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增温稻麦轮作农田CH4和N2O排放强度的影响

2023-10-16 07:26祝梦全娄运生杜泽云高安妮潘德丰郭峻泓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26期
关键词:稻麦潜势轮作

祝梦全,娄运生,杜泽云,高安妮,潘德丰,郭峻泓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0 引言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2010—2019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相比1850—1900年已上升0.9~1.2℃[1]。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2-3]。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2 种增温潜势较强的温室气体[4]。农田CH4和N2O 排放量分别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50%和65%~70%[5-7]。水稻、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球的32%和11%[8],而稻、麦田是CH4和N2O 重要排放源或汇[9-10]。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稻麦轮作种植主要区域。在保障粮食生产前提下,如何减少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稻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

气温夜间增幅显著高于白天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1]。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11]。夜间增温显著增加冬小麦无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导致产量下降[12]。温度影响稻田土壤产甲烷菌数量和活性,CH4产生及其大气传输效率[1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稻田CH4排放呈指数增加[14]。稻、麦田N2O 排放通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15]。生物炭是一种多孔结构稳定的土壤改良剂[16]。施生物炭可提高水稻、小麦产量,降低农田CH4和N2O排放[7]。施用30 t/hm2生物炭可显著降低农田CH4和N2O 综合增温潜势[17]。也有报道,施生物炭可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但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显著影响[18]。硅是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有益元素。施硅可提高水稻、小麦对高温、低温、干旱、病虫害、重金属胁迫等抗性,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19-22]。施硅可降低水稻、小麦田CH4和N2O 综合增温潜势和排放强度[23-28]。也有认为,施硅可降低有机碳分解和氮固定,促进农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提高N2O排放[29]。

有关夜间增温、施生物炭或硅肥对水稻或冬小麦单一作物产量、农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已有报道,但夜间增温下生物炭配施硅肥对稻麦轮作农田粮食生产、CH4和N2O排放强度的影响,尚缺少报道。本研究通过田间模拟增温试验,探讨了生物炭配施硅肥对增温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施肥能否缓解增温对稻麦生产的不利影响,以期为保障稻麦粮食生产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田间模拟试验于2020 年10 月—2021 年10 月,在南京市浦口区科研试验站进行(32.0°N,118.8°E)。该站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100 mm,年均气温15.6℃。供试土壤为潴育型水稻土,壤质粘土,土壤有机碳19.49 g/kg,全氮1.45 g/kg,粘粒26.12 g/kg,pH 6.2(土水比1:1)。供试生物炭为稻壳生物炭,有机碳含量50%。供试硅肥为钢渣和矿粉,有效硅含量(SiO2)分别为14.21%和32.26%。供试氮磷钾肥料为高浓度复合肥(15-15-15)。供试冬小麦品种为‘苏麦188’,2020 月11 月5 日播种,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2021年5月10日育苗,2021年6月12日移栽。

1.2 试验设计

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三因素为夜间增温(W)、施生物炭(B)和施硅肥(Si)。夜间增温(W)设3水平,即W0(常温对照,不盖膜)、W1(覆盖5 mm铝箔膜)和W2(覆盖11 mm 铝箔膜);生物炭(B)设3 水平,即B0(对照,不施生物炭)、B1(施10 t/hm2生物炭)和B2(施25 t/hm2生物炭);施硅(Si)设3 水平,即Si0(对照,不施硅)、Si1(施钢渣)和Si2(施矿粉),施用量均为0.2 t SiO2/hm2。采用开放式被动增温方法,试验开始前在各小区四周安装高度可调钢架用于固定铝箔膜。稻麦生育期内,夜间(19:00—次日6:00)用铝箔膜覆盖稻麦冠层。根据生育进程及时调整铝箔膜高度,使冠层与铝箔膜间距保持30 cm 左右。在降雨或大风(风速>10 m/s)等恶劣天气时不覆盖铝箔膜,以免恶劣天气对增温设施造成破坏。采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载冠层和5 cm 土层温度。播种或幼苗移栽前进行耕作整地,根据小区处理将生物炭、硅肥以基肥方式施入土壤,同时施入复合肥0.2 t/hm2。小区面积为2×2=4 m2,随机排列。水稻除晒田外,田间灌溉使水层保持5 cm左右。参照田间常规管理进行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气样采集与分析采用静态采样箱气相色谱法测定CH4和N2O 排放通量。自分蘖期至成熟期,每周采集气样1 次,时间为8:00—11:00。采样前将采样箱置于事先固定于土壤的底座上,在底座水槽注水以水封静态箱,接通直流电源驱动箱顶部微型直流风扇运转20 s,以混匀箱内气体。封箱后0、15、30 min,用带有三通阀的注射器通过胶塞采样孔,从箱内抽取50 mL气体注入事先抽成真空的玻璃采样瓶内,带回实验室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B)测定气样中CH4和N2O浓度。气相色谱仪检测条件为,FID 检测器温度250℃,ECD 检测器温度为300℃,柱箱温度50℃,色谱柱型号为P/N 19091J—413,高纯H2和干燥无油压缩空气,流量分别为50 mL/min和450 mL/min,镍转化炉温度为375℃,载气高纯N2(99.999%)或高纯He(99.999%)。

排放通量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中,F为排放通量[mg/(m2·h)];ρ为标准状态下气体密度(kg/m3),H为采样箱内高度(m),T为箱内平均温度(℃);dc/dt为箱内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率[mg/(kg·h)]。

累积排放量计算公式如式(2)所示。

式中,Y为累积排放量(mg/m2);Fi+1和Fi分别为第i+1次、第i次采样时平均排放通量[mg/(m2·h)];Di+1和Di分别为第i+1次、第i次的采样时间(d)。

1.3.2 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计算全球增温潜势计算公式如式(3)所示。

式中,SGWP为稻麦轮作农田综合温室效应[(kg CO2eq)/hm2];YCH4、YN2O分别为CH4、N2O累积排放量(mg/m2),45和270 是指以CO2为参照百年尺度下CH4和N2O 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CO2的45和270倍。

CH4和N2O排放强度计算公式如式(4)所示。

式中,GHGI为稻麦轮作农田CH4和N2O 排放强度[(kg CO2eq)/t];SWGP 为稻麦轮作农田全球增温潜势[(kg CO2eq)/hm2];y为各小区单位面积稻麦产量(t/hm2)。

1.3.3 产量稻麦成熟后,在小区中间选取一定面积植株(0.5 m×0.5 m)收割,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空秕饱数和结实率,经风干、晾晒后,用脱粒机进行脱粒,测定千粒重,计算产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处理数据和极差分析,用SPSS 21.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和小麦产量

表1 表明,W1B2Si0 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为19.20 t/hm2,比W0B0Si0 处理增产56.22%;W0B2Si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为9.16 t/hm2,比W0B0Si0 处理增产288.14%。三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施硅>夜间增温;三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夜间增温>施硅。与B0 相比,B1、B2 条件下小麦分别增产69.22%和96.03%。W1B2Si0、W0B2Si1 分别为稻、麦最适处理组合(图1)。夜间增温、施硅对稻、麦产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表2)。

图1 不同因素稻、麦产量水平趋势图

表1 不同处理对水稻、小麦产量的影响 t/hm2

表2 不同处理对稻、麦产量影响方差分析(F值)

2.2 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2.2.1 CH4排放通量稻田CH4排放通量自分蘖期(移栽后1~47 d 逐步上升,于分蘖期(移栽后47 d)达到小高峰。晒田结束灌溉覆水,CH4排放通量较低。拔节期(移栽后68 d)又开始上升,于开花期(移栽后91 d)和灌浆期(移栽后105 d)出现2个低谷。停止灌水(移栽后112 d)后排放通量略微上升,随后降低并趋近于0 mg/(m2·h)。稻田CH4排放通量极值均出现于W1B2Si0 处理。麦田灌浆前(播种后168 d)排放通量均接近于0 mg/(m2·h),之后CH4排放通量稳步上升并在灌浆后(播种后第175 天)出现高峰后下降,除W1B1Si2、W2B2Si1、W0B2Si2、W2B1Si0处理外,均在第189 天出现排放峰值,排放最大值出现于W1B0Si1处理(图2)。

图2 夜间增温下生物炭配施硅肥对CH4排放影响

2.2.2 CH4累积排放量不同处理的稻田、麦田CH4累积排放量、各生育期CH4排放占比存在差异(表3)。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稻田CH4累积排放量高,拔节—孕穗期最小;与常温对照相比,夜间增温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较低,随铝箔膜厚度减小而降低。W2B2Si1 处理的稻田全生育期CH4排放量最低,仅为对照(W0B0Si0)处理的5.21%,W2B0Si2 处理的最高。麦田CH4累积排放量差异较大,总体上,麦田CH4排放主要集中于灌浆—成熟期。W0B2Si2 与W2B1Si0 处理的麦田对CH4有吸收作用。

表3 不同处理对稻、麦田各生育期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三因素对稻田CH4累积排放量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施硅>夜间增温,对麦田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大小为:施硅>施生物炭>夜间增温(图3)。W2B2Si2 处理的稻田、麦田CH4累积排放量最低。方差分析表明(表4),施生物炭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P<0.05),夜间增温、施硅对稻田、麦田CH4累积排放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P>0.05)。

图3 不同因素稻麦全生育期CH4总累积排放量水平趋势

表4 稻麦各生育期CH4累积排放量的方差分析(F值)

2.3 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

2.3.1 N2O排放通量稻田N2O排放峰值出现于晒田期(移栽后54 d),灌溉覆水后迅速下降,孕穗期(移栽后84 d)后,N2O排放又呈现增加,于开花期(移栽后91 d)又出现峰值,停止灌溉后排放接近0。稻田N2O 排放通量最大值出现于W2B1Si0 处理。麦田各处理前期N2O 排放通量变化平稳,孕穗期后呈波动变化趋势。W1B2Si0 处理的麦田于孕穗期后维持较高水平(图4)。

图4 夜间增温下施生物炭和硅肥对稻麦田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2.3.2 N2O 累积排放量水稻季W0B2Si2 处理的稻田全生育期对N2O起吸收作用,吸收量为644.80 mg/m2;W0B2Si2 处理的稻田全生育期累积排放量最高,为1907.80 mg/m2。麦田N2O 累积排放量,主要集中于灌浆—成熟期;W1B1Si2 处理的麦田全生育期对N2O 起吸收作用,吸收量为136.15 mg/m2,W2B0Si2 和W1B0Si1 处理的麦田累积排放量较低,分别为W0B0Si0处理的9.28%和19.64%(表5)。

表5 不同处理对稻田各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三因素对稻田N2O 累积排放量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施硅>夜间增温;对麦田N2O 累积排放量的影响大小为:施硅>施生物炭>夜间增温。稻田、麦田N2O 累积排放量最低的最佳因素组合,分别为W1B2Si2和W2B0Si2(图5)。施生物炭显著影响稻田全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P<0.05)(表6)。

图5 不同因素稻麦全生育期N2O总累积排放量水平趋势

表6 稻麦各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的方差分析(F值)

2.4 SGWP/SGCP和GHGI

2.4.1 SGWP/SGCP 稻田CH4排放和麦田N2O 排放对增温潜势起主要贡献,麦田CH4排放对增温潜势贡献最低。就稻麦轮作农田而言,W1B1Si2处理的稻—麦田增温潜势最低,W0B1Si1处理的最高(图6)。图7可见,夜间增温(W1、W2)降低稻麦轮作农田的全球增温潜势;施生物炭(B1、B2)明显降低稻麦轮作农田增温潜势;施硅(Si1、Si2)降低稻麦农田增温潜势,以施矿粉(Si2)效果较好。三因素对稻田SGWP 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施硅>夜间增温;对麦田SGWP 的影响大小为:施硅>施生物炭>夜间增温。稻田、麦田增温潜势最低的最佳因素组合,分别为W1B2Si2和W2B0Si2。2.4.2 GHGI 稻田、麦田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图8)。总体上,麦田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约为稻田的3倍。W1B0Si1、W2B0Si2和W2B1Si0处理的稻田碳排放强度大于麦田。图9 所示,施生物炭对稻田碳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随生物炭用量增加而增强。施硅抑制麦田碳排放强度、对稻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一,施钢渣硅肥(Si1)促进碳排放强度,而施矿粉(Si2)则起抑制作用。三因素对稻田增温潜势影响大小为:施生物炭>施硅>夜间增温,对麦田增温潜势的影响大小为:施硅>施生物炭>夜间增温。稻田、麦田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因素组合,分别为W0B2Si2和W1B1Si2。

图6 不同处理稻麦系统CH4和N2O的SGWP/SGCP

图8 不同处理稻麦系统碳排放强度(GHGI)

图9 不同因素稻麦GHGI水平趋势

3 结论

施生物炭可明显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夜间增温、施生物炭、施矿粉均可降低稻麦轮作农田CH4排放。夜间增温、施硅可降低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添加低量生物炭(10 t/hm2)抑制稻田CH4排放,而高量(20 t/hm2)则促进CH4排放。稻田对稻麦轮作系统增温潜势的贡献大于麦田,稻田CH4排放起主导作用,夜间增温、施硅均可降低稻麦轮作农田增温潜势。麦田的GHGI 大于稻田,夜间增温降低稻麦农田碳排放强度,随生物炭用量增加,碳排放强度降低,施硅降低碳排放强度。

4 讨论

4.1 夜间增温下生物炭配施硅肥对稻麦轮作农田CH4排放影响

农田CH4产生、吸收与排放主要受土壤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土壤理化性质、栽培管理及温度等影响[30-33]。本研究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于分蘖期和灌浆期,原因在于:分蘖期植株生长旺盛根系活动强,上季小麦根茬还田提供了有机底物,淹水形成厌氧土壤环境,有利于产甲烷菌活动,促进了CH4产生及排放[34];水稻灌浆期生殖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根系生长及分泌旺盛,植株通气组织发达,为甲烷产生提供较多碳源,有利于植株传输排放[31,35]。小麦拔节—孕穗期麦田对CH4起吸收作用,麦田CH4排放主要发生于灌浆—成熟期,原因在于:拔节—孕穗期麦田土壤通气性良好,温度较低,有利于甲烷氧化菌活动,表现为CH4负排放[33];小麦灌浆—成熟期,温度较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土壤形成局部厌氧环境,促进产甲烷菌活动,增加了CH4产生排放。

夜间增温降低稻麦轮作农田CH4排放(图2,表3),原因可能在于:夜间增温促进了稻麦农田土壤甲烷氧化菌活动[36],促进了CH4吸收;夜间增温提高土壤碳储存[37],抑制了CH4产生。施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稻麦农田CH4排放,原因在于:施用生物炭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破坏了土壤厌氧环境,不利于产甲烷菌活动;多孔结构的生物炭为土壤甲烷氧化菌提供较多的生存空间,增加甲烷氧化菌的丰度,产甲烷菌与甲烷氧化菌丰度比降低,从而减少CH4产生排放[38-40]。施硅一定程度抑制稻田CH4排放,原因可能在于:施用的钢渣和矿粉为碱性肥料,土壤pH升高并趋于中性,中性土壤适宜CH4氧化菌活动[41],促进甲烷氧化;钢渣和矿粉作为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气性,不利于CH4产生。施用钢渣促进麦田CH4排放,而施用矿粉则抑制麦田CH4排放,原因可能在于:钢渣中Fe、Cu、Zn元素含量较丰富,这些元素涉及产甲烷菌的酶促反应[42],促进麦田CH4排放;而施用矿粉则提高孔隙度,改善通气性,pH升高趋于中性,不利于产甲烷菌活动,降低甲烷排放[41]。

4.2 夜间增温下生物炭配施硅肥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影响

农田N2O产生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微生物参与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43],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作物种类、施肥等影响[44-48]。稻田N2O排放峰值主要发生于排水晒田期(图4)。原因在于:晒田期干湿条件适宜,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较高,有利于硝化、反硝化作用进行,促进了N2O产生排放[49];麦田N2O产生排放小麦生长前期占比较低,主要集中于生长后期,即灌浆-成熟期(图4),因为生长前期温度较低,不利于硝化即反硝化微生物活动,抑制了N2O产生排放;小麦生长中后期温度逐渐升高,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N2O产生排放[50-51]。

夜间增温不同水平对稻田N2O影响存在差异,W1降低了稻田N2O 排放,而W2 则增加了排放,原因在于,W1处理提高水稻产量,而W2则相反,导致水稻植株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底物含量较多,有利于N2O 产生排放[50]。夜间增温降低麦田N2O排放,可能在于,夜间增温促进农田蒸散,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温度升高,抑制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活性,降低麦田N2O产生排放[52]。施用低量生物炭(10 t/hm2)增加稻田N2O排放,而高量生物炭(25 t/hm2)则降低稻田排放,原因在于,添加低量生物炭促进稻田土壤固氮作用,减少土壤硝化、反硝化有效底物,降低N2O产生排放[7],而高量生物炭则大幅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气性,促进土壤局部激发效应,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N2O 产生排放[53]。麦田N2O排放与生物炭用量则呈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旱地麦田通气良好,施用生物炭提高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土壤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活性增强,促进N2O 产生排放[54]。施硅抑制稻麦农田N2O 产生排放,因为N2O 是硝化、反硝化微生物代谢产物,而施用钢渣、矿粉硅肥,增加土壤铁、硫等氧化物含量,土壤pH 升高有利于氨挥发,抑制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活性[55],进而降低N2O产生排放。

4.3 夜间增温下施硅和生物炭对稻、麦系统作物产量、GWP和GHGI的影响

稻麦轮作系统中稻田全球增温潜势贡献大于麦田,且稻田CH4排放起主导作用(图6),因为稻田厌氧环境下产甲烷菌活性较高,有利于甲烷产生排放。麦田GHGI 大于稻田(图8),麦田CH4排放虽然低于稻田,但N2O排放占比较高,而N2O百年尺度增温潜势远高于CH4[5],麦田单位面积产量又低于稻田,因此,麦田GHGI高于稻田。夜间增温降低稻麦轮作农田总增温潜势及GHGI,因为夜间增温对稻麦田CH4和N2O排放的抑制作用高于其降低产量作用。施生物炭对稻麦轮作系统总增温潜势和GHGI 也有抑制作用,因为添加生物炭降低稻麦农田CH4排放,低量生物炭降低N2O排放,而施生物炭可提高稻麦产量,因此,施生物炭对GHGI有抑制作用。施硅对稻麦轮作农田总增温潜势和GHGI 也起抑制作用,而添加矿粉的抑制作用更强。施硅可促进稻麦N2O排放,但影响不显著,而施硅可提高稻麦产量,同时可降低CH4排放,且矿粉对CH4排放抑制作用更强,因此,总体上施硅可降低稻麦轮作农田总增温潜势和GHGI。

猜你喜欢
稻麦潜势轮作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临涣选煤厂浮选效果评价与尾煤再选潜势分析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