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建中
今年,众多媒体、会议、政策、企业都在讨论ESG(即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依存于供应链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感受到了ESG带来的压力和机遇,开始思考适应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型策略。
自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明确提出ESG概念至今,ESG已与可持续发展进程融为一体。一方面,企业应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因素面临着制约性挑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大趋势也为积极响应变革的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企业的响应正日益影响到其长期的增长与发展的能力,体现在经营和赢利水平的稳健、敏捷、韧性,也体现在持续性竞争力及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创造等方面。
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流行过各种流派的企业战略(统称为经典战略)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出现之前,这些理论与实践都源自同一个战略空间,即以单一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导向为主轴的线性空间,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名理论见《商业的社会责任即盈利》)等代表人物的影响,当时市场环境下的主流声音为“股东利益至上”。
随着对商业伦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负责任投资、ESG等理念的认知演进,新兴经济学家、企业战略和管理实践者们逐渐突破了“股东利益至上”“利润最大化”的片面认知,将商业活动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更为系统性的分析。企业战略设计所依托的空间发生了迁移,形成了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整合的非线性空间。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参与全球化经营、供应链运营、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的企业,纷纷寻求适合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特性的可持续商业战略,更加注重利益相关方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诉求,基于公司特定的核心价值、主打领域、关键技能、综合资源,发展了整合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商业战略,创造了可持续商业模式,涌现出如联合利华、英特飞、伊利等优秀的可持续商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的战略设计和商业活动从传统的利润导向线性空间拓展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组成的非线性空间。
近年来,围绕气候变化以及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供应链的经营活动空间也从以往的管理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拓展到了“碳流”管理领域,将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供应链上下游紧密关联的“碳流—碳链”非传统财务评估和衡量系统,并进一步打通传统的企业物理边界,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逐渐呈现出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边界的生态。这一生态正成为企业商业活动和战略规划的新型空间,而这也让ESG成为企业统筹利益相关者利益、把握市场机遇、管控经营风险,创造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的抓手,帮助企业在权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可持续商业战略实际上源自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组成的三维非线性空间的设计活动,企业的战略决策必须迁移到这个新的空间里,才有可能保证其正确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而设计出可持续商业战略。可持续商业战略的落脚点在于:
1.重新定义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
2.重视利益相关方诉求、沟通、平衡多重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实现;
3.参与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的创新和解决方案;
4.培育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关系,拓展共赢的发展空间;
5.管理企业商业、运营、声誉多方面风险,建立综合的韧性体系。
这要求企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贯穿商业活动的战略、运营、价值创造与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完整体系;确立商业本质的角色,扮演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者;将坚持的核心价值、擅长的经营领域、具备的关键技能、掌握的综合资源这四个企业基础要素应用于参与社会治理、解决重大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商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创造出新的应用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共赢生态,演进美好商业的新空间和新形态。
ESG的根本作用在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发展,企业经营方针的制定、贯彻和执行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并面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因素及发展趋势的考验,受到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与评估。企业为获得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必须在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中理解商业活动的环境和企业战略的空间迁移,从传统的线性空间迁移到新兴的非线性空间来进行战略设计;必须在新型经营方针指引下制定可持续商业战略及规划,通过内部的系统性改变和完善,来实现其在社会、环境、治理三方面的表现。这就是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迭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