业研发人员效率与技术创新能力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062,p<0.05)。上述结果验证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补助与研发人员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因此H3获得支持。
本文以2015—2019年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171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测量了各样本的研发人员效率,并探究了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人员效率的影响机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5.1.1政府补助有助于提高研发人员效率
现有的研究中,更多的视角集中于政府补助对企业整体研发效率的影响,很少对研发人员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政府补助与企业研发人员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政府补助对研发人员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过程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初步成效。从我国研发人员相对紧缺的角度来看,加大重点领域企业的政府补助强度有助于提高研发人员效率,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研发人员不足的局面,更高效地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作用。
5.1.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中介作用
政府补助正向影响研发人员效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上述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这反映了政府补助作为重要的创新驱动发展工具,在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部门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激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的研发人员得以将这一能力应用到工艺的改进、产品的改良等方面,从而提升其工作效率。
前期的研究更多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测量研发人员效率的中间产出,而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产出过程中,可能并不是严格遵循先产出专利再应用于产品从而创造经济效益这一规律。当前我国企业层面的创新以应用型创新为主,更多的是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创新,因为研发人员在为企业绩效做出贡献时往往不涉及发明专利或其他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出,而是将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应用于生产经营的过程,从而提升了研发人员的效率。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人力投入的角度,对研发人员的效率单独进行研究,细化了政府补助与研发人员效率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本文聚焦于研发人员的投入,认为政府补助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人员效率。
2.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探究了政府补助影响企业研发人员效率的路径。本文为政府补助影响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可以加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是对该领域研究很好的补充。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含义是要靠科技驱动未来发展,同时要把创新应用于发展。如何将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以及基层企业如何落实相关政策,需要更加细化的研究进行指导。本文给政府部门及企业带来的管理启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要充分认识到政府补助在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层面的主要激励工具,目标强调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撑点。政府补助是政府部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会对企业整体研发效率产生影响,还会积极作用于研发人员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鉴于我国当前研发人员相对匮乏的现状,应当加大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行业的政府补助强度,提高关键领域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产出效率,充分发挥政府补助的作用。
2.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要充分认识到政府补助影响研发人员效率的路径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政府补助影响研发人员效率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层要更加重视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的作用。结合当前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资金的方式来看,用于基础研究的占比较小,造成了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小。企业需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指示,用科技驱动未来发展,将政府补助资金应用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域,从而提高研发人员效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本文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考虑到我国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性,为了减少获取研发人员的难度对测量研发人员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本文仅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研发型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今后可将研究范围进行延伸,以得到更具普适性的结论。此外,本研究的部分实证数据来自上市公司年报,尽管通过公开数据对研发人员效率进行测量更加客观,但是效率的测度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研发人员效率进行多角度的测量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