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涵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五四运动爆发后,本想从事文学研究的赵九章深受震动,决心科学救国,于是改学科学。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期间,他受到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的影响,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于是在1933年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官费留美考试),远赴德国的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留学期间,赵九章看到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环境与成熟的科学技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愈加强烈,更坚定了以科技报国的决心。1938年,在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后,赵九章拒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怀着满腔热血回到了当时极为落后的中国。
气象事业是观天、擎天之大任。从德国归来后,赵九章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开设了理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高空气象学、海洋学等课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动力气象学》教材。同一时期,赵九章兼任清华航空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主攻航空气象。当时的中国战火连天,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相当窘迫,但这并没有影响赵九章对事业的追求。
1944年,赵九章在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的推荐之下,进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主持相关工作,以建设中国现代气象科学。这一时期的中国仅有72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和东亚区域范围的天气图,只有对北半球全部气象台站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才能绘制出整个北半球的天气图,破解中国的天气密码,提高天气预报的水平。赵九章带领气象所人员不分昼夜辛勤工作,于1949年12月绘制出中国第一幅北半球天气图。气象学家在这幅天气图的帮助下破解了天气变化的密码,提高了中国天气预报的水平。
1957年10月4日,蘇联第一次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震惊了世界。赵九章敏锐地觉察到,人造卫星的时代来临了,为了不让新中国在国际发展上落于人后,我们必须研究人造卫星,尽快掌握人造卫星的发射技术。赵九章以此为题作了很多报告,他不仅对人造卫星进行调研,还写文章宣传发展人造卫星的意义,希望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发展做好准备。1958年,赵九章任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领导小组副组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国空间事业当中。
当时,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人造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不仅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还及时将主要研究力量投放到资金和人力需求较少的气象火箭上。这让科学家在开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测项目的同时,对人造卫星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保障了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发展。
1964年,赵九章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1966年1月,中央成立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赵九章在中国卫星系列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有重大贡献,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工作中,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1959年,赵九章(左一)正在作报告
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与世长辞。他去世18个月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关键技术的国家。赵九章未能亲眼见证“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回望他的一生,堪称一曲以赤子之心写就的航天人奋斗者之歌。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