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玉良 郭国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时,明确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探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对理解、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经验和重要方法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供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思想提供的文化底蕴。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前提。《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42)马克思把实现人民解放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这种深厚的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深厚的人民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始终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己任。尽管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五花八门的主义和政党层出不穷,虽然他们也高谈“注重国民生计,采用稳健社会政策”[2](P31),标榜所谓“发达民力”[2](P54),“使全国人民享受共和民国的幸福”[2](P46)等,但实际上他们往往都只是权贵阶层的传声筒、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只有马克思主义和它的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把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立场。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中所提到的“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精神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而是一种“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物质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人民的相关实践活动自然而然就构成了整个社会与历史。但是作为社会主体力量的人民,在存在剥削的阶级社会中,虽然创造了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却既不拥有权利,又不拥有财产,因而马克思鼓励人民通过革命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遵循。“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3](P286),“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287)。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活动深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出了明确肯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之前,也有一些思想家对“人民”这个概念有初步看法,并形成了诸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等观点,但他们都是认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杰出人才才是历史的主角,而人民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可有可无的木偶和历史摆设。直到马克思主义出现,才真正从人民自身的角度出发,认为历史不再是少数人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在对这种人民史观的长期遵循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原理,积极调动人民的创造性。
民本思想是相对于君本思想、官本思想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把人民视为治国理政基础的学说,它是中国传统仁政德治的思想伦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智慧。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正是对传统民本思想智慧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本思想所蕴含的重民、爱民、富民、安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源头活水。
其一,重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最早记录,记载于《尚书·五子之歌》。此后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大都注重民意民心,像周公旦的“敬天保民”思想直接把人民的意志当成是上天的旨意。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首位。荀子则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君与民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二,爱民。爱民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仁政。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治国理政取得良好绩效者,大都爱护百姓子民。著名的部落首领大禹在带领人民治理水患时,事事亲力亲为,始终与人民共进退,三过家门而不入。像“孝宣之治”的开创者汉景帝刘询和“光武中兴”的开创者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都是古代君主中的爱民典范:他们就位期间,废除各种不合理制度,知人善用,招抚流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因此百姓生活稳定,社会和谐。
其三,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物质利益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目标。孔子曾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理论,认为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人民富足是国家获得充足财政收入的基础。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对富民思想进行创新,孟子提出了“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认为要让百姓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社会才会稳定。
其四,安民。西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人经验,认识到社会动荡和长期战乱导致劳民伤财,决定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安抚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作为立国的基本政策,励精图治,从而使社会秩序井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开创了“贞观之治”。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统文化中重民、爱民、富民、安民为内涵的民本思想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内在基因。但人民至上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不同的历史主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现为实现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不懈努力。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4](P9),大力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形成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建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加强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尤其是在古田会议上,提出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明确规定中国的红军,不只是一支会打胜仗的军队,还是一支肩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政治任务的军队。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5](P509),“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5](P511),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也广泛行动起来,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最深层次的因素,不论是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还是用小船划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都深刻表明最终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的二十八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人民解放的二十八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现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1949 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人民至上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现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国内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拿起了生产建设的武器,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尤其是在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上,积极推动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彻底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通过“一化三改”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雏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调整工业布局,又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较先进的工业国,人民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国民经济和人均GDP均取得巨大突破,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世界平均水平,远远好于新中国成立时的发展状况。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除了在物质上富民以外,还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的贯彻实施。1949 年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和组织形式的形成表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体系已经基本确立。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人民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国家主人,它所反映出的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的政治权力有了坚实的法制保障。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在物质与制度的双重保障下,农民可以参与生产队事务管理,工人可以参加工厂管理,知识分子可以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社会有了最真实、最广泛、最有效的基层人民民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中国人民开始过上尊严、体面的生活。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现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提出当前阶段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着眼于“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6](P152),领导全党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主要目标,在农村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城市分阶段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支持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坚持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同时,邓小平提出改革的检验标准也在于人民,他不仅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而且还提出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人民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部分党员干部开始出现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现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在党内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基于发展全局对人民利益的深度把握,只有从党内出发,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改变,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视人民群众为社会的真正主人,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落实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这样的发展”的重大问题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主要表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重要论断,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的进展,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脱贫攻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治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在上海进行视察时第一次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概念,并在之后的工作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一论断首次集中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和优势,既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又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化和生活化。新时代在政治方面坚持人民至上,主要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不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在各方面都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
文化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基本建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同时中国共产党强调创作导向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7](P160),要求任何文化创作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
社会建设上,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安排就业、收入、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重要事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文明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对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8](P7)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筑牢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