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一、单项选择题
1.《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刑律)之兴,皆叔世(衰乱之世)也。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这表明()
①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
③郑国因“铸刑书”走向衰亡
④子产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唐律规定,卑幼告期亲尊长,处徒刑两年,“十恶”中的“不孝”,如谩骂和殴打父母、祖父母,会被处以绞刑;如果身体健康,不供养父母,处以徒刑三年;谎称父母死亡、祖父母死亡,处以徒刑两年半;在父母、祖父母的丧期有礼乐行为的都会受到处罚。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B.保证父母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C.弘扬封建社会的孝道美德
D.继承与发展传统宗法等级观念
3.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吕氏乡约》。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吕氏乡约》的推行()
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4.在谈到古代罗马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并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时,有学者说:“罗马法学家们谈论的一般不再是想象之中的‘正义或‘应然之中的理想,而是一般人的境遇、普通人的常识、世俗人的生存事实,以及商业交换的探究”。该学者意在强调()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B.古罗马最早产生理性精神
C.罗马法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实用性
D.法学家可左右法律的解释
5.世界法律体系分为普通法系和民法系。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由习惯法形成的普通法、法官制定的衡平法、以及由国王和议会正式颁布的制定法(又称成文法)组成;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先后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据材料推知,普通法系的特点是()
A.法官审判遵循先例的原则
B.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
C.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D.以教会法规为审判的依据
6.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7.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及军民共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等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媒体报道了模范共产党员蒋筑英、罗健夫、活雷锋朱伯儒和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事迹。这些做法旨在()
A.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汉初推行“无为”的边疆治理思想,强调边疆民族与中原的地域和文化差异。汉武帝时期转为“王者无外”的理念,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凡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蛮夷戎狄,皆为天子之所”。汉代边疆治理思想的变化()
A.推动华夏民族认同观念的深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隔阂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缓和中原与边疆民族关系
9.中国古代中央政权曾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管理,如汉朝设立护乌桓校尉。此后,诸多王朝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加强管辖。下列有关示意图中①②③填写正确的是()
[护乌桓
校尉][安东
都护府][ ② ][ ③ ][将军
辖区][西汉][元朝][明朝][清朝][①]
A.①隋朝 ②岭北行省 ③奴儿干都司
B.①唐朝 ②辽阳行省 ③奴儿干都司
C.①隋朝 ②辽阳行省 ③乌里雅苏台将军
D.①唐朝 ②岭北行省 ③乌里雅苏台将军
10.明朝政府建立了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羁縻海外诸国。后来,占据了原来明朝朝贡国领土的西欧殖民者为追逐利益,除了在最初接触时伪装成朝贡国而试图进入朝贡贸易网络外,更多的仗恃武力走私贸易。据此可知,当时()
A.東西方国家实力发生逆转
B.传统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
C.明朝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
D.海禁政策导致东南倭患严重
11.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君主的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出版钦定英文《圣经》,并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此后,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据此可知,詹姆斯一世的这一举措()
A.开启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B.导致与其它国家的宗教冲突
C.推动英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D.强化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2.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国际河川”的概念;确立了国际自由航行的原则、国际河流共有共管原则,设置了国际管理机构,认定了国际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这一规定()
A.确保了国际河流的和平开发利用
B.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C.有利于构建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
D.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3.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14.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
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
15.1954年,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不再采用“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附庸国”“资本主义国家”等称呼,而是改用如表所示的称呼。这些调整()
中国对亚非新兴国家的新称呼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构建了利于和平发展的外交話语
D.提升了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16.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外交“一条线、一大片”的具体策略;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
A.蕴含着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B.以反殖反帝反霸作为中心任务
C.为世界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
D.体现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狱已决盈一岁,不得气(乞)鞫”。(西汉初《二年律令具律》)
“民欲先令,相分田宅,奴婢,财物……皆参辨券书,辄上如户籍。”(西汉初《二年律令户律》)
“奴婢殴庶人以上,黥颊(面颊),畀主。”(西汉初《二年律令贼律》)
“足议曲直,乡亭部吏,亦有决断者……若事有反复,吏应坐之……若事有反复,县应坐之,县以应坐之故,而排之于郡。……既不肯理,故乃远诣公府。”(东汉《潜夫论》)
“仲舒断曰:《春秋》之义,‘父为子隐……诏不当坐。”(唐《通典嘉礼十四》)
——摘编自徐世虹《汉代民事诉讼程序考述》
材料二 宋朝形成了以《宋刑统》为主,辅助于勒、令、格等形式的法律体系。伴随着“等贵贱”社会意识的出现,宋朝“编户齐民”下的平民、奴隶、部曲、佃客,也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参与民事法律活动。诉讼在管辖上明确划分为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移送管辖,冲破了“熟人社会”的伦理规范和血缘关系,更加注重争财夺利。起诉主体需“诸事干己”,不得好讼、滥讼,并将是否“干田人户者”(是否与农业生产有关)区分出来,“防废农业”,遏制豪强势力破坏生产。
——摘编自翟俊义《宋代民事起诉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原因,并综合两则材料指出汉代和宋代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
18.历史学家波拉德认为,近代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持续700余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辉煌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民族国家得以产生的共同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国家对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9.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社会治理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玄宗在《命备吐蕃制》中说:朕以虚薄,君临寓县,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怀远以德,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于殊方,跻含灵于仁寿。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
——引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交往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观的核心内容。并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