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婉 刘嫣然
(1.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30;2.同济大学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上海 200092)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碳排放来源国,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国家节能减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来源,有责任进行碳信息披露,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与完成。因此,各企业组织也逐渐提高碳信息披露的水平,但我国仍处于碳排放披露的初级阶段,存在许多披露问题。比如,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多为定性信息披露,定量信息较少,且在披露内容方式与及时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当下企业碳排放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有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探索企业选择是否进行碳排放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动因。已有研究从企业盈利能力、组织规模、董事独立性等企业特征和传统文化、政府规制等制度环境,开展对碳排放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但较少有研究考虑企业决策主体——高管团队的作用,高管团队特征会影响其认知与判断倾向,从而影响决策过程和后续组织战略方向。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口统计特征直接影响其认知框架。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特征,不仅直接影响高管人员的社会角色,更影响其对环境问题的思维认知与道德判断,从而可能会导致组织披露碳排放信息的不同决策。但已有研究较少关注高管性别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碳排放披露,基于此,本文以2010—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索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排放披露的关系,并从市场、政府和企业自身三方面考虑二者关系的异质性,从而识别企业碳披露的关键影响因素。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不同于已有研究探讨企业治理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对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拓展了企业碳信息披露动机领域的研究,关注高管性别特征的影响,为碳排放、碳披露研究提供新视角;第二,丰富补充了女性领导人的相关研究,延伸了女性高管对组织决策行为的影响探索,拓展补充高阶管理理论;第三,本文也探究了女性高管在不同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与内部环保治理机制下对企业碳披露决策的边界效应,丰富了女性高管影响的研究。
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直接影响碳排放水平以及企业绩效,也有助于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由于碳信息披露的重要性,现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探讨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机制和成因,包括合法性理论、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理论等。
合法性理论认为,合法性来源于企业满足社会的期望。因此,已有研究认为,企业通过披露环境信息以获取合法性和社会认可,进而改善企业形象和获得社会资源。基于信号理论,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实质是对外释放信号的过程,企业通过披露详细排放信息,传递“低碳”信号,以减少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提高声誉,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来看,在“双碳”背景下,披露碳排放信息则是有效应对利益相关者关于环境信息需求的方式。制度理论则认为,出于外部制度预期的压力,企业会通过披露碳排放信息来应对外部体制压力。基于上述理论,现有研究从制度层面、企业特征和治理角度等方面,探索促进碳排放披露的成因。比如丁梦云的研究证实,传统文化与环境规制都可以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王军发现政府规制力度越强,企业碳排放披露水平越高。
但现有研究对于主要决策者(即高管团队)的关注较少,高管团队承担着战略决策职责,决定组织未来发展与战略导向,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已有研究忽略了高管团队的基本特质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重要性与作用,而性别作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直接影响管理者的社会角色、认知模式与道德判断,因而男性与女性高管对低碳环保信息披露会有不同偏好与认知,最终导致不同的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决策与行为。
综上,已有文献对碳排放披露的理论和成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高管团队的特征属性,尤其是性别的关注还比较少,也未将性别作为内部驱动因素来研究其对碳排放披露的影响,故本文将重点研究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排放披露决策之间的关系。
随着女性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数量和比例持续上升,公司高管团队构成更加多元化,由此带来的管理层性别差异也引发企业不同的决策过程与战略导向。在女性高管的研究中,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探讨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以及带来的不同行为与决策。社会角色理论指出,源于社会劳动分工,男女性别生物学上的差异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角色之间的性别差异。具体来说,女性受共同目标的引导,往往被认为更利他、善良、友善、富有爱心、无私和乐于助人。而男性角色受到成就导向的影响,通常被视为进取的、雄心勃勃的、自信的和独立的。因此,从社会角色定位出发,女性高管参与决策会更多关注企业对社会贡献或客户满意度等社会绩效,从而更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披露情况。
同时,在面对道德原则与问题时,性别差异也带来显著不同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女性倾向于采用更严格的道德标准,往往更强调关系与责任,通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同理心。故此,当女性在高管团队中参与决策时,会更加关注企业在道德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选择更高水平的道德表现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比如已有研究表明,女性首席财务官更有可能带来高质量的财务报表披露。
综上所述,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认知差异和对道德问题的思维方式,女性高管在决策中,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导向,通过履行低碳环保责任来获取企业合法性,从而会积极促进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女性高管正向影响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
高阶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层会根据所处的情境来做出符合自身特质的决策,从而影响到组织行为和战略导向。因此,不同情境将直接关系到高管人员个人特征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程度。对于女性高管来说,企业内外部不同情境可能限制或扩大其社会角色与道德认知对披露碳排放信息的影响。故此,本文考虑内外部情境因素,其中外部制度着重于探讨市场化程度和政府环境关注的影响,内部因素着重于探讨企业为环境治理做出的努力。
由于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监管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干预直接影响着企业披露碳信息决策行为与过程。但是,目前针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多数企业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进行碳信息披露。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各省之间存在市场化程度的差别,在政府干预缺席的情况下,市场成为影响区域内不同企业组织高管人员差异化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政府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大,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目标对企业决策过程影响也更大。处于此情境下,为了满足高水平的外部环境保护要求以获取合法性,女性高管会更偏向满足于社会对碳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重视碳减排工作以积极促进披露碳排放信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较低,带来更低的低碳环保政策力度和监管强度,企业通过加强碳披露来获取合法性的需求较低,女性高管在决策过程中对社会责任的角色认知和道德判断意识较弱,从而减少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的可能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市场化程度负向调节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由于目前企业碳信息多数为自愿披露,政府并未制定正式的标准与条例,因此本文通过考察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来探索外部制度环境对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披露关系的影响。政府环境关注是制度环境中重要的一方面,更多是指政府环境治理的一种软性约束行为。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政府陆续出台有关低碳环保措施政策,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双碳”目标。政府环境关注,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一种约束性力量。处在环境关注度高的地区,对节能降碳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女性高管在决策过程中,更可能加强其对社会责任和利他的认知,更关注外界期望的碳排放信息披露,从而更愿意进行碳信息披露。反之,政府环保关注程度较低,女性高管受到更少的外界期望,其角色认知与道德思维方式发挥的作用也会削弱,进而降低披露碳排放信息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环境关注正向调节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女性高管进行碳排放披露的决策过程中,组织内部环境保护行为与状况也直接影响着性别特质发挥的作用,本文集中关注企业环境治理和绿色创新带来的影响。
企业环境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部分,随着生态环保地位和重要性的日益突出,许多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加强环境治理,通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以践行绿色发展。女性高管处在公司环境治理水平较高的情境下,对企业环境保护更为重视,也更愿意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放大了女性管理人员本身的角色认知和道德判断,从而更自觉披露碳排放信息以响应外界对环境事务的信息需求。而在环境治理水平较低的情境下,对环保责任的重视和履行意愿也更低,进而削弱女性管理层社会角色和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降低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企业内部环境治理正向调节女性高管与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用于测量女性高管、碳排放、环境治理、绿色创新等的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区域市场化指数来自中国经济研究院(NERI)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年报》。本文也从国泰安数据库收集企业层次与高管层面的特质等数据作为控制变量。在剔除缺失值之后,最终获得18364个公司年度观测值。本文统计检验所用软件为Stata 14.0。
(1)被解释变量:碳排放披露(Carbon),本文采用二分变量来测量企业是否披露碳排放信息。如果企业披露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解释变量:女性高管(Female),借鉴已有研究的测量方式,本文以女性高管的数量来衡量企业中女性管理人员的程度。
(3)调节变量:市场化程度(Mkt),本文选择市场化指数来测量市场化程度,区域市场化指数越高,则代表市场化程度越高。
(4)调节变量:环境关注(Enfocus),本文通过区域内环境保护程度来测量环境关注,用各省份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值,表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5)调节变量:环境治理(Engov),公司设置环境治理体系,表明该公司主动采取环境治理机制与开展具体的环境事务。本文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国家颁布的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的基础上,借鉴王军的测量方式,从五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环境治理水平,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公益、环境目标公开、环境风险管理。以上指标都采取二分变量,当披露时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环境治理变量计算公式为:五个维度赋值加总/5。
(6)控制变量: 本文还考虑一系列企业层面与高管层面的特征属性作为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Fage)、产权性质(Typ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偿债能力(Debt)、股权集中度(Fshare)、董事会规模(Board)、高管政治联系(Tmtpoli)与高管年龄(Tmtage)。另外,本文同时考虑了年份与行业的固定效应。
从表1的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的比例占据6%,显然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较低。女性高管平均人数为1人,表明多数企业都有女性管理人员,但人数远低于男性高管。从产权性质上看,41%的样本企业为国有企业。采用皮尔逊系数进一步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4,可支持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1 相关性分析
由于被解释变量为二分变量,本文采取Probit回归方式来检验所有假设。表2显示回归结果。表2中模型1是仅包含控制变量的结果,模型2为加入女性高管解释变量的结果,模型3~6分别依次加入市场化程度、环境关注和环境治理的交互项,模型7为加入全部调节交互项的全模型结果。模型2验证假设1,结果显示女性高管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08,p<0.05),支持假设1。模型3验证假设2,显示市场化指数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03,p<0.05),即市场化程度会削弱女性高管对披露碳排放的影响,假设2通过验证。模型4验证假设3,结果表明环境关注的调节影响为负向不显著,未支持假设3。模型5验证假设4,显示环境治理显著正向调节女性高管与碳排放披露之间的关系(β=0.19,p<0.05),假设4通过验证。模型6为全模型,再次验证了女性高管的正向影响(β=0.07,p<0.05)、市场化程度的负向调节(β=-0.04,p<0.05)和环境治理的正向调节(β=0.20,p<0.05)。为了更加直观显示调节效应,本文分别对市场化程度与环境治理调节变量作图以显示调节效应,与假设的预期一致。
表2 回归结果
本文进行以下稳健性检验,以验证以上结论的可靠性。第一,更换回归方式,使用Logit回归方式。第二,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两阶段回归模型,并且在第一阶段中加入同行业平均女性高管人数作为工具变量,最后回归结果与前文一致。第三,将环境治理的五维度增加至八个维度,包括环保理念、环保荣誉奖励以及“三同时”制度的披露,回归结果也与之前一致。第四,为验证企业对环境治理举措的调节机制,本文也将绿色创新作为企业环境治理的手段,发现绿色创新可以加强女性高管与碳排放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加验证了企业内部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回归结果限于文章篇幅不在此列示。
图1 市场化程度在女性高管与碳排放披露关系
图2 环境治理在女性高管与碳排放披露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基于“双碳”目标的背景,本文探讨了女性高管是否影响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女性高管参与促进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同时,市场化程度会削弱女性高管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而内部环境治理会加强女性高管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在于关注高管团队的特质,引入高管人员的性别特征,结合高阶管理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探究女性高管通过其角色认知与道德判断,直接影响企业碳排放披露的决策过程,丰富了对碳排放披露动因和机制的研究。同时,考虑政府、市场和企业因素,完善了女性高管与碳排放披露之间关系的影响边界和异质性,增强了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本文仅关注高管团队的性别,基于高阶管理理论,未来可以关注高管团队的其他特征,比如年龄、工作期限等,来探究其是否会影响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二是本文仅关注市场、政府与企业内部机制的调节效应,未来可以考虑更多的边界条件,比如行业等属性特征对女性高管和碳排放披露之间关系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 企业应持续加强女性领导人在高管团队中的作用,发挥女性社会属性,加强女性角色认知与道德判断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关注与重视女性管理人员,丰富管理团队的多样性,以履行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责任和扩展企业绩效信息披露,更好践行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2)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建设,相关部门需尽快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增强制度环境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约束,督促企业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使企业主体提高对低碳环保目标的重视与履行。政府应持续完善碳排放的激励政策与惩罚制度(例如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促进企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
(3) 企业内部要注重环境治理和环保举措,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环保措施与规范披露,来改善可持续绩效,也可以通过持续开展企业制度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等,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绿色技术利用能力,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