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2023-10-14 16:05:41贲呈阳
关键词:政治体制民主政治

贲呈阳

备考指南

政治体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治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国政治体制的诞生均是在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在学习本期内容的过程中,应做到:明确一大主题,即汲取东西方各国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清晰两条主线,即东西方各国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把握三大演变,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演变、古代到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变、近现代中国探索民主政体的演变;理解四个要点,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秦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中国近代史上共和制政体取代君主制政体的经过。

本期内容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从考查角度看,主要集中在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角度认识不同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角度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角度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历史条件。

重点难点

一、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征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一种决策方式。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君相矛盾推动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一种管理方式。特点: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地方矛盾推动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2.发展过程:萌芽于先秦,确立于秦朝,巩固完善于汉至元时期,空前强化于明清。

3.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1)过程

(2)特点

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②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③宰相職位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⑤基本策略与演变趋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基本策略是分散相权、转移相权;整体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①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但也容易产生割据。

②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限。

③运用: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整体来讲,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

(2)特点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②分权、相互制约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⑤监察区多逐渐演变为新的行政区。

三、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1.缔造共和——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

(1)共和制度的诞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体制。

②原则: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平等自由——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责任内阁——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③评价

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2.破坏共和——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①特点: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

②失败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混战;政党不成熟且斗争激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参政素养(缺乏群众基础)。

(2)袁世凯复辟帝制

(3)军阀割据混战

3.包办共和——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1)过程:1928年训政→1948年宪政。

(2)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以党治国。

4.探索共和——中国共产党

(1)过程

(2)评价: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反映了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

5.再造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对历史上改革的一般规律性认识

(1)改革原因(背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过程: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3)改革结果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4)改革成败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③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所有改革都是在新旧势力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进行改革。

2.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末新政等;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等。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如管仲改革;有封建性质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如戊戌变法;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改革开放。

五、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雅典民主政治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崇尚法治、公民意识、直接民主。

(2)评价

①积极:公民拥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推动城邦的发展;推动古希腊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②消极

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2.中古西欧王权的强化

(1)原因

①必要性: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阻碍了王权的强化。

②可能性:社会环境的稳定;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推动。

(2)表现

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形成国家。

(3)影响:形成强大的王权,孕育统一力量,逐步走向统一;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基。

3.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4.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

(1)积极: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否定了专制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和世界民主化进程。

(2)局限: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

六、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高考版新教材2023年14期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高考版新教材的其它文章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