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亚平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一理论内涵丰富,有本和源、根和魂,是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梳理其历史演进史,对推动湖北加快建设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有了现代化意识。毛泽东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国家工业化。同年12月,党中央明确提出“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的目标”,这是我们党首次集中强调“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伴随着现代化理论的逐步完善,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带领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五”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湖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以“钢铁要过江”为标志的全国重工业布局转移[1](P2)。基于此,国家将大批重点项目建在湖北。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在湖北的有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与此同时,国家还在湖北省布点新建或扩建了武汉锅炉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大冶钢厂等,完成了部分矿山工程的建设等项目。“一五”期间,国家在湖北工业建设方面的投资总额为78540万元,规模空前。这些工业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几十年来工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历史,也使湖北工业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湖北成为我国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的重点基地之一。
二十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党中央作出了以备战为中心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湖北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在鄂西、鄂西北广大地区,国家布点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如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宜昌葛洲坝三三○工程等。据统计,“三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在湖北的投资规模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分别居第2位、第3位和第1位。通过三线建设,湖北初步形成了以“一、二、三工程”(武钢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工程)为龙头的工业基本格局,即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汽车、冶金、机电、化工等工业为支柱,电力、交通等行业为依托的工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黄石、襄阳、宜昌、十堰、荆门、鄂州等城市为骨干,京广、焦枝、汉丹铁路为纽带的工业产业布局,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一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时期,湖北以国家工业化战略布局为契机,致力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促成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夯实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实现现代化当作中国最大的政治,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对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2]。
1983年12月,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省委书记关广富代表第三届湖北省委提出全省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2000年,在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保我省国民收入和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并力争超过,走在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湖北省委班子把认识省情、制定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湖北省委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依靠全省上下群策群力,全面调查、研究省情,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中部崛起”战略。
198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在武昌召开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到21 世纪中叶我国经济“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并初步阐发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1988年4月,湖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部署。
198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正式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总目标是:争取用二三十年的时间,经过努力奋斗,实现湖北国民经济在中部全面崛起的任务,使社会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于全国前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89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左右,达到2500美元以上,居中部首位,达到或超过东部沿海地带的人均水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全面改善,实现湖北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
“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注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调经济、科技、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社会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是湖北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思考和探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成为指导全省人民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部崛起”战略的目标不仅仅是湖北经济的跃升和湖北在全国位次的前移,更为重要的是借此契机与中部地区、长江流域各兄弟省市紧密协作,携手并进,争取整个中部地区的崛起,争取长江流域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部地区崛起”日渐成为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成为中部多省的共同行动协调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部崛起”首次被写进党的文件,发轫于湖北的“在中部崛起”战略升级为国家级的“中部崛起战略”。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明确指出,湖北应该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围绕“中部崛起”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发展目标,湖北历任省委班子不懈努力、接续发展,相继提出一系列战略举措。如,湖北振兴崛起,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战略,以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形成了“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等等。经过多年建设实践,武汉初步建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纤通信、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武汉—鄂州—黄石的鄂东钢铁产业和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的鄂西汽车产业两个先进制造业走廊初具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理论成果。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共性特征和中国特色,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这是我们党对现代化问题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提出“四个着力”“四个切实”等重要要求,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为湖北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新的定位和殷殷嘱托,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转方式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下狠功夫、下真功夫,力争在思想解放、创新驱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新时代以来,湖北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推动东湖高新区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存储器等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3]。规模工业产值迈上5万亿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三个过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 年的11.8∶49.4∶38.8调整到2021 年的9.3∶37.9∶52.8。全球首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三维直连量子点红外探测、全国首款128 层三维闪存芯片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北斗导航、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更是凝聚了湖北智慧。
湖北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坚持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全力推动长江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荆楚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湖北始终坚定不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带领人民共同富裕。湖北举全省之力扶贫攻坚,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全省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同时,湖北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切实兜住民生底线;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的历史方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第十二届湖北省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2022 年,基于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及对湖北省情的全面把握,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代表湖北省委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建设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湖北省编制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先行区建设进行了总体设计。《规划纲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发展,坚持底线思维,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此同时,湖北省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四化发展不协调、不同步问题,探索以四化同步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擘画了蓝图。2023年4月,为推动《规划纲要》落实落地,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建设先行区思路、路径和任务进一步细化。《实施意见》聚焦“六新任务”,部署“十二大行动”,成为加快先行区建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举措和关键抓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创造的理论结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过程。湖北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同心同向,在新征程上也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的湖北智慧、湖北方案和湖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