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姣姣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是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之一。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理应在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中奋勇当先,助力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大走廊。笔者经过深入调研,拟结合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武汉稳健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力湖北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大走廊提出对策建议。
汽车智能化是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AI、5G、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2]。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产业变局的大趋势,被称为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的风口和汽车产业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时代呼之欲出,正迎来重大机遇。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的体现,呈现着“五化归一车、一车通四网”的融合发展态势,即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将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都融合在一台车上,并以此为媒介打通公路网、能源网、信息网和金融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信息交互、传播于一体的新移动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对多层次技术延伸的服务体验、多感官延伸的智能体验以及多种交互延伸的产品体验,契合了消费者对智慧化体验场景的发展趋势。
一是武汉拥有汽车工业基础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武汉汽车产业从最初的模仿、合资起家,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当前,武汉是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龙头”,是中国六大乘用车生产基地之一。截止2022 年末,武汉拥有神龙、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雷诺、东风乘用车等乘用车汽车品牌,汇集美、日、法、英、国产五大车系,是全国汽车品牌谱系最多的城市。武汉经开区是武汉汽车工业的主战场,20 世纪90 年代,武汉经开区因车而立、因车而兴。1993 年4月,国务院批准武汉经开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截止2022 年末,武汉经开区已集聚9个整车生产企业、13 个整车工厂,包括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岚图汽车、吉利路特斯汽车、猛士科技、东风云峰和小鹏汽车等8家乘用车整车企业和一家商用车整车企业武汉开沃汽车有限公司。此外,武汉还集聚了1000 余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规模以上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达到500余家,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被誉为“中国车谷”。
二是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蓄势待发。当前,武汉正在抢抓汽车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机遇,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加速奔跑。面对汽车产业的变革,作为武汉汽车产业的主阵地,武汉经开区提出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发展路径,打造“数字车谷”、建设“智能车谷”,培育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升级跨越。武汉的乘用车整车企业中,东风岚图、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等整车企业均为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其他整车企业都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多种车型柔性混合生产能力。截止2022 年末,武汉初步形成包含200 余家规上企业、50家重点企业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未来两到三年,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能将超过100 万辆。
一是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但缺乏核心龙头企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掌握着关键设备仪器与核心技术,对关键零部件供应链有主导权,能控制汽车产业高端环节,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武汉大力引进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东风新能源、岚图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相继落户,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武汉还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和引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头部企业。如,上海有全球领先的综合型可持续能源企业特斯拉;深圳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合肥于2019年引进蔚来汽车,通过“以投带引”聚集了江淮、大众、国轩等车企抱团式落户。核心龙头企业偏少的短板最直接的影响是产销量规模较小,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武汉在产销量方面远远落后于上海、深圳。
二是积极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但智能应用场景有待提速。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的车辆,融合现代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云等系统之间进行智能化的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综合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的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控的新一代汽车。因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智慧应用场景的赋能。目前,武汉智能网联汽车运营示范区的集中区在武汉经开区,已实现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终端物流以及景区观光的应用场景。如,百度Apollo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已在武汉市经开区开启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但与上海、杭州、无锡等东部城市相比,武汉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起步略晚,在政策环境支持、发牌、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应用场景的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三是科研资源雄厚,但研发能力需要持续提升。总体上看,武汉地区高等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数量、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等科研资源均居全国前列。武汉基于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依托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集聚了多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创新中心、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等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但存在着“重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重闭门研究轻市场推广”“重成果数量轻应用创新”“重研究结果轻激励政策”等倾向。目前,武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的专利和高新应用成果产出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环节与市场应用存在脱节,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功率芯片、控制类芯片等车规级芯片以及电池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国际供应,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可替代性较强、自主可控力较弱。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指数(顺义指数2021)》的评价显示,北京、深圳、上海、长沙位居第一梯队,武汉、广州、重庆位居第二梯队,沈阳、长春、郑州位居第三梯队。总体上看,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赛道上,武汉需要加快布局、奋勇当先。
“双智”协同发展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相辅相成、协同共进。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正迎来场景范式的巨大变革[3],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是智慧城市中移动的“神经元”,需要智慧城市提供应用场景与测试环境;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底座,智慧城市提供的智慧交通、智慧能源体系、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智慧出行平台等加速产业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才能助力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强国目标。目前,各个城市都在加快“双智”协同发展的步伐。如,杭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独树一帜,是全国第一个启动5G车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城市,诞生了全球第一个服务于城市的“城市大脑”平台;无锡已出台全国首部车联网发展地方性法规《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鼓励支持完全自动驾驶,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服务、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实现全国首创。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武汉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支撑,叠加着住建部“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信部“智能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一系列国家战略赋能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建设。下一步,武汉要围绕5G、自动驾驶、AI、物联网、车路协同等新技术,持续丰富智能应用场景,扩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范围,打造多维度、广范围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公交、自动驾驶出租车、智慧货运等示范应用场景的落地,争当全国“双智联动”的先行区。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企业强才能促进产业兴,而龙头企业对地区及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与引导作用。面对新一轮汽车产业革命的机遇,武汉要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壮大企业主体,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和整车企业进行整合、重塑和再造。一方面,要分类制定龙头企业培育政策,针对重点产业链目录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建立龙头企业遴选机制,设立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库,构建“已有龙头企业—潜在龙头企业—未来龙头企业”三级梯次培育体系,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等定制化基金助力传统汽车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产业链目标企业清单,建立招商长跑机制,精准实施招引,发挥“财政资金先导、社会资本放大”的作用,招引一批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链主”企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强化新能源产业布局,打造安全、可控、稳定的、完整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优化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生态。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突出特点在于智能化。这要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要与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互联网企业、自动驾驶企业、电池企业、芯片企业等行业加强协作、共同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核心技术的孵化、攻关和研发,提升智能化水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搭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不断增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力。要依托“光谷”“车谷”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携手组成创新联合体,鼓励“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强强联手,加大全产业链的攻坚力度,在车规级芯片、车路协同等方面深化合作,增强关键零部件基础配套和备份能力,携手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创新人才、核心零部件攻关、应用场景建设、营商环境打造、政策法规引领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