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疏通 素养拔高

2023-10-14 23:43张国通
关键词:民族历史国家

张国通

在古代汉语中,“政”主要指以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支配行为,“治”则主要指对社会的管理及其成效。在广义上,国家制度固然可以涵盖社会治理,本模块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加以特别关注。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入手,通过与此相关的六个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从制度视角观察政治演进过程,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线索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六个专题大体是并列关系,每个专题各自呈现的内容原则是贯通古今,兼顾中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复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发展线索,把握阶段特征

本模块设置的六个专题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相关内容的演进线索。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并列关系,总体关注目标一致,但角度各异。同时,它们又是在必修课程相关政治史内容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可以从制度视角对必修课程内容起到串联作用。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本模块将第一个专题设置为“政治制度”。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第二个专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个专题“法律与教化”、第四个专题“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个专题“货币与赋税制度”分别总体叙述了上述内容。社会治理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模块第六个专题“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主要涉及这个方面的问题,此外第三个专题“法律与教化”也与此相关。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存在着密切联系,往往放在一起来谈,因此本模块第四个专题“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除外交外,也涵盖了民族政策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主要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东西方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与共和制是其中主要形式。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了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重要特点。西方法律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而民族交融是主流。秦汉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之下实现大发展、大交融;宋辽夏金的中国,在政权并立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积极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开始活跃起来,这是各国历史上的共同现象。商品交换的活跃和发达,催生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地演进。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货币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同样,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政权逐步建立和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在中国古代体现为赋役制度的逐步完善,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在近现代中国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国家的社会治理突出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地方性。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传统社会的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运用核心素养,贯通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和运用,因此在学习中应当熟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运用核心素养掌握本模块内容。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尽管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比居于从属地位,但它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对经济基础施加必要的影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来看,经济基础的作用更明显地表现在长时段范围上,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历史进程的具体内容。本模块所叙述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同学们应在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相关理论的前提下,通过对古今中外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演变进程的学习,学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第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强调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本模块内容涉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同样都应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避免仅从抽象原则或以“后见之明的视角看待历史上的制度”。在对中外制度的探究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作出合理的论述。

第三,史料实证。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史料实证要求通过现存史料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教材或史料中涉及的第一手资料对制度进行的阐述,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善于利用文献记载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制度实施的情况。

第四,历史解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使是对基本史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描述,还要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本模块涉及制度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历史影响、利弊得失等方面问题,这都属于历史解释的范围。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我们也会不断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第五,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制度文明是貫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本模块的学习内容对此有相当程度的反映。同学们应学会从文明发展的角度适当加以总结,结合国情,贯通古今,增强制度自信。

下面通过两道高考例题来说明命题中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与运用。

例1 (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 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 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 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命题解读

解析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9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在逐渐完善国际关系体系,确立国际法原则,说明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A项正确;随着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从而促使国际法的建立,排除B项;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完成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是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征,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参考答案 A

例2 (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 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 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 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 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命题解读

解析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

参考答案 A

通过对以上两道高考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命题中,历史材料来源非常广泛,考查方向与命题侧重点也灵活多变。“以背记为主,以练题为辅”的传统历史学习模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命题考向,已经“捉襟见肘”。为此,历史学科综合素养在日常学习中的地位也愈见显著,提升综合素养与关键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三、注意对概念整体把握,形成问题化设计

政治制度相对抽象,在掌握过程中要注意对概念的辨析和把握,如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机构,围绕皇权与相权)与地方行政制度(围绕中央与地方)容易混淆;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制度演变历程、趋势必须掌握,注意关键节点变化的原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或特点,注意其制度影响(选官分制度来掌握;考核和监察制度侧重总体评价);民族关系可能和对外交往联合考查等。

问题化设计可以很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是什么?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第二单元,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如何演变?你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看法是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何?

第三单元,古代的法治和教化的基本脉络是什么?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它们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处有哪些?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发展的脉络是什么?西方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五单元,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线索有哪些?

第六单元,古今中外基层治理的基本线索,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异同等。

四、依托史料,运用知识架构,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高中历史命题主要依托的是史料,或运用原始史料,或创设情境,无论何种情况,依托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必备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多读多研,不断提升借助史料、利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或者依托网络,参考历史学术界的权威研究成果。史学阅读是历史教与学的起点,史学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

例 史料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上面材料出自元朝脱脱等编《宋史》,在年代上与所述宋朝接近,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史料介绍了宋代地方上知府与通判之间的关系,从中可知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问题设计 史料反映了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从“通判”设置上概括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了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总之,对于选择性必修1的复习,要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则要多研究高考真题,总结命题规律,研究考向,在复习备考中赢得主动。

猜你喜欢
民族历史国家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教材高二2023年16期

《学习方法报》历史新教材高二的其它文章
选择性必修1 综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