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综合测试

2023-10-14 16:05:45郑鹏飞
关键词:材料

郑鹏飞

一、单项选择题

1.1951年的《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在谈及一战的原因时,既不提法国的复仇,也不提德国的军国主义,提出“在1914年,法国的政治策略不是由试图发动一场向德国复仇的战争所决定的”,而“德国的战争策略也不旨在挑起一场欧洲战争”。此协议()

A.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B.消除了法德两国和解的障碍

C.推脱了两国发动战争的责任

D.违背了史学求真求实的原则

2.有学者指出:“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一个具体的国家争端而宣布加入这场战争时,我们看到的是聚集在这些国家首都的欢呼雀跃的人群,是支持政府开战的所谓‘爱国主义喧嚣。各国文官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壮大对手。军方则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战争思维上,以为靠一两次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役便高下立见。”据此可知,这场战争爆发和扩大的原因有()

①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

②参战国家的战略误判

③集体安全体系的落空

④欧洲各国间利益冲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920年,匈牙利与协约国集团签署了《特里亚农和约》,“圣斯蒂芬王冠领地(代指匈牙利)”上2/3的土地和73%的人口被剥夺,其中大部分被授予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王国。这说明,当时()

A.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B.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C.民族自决原则适用的有限性

D.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大为削弱

4.一战结束后,对于裁减和限制德国军备问题,法国要求彻底摧毁德国军备,英国则仅要求摧毁德国海军,美国却几乎不想削减德国的军事实力。英、法、美三国的这一分歧()

A.体现了其对战后秩序的不同诉求

B.源于它们对世界霸权争夺的需要

C.导致它们因分赃不均而矛盾加剧

D.反映了西方大国均势外交的理念

5.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期间,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日本不满,日本爆发反美浪潮,甚至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此前英国已经认定与日本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这反映了()

A.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关系恶化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道路受阻

C.英美在亚太找到利益共同点

D.华盛顿会议未消除亚太冲突

6.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

A.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B.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

C.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

7.1918年,列宁在分析了俄國经济的具体状况后,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一主张()

A.符合国内革命战争的需要

B.集中财物推动政权巩固

C.促成新经济政策即时出台

D.体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8.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

C.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

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

9.下图是苏联1928~1940年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人数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在逐步确立

B.努力顺应科技革命的潮流

C.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D.已经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10.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这些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即使在同一时代条件下,因长期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心理、习俗的不同,在改革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上述观点()

A.认为现代工业文明并不能模式化

B.反映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颠倒黑白

C.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

D.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民族主义

11.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

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

12.1917年墨西哥宪法改变了此前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有权分割大地产,发展小所有制,发展农业”。1917—1940年,共分配土地6300万英亩,约144万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农民受益。这些现象反映当时()

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遭遇强烈抗拒

B.规模经营模式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C.考迪罗制度残余受到新政权打击

D.种族歧视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13.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为抵制洋布,他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他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在他的号召下,印度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由此可见,甘地的活动()

A.加快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B.促进了印度民众的真正觉醒

C.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

D.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14.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当希特勒在1938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由此可见,当时()

A.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

B.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

C.德国法西斯主导了欧洲局势

D.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15.《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安理会的投票程序()

A.体现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变化

B.延续了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C.维持了冷战时期的强权政治

D.突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16.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而罗斯福为使苏联尽快对日出兵作战,几乎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中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雅尔塔会议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妥协和合作

②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③雅尔塔会议确立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④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得华·格雷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模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终战的可能——没有国联的外交控诉平台,没有联合国五大国协调的机制,也没有国际危机管控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可供参照,国际治理机制还是一个空白。而战争一旦引爆,则“天然”地具有世界性,爆烈度前所未有。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战,以及延续20世纪后五十年的冷战之后,痛定思痛,乱而后治,国际社会才会深刻认识到国际治理和危机管控的必要,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强权外交至上,才能走向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摘编自李杰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具有世界性”和“爆烈度前所未有”的理解。

18.閱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同时承担着军工厂的功能,生产坦克。

——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风云新途》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 为什么会越战越强。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 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

材料三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

(1)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图片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简要评价。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马克思论及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从19世纪50年代起,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在轻纺工业中发展起来。19世纪末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国民大会党成立,它的“极端派”代表人物提拉克喊出了“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整理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等

材料二 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活动,一个联系欧、亚、美、非各大陆的跨文化传播体系在18世纪中期基本形成。物种、产品、技术、宗教包括革命思想都发生了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流动并对各个大陆产生不同影响。……跨文化传播体系主要表现为世界宗教和多元文化帝国出现,世俗意识形态、科学艺术在全世界传播等等。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

材料三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前,印度人是如何践行“印度人的印度”这一主张的。

(2)参考以上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史实,以“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了进行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将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社会生活领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舆论动员作为战前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摘录自曾凡解、陈金琳《战前舆论动员略论》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某国领袖的身份发表战前动员讲话。(要求:明确表明身份,中心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不超过300字)

猜你喜欢
材料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0年9期)2020-10-13 12:06:04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