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寒,徐 磊,王苗苗,张睿哲,许晓阳,郭宁杰,吴淑华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山东 滨州 256600
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已发展为全球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1]。因此,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改善其预后,是结直肠癌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目前抗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有研究[2]已证实,伴有丰富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的肿瘤组织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率较高,提示TLS可以作为对肿瘤免疫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而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mDC)对肿瘤抗原的提呈作用则是促进TLS形成的关键[3]。自噬是细胞处理自身受损蛋白质和细胞器的重要生物学现象。本课题组前期研究[4]显示,结直肠癌中自噬可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募集及转化。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自噬关键因子轻链3(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并通过mDC、滤泡DC(follicular DC,FDC)、高内皮微静脉(high endothelial venule,HEV)及CD4+、CD8+、CD20+淋巴细胞的水平及Ki-67增殖指数判断TLS,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 C R)检测L C 3、N Y-E S O-2、淋巴毒素β(lymphotoxin-beta,LTβ)、CC族趋化因子配体21(CC chemokine ligand 21,CCL21)、CXC族趋化因子配体13(CXC chemokine ligand 13,CXCL13)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表达,探讨自噬与mDC、TLS及相关免疫因子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预测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1.1.1 组织标本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的T2期高危及T3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首次发现,术前未经任何治疗,术后均采用FOLFOX方案化疗,并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2年6月,失访者不予入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5],由两名资深病理科医师双盲阅片重新诊断,非肿瘤死亡者予以排除。纳入结直肠癌患者179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96例,平均年龄61岁。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143例,黏液腺癌36例。肿瘤直径<5 cm者74例,≥5 cm者105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6例,中分化98例,低分化55例。浸润深度:肌层65例,侵及或浸透外膜者114例。有淋巴结转移者9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89例。
1.1.2 试剂
LC3、DC-lamp、TLB、NY-ESO-2、CXCL13、CCL21、IL-17和β-actin抗体均购自英国Abcam公司,MECA-79抗体购自美国BD Biosciences公司,即用型抗体CD4 、CD8、CD20、CD21、Ki-67和羊抗兔/鼠Ⅱ抗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Western blot检测所需试剂购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TFQ-PCR实验试剂盒购自日本Takara公司,特异性引物序列由日本Takara公司合成。
1.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3 μm连续组织切片,将切片脱蜡至水,用3%的H2O2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高压热修复抗原,加一抗LC3(1∶100)、DC-lamp(1∶500)、MECA-79(1:100)、即用型CD4、CD8、CD20、CD21、Ki-67抗体4 ℃过夜,二抗37 ℃温育30 min,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苏木精复染,1%盐酸乙醇分化,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用已知LC3蛋白阳性的脑组织、DC-lamp蛋白阳性的肺组织、CD4蛋白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CD8、CD20、CD21蛋白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的扁桃体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用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2.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标准
LC3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中,以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标志。选取10个阳性细胞数最多的高倍镜下视野,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判定结果:无染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阳性细胞数≤5%为0分,6% ~ 25%为1分,26% ~ 50%为2分,51% ~ 75%为3分,>75%为4分。将两项评分结果相乘:≥4分判定为阳性,<4分判定为阴性。
DC-lamp标记mDC主要表达于mDC细胞质中,每张切片在10倍镜下观察10个独立视野,选取5个阳性细胞数最多的视野,在高倍镜下计数,取平均值,高于平均值者为阳性,低于平均值者为阴性。CD4、CD8、CD20表达于淋巴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CD21标记FDC表达于FDC细胞膜和细胞质中;MECA-79标记HEV表达于内皮细胞中,均以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为阳性标志。MECA-79+血管周环绕Ki-67+B细胞聚集区域判定为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
根据结直肠癌中TLS的形态特征并辅以DClamp、CD4、CD8、CD20、CD21、Ki-67及MECA-79标记判定TLS[6]。观察肿瘤前沿10个低倍镜视野,根据有无TLS形成,将其分为TLS+和TLS-。并根据GC的形成进一步将TLS+分为:次级滤泡样TLS组(TLS/GC+,GC+及CD21+伴CD4+、CD8+、CD20+淋巴细胞聚集体形成,TLS计数≥1个)和初级滤泡样TLS和早期TLS组(TLS/GC-,GC-、CD21-/CD21+伴CD4+、CD8+、CD20+淋巴细胞聚集体形成,TLS计数≥1个)。TLS-样本根据淋巴细胞浸润量分为淋巴细胞弥漫组(diffuse lymphocytic infiltration,DLI;多量弥漫CD4+、CD8+、CD20+淋巴细胞浸润,无聚集体形成,淋巴细胞计数>120个/高倍视野)和少淋巴细胞组(sparse infiltration,SLI;少量散在CD4+、CD8+、CD20+淋巴细胞分布,淋巴细胞计数<120个/高倍视野)。本实验均采用同一样本连续切片进行上述各指标标记,并在同一视野下观察,以确保判读结果的准确性及组间可比 性。
1.2.3 Western blot检测
将新鲜组织经液氮冷冻研磨破碎后经放射免疫沉淀法(radio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RIPA)裂解,12 000 r/min离心5 min提取上清液,采用二辛可宁酸(bicinchoninic acid,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样品煮沸后进行电泳。应用含有吐温-20三乙醇胺缓冲盐溶液(tris-buffered saline Tween,TBST)洗涤3次,每次15 min,5%的脱脂牛奶室温摇床封闭2 h;一抗4 ℃温育过夜;TBST洗涤3次,每次15 min;二抗室温温育2 h;TBST洗涤3次,每次15 min,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cal luminescence,ECL)曝光,应用Image J软件对目标图像进行分析。
1.2.4 RTFQ-PCR
按照TRIzol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组织RNA并检测其浓度,在37 ℃ 15 min、85 ℃ 5 s条件下将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SYBR Green相对定量PCR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配制25 μL体系反应液,在CFX96T RT-PCR Detection System C1000上进行扩增(表1)。反应条件:95 ℃ 30 s、95 ℃5 s、60 ℃ 30 s,合计40个循环。采用2-ΔΔCt法计算相对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结果取平均值。
表1 RTFQ-PCR引物序列Tab. 1 RTFQ-PCR primer sequence
表2 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LC3与DC-lamp的表达Tab. 2 The expression of LC3 and DC-lamp in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s
采用SPSS 2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GraphPad Prism 9.0及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方法。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预后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C3和DC-lamp的表达,结果显示,结直肠癌中LC3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结直肠癌中DC-lamp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表 2)。
图1 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LC3与DC-lamp的表达Fig. 1 The expression of LC3 and DC-lamp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s
根据LC3的表达将179例结直肠癌分为LC3+与LC3-组,分别计数DC-lamp+DC细胞。结果显示,LC3+组中DC-lamp表达高于LC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C3表达水平与DC-lamp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237,P<0.05,表3)。
表3 结直肠癌组织中LC3与DC-lamp表达的相关性Tab. 3 Correlation of LC3 and DC-lamp in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根据TLS判断标准,对179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组。TLS+组115例,其中TLS/GC+亚型组40例(22.3%),TLS/GC-亚型组75例(41.9%)。TLS-组64例,其中DLI亚组33例(18.5%),SLI亚组31例(17.3%)。TLS+占比(64.2%)高于TLS-组(35.8%),详见图2。
图2 结直肠癌TLS/GC+、TLS/GC-亚型分组中各相关指标的表达Fig. 2 The expression of marker in TLS/GC+, TLS/GC- subtype in colorectal cancer
观察各亚组中LC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显示,TLS/GC+亚型组中LC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TLS/GC-亚型组中LC3表达水平则高于DLI组和SLI组,而SLI亚组中LC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C3表达与TLS/GC+、TLS/GC-两亚型均呈正相关(r= 0.270,r= 0.230,P<0.05),而与DLI、SLI均呈负相关(r= -0.175,r= -0.443,P<0.05,表4,图3)。
图3 不同亚组结直肠癌组织中LC3与DC-lamp表达Fig. 3 The expression of LC3 and DC-lamp at different subgroups in colorectal cancer
表4 不同亚组结直肠癌中LC3的表达及相关性Tab. 4 The expression and correlation of LC3 at difffferent subgroups in colorectal cancer
在各亚组中分别计数DC-lamp+细胞。结果显示,TLS/GC+和TLS/GC-亚型组中DC-lamp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亚组间比较DC-lamp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LI组DC-lam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C-lamp表达与TLS/GC+、TLS/GC-两亚型均呈正相关(r= 0.194,r= 0.227,P<0.05),而与DLI、SLI均呈负相关(r= -0.148,r= -0.358,P<0.05,表5)。
表5 不同亚组结直肠癌中DC-lamp的表达及相关性Tab. 5 The expression and correlation of DC-lamp in different subgroups in colorectal cancer
分别选取TLS+及TLS-结直肠癌组织各15例,检测LC3、NY-ESO-2、LTβ、CXCL13、CCL21及IL-17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LS+组中LC3、NY-ESO-2、LTβ、CXCL13及CCL21的表达量均高于TLS-组,TLS-组中IL-17的表达量高于TL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FQ-PCR结果显示,TLS+组中LC3、NY-ESO-2、LTB、CXCL13及CCL21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TLS-组,TLS-组中IL-17 mRNA的表达量高于TL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A ~ 4C)。
图4 TLS+及TLS-组中LC3、NY-ESO-2、LTβ、CXCL13、CCL21、IL-17的表达及结直肠癌中LC3与各因子的相关性Fig. 4 The expression of LC3, NY-ESO-2, LTβ, CXCL13, CCL21 and IL-17 in TLS+ or TLS- group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C3 and various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应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根据结直肠癌组织中各因子表达的灰度值,采用线性回归的对数趋势线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LC3与NY-ESO-2、LTβ、CXCL13和CCL2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2= 0.326、0.271、0.151和0.295),与IL-17的表达呈负相关(R2= -0.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4D ~ 4H)。
17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中位生存期为62个月,平均5年生存率为59.8%。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C3、DC-lamp、TLS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5,图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LC3、DC-lamp、TLS及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6)。
图5 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曲线Fig. 5 Prognostic survival curv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表6 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Tab. 6 Multivariable analysis of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生物学行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自噬小体的成熟是自噬过程的关键阶段,它通过在细胞质中形成的双层膜结构包裹肿瘤相关抗原、免疫介质和表面标志物等待清除物质,形成自噬小体并运送到溶酶体中降解[8]。当这些物质被降解后,其中一部分抗原肽可以与MHC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最终通过抗原提呈细胞呈递,从而激活免疫应答[8]。因此,自噬与抗原提呈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Münz等[9]和Romao等[10]的研究表明,LC3-Ⅱ可以与MHC分子作用,从而影响抗原呈递的效率和选择性。Jin等[11]研究证实,雷帕霉素可通过与LC3融合,将抗原靶向自噬小体,有效地增强抗原提呈细胞中MHC-Ⅱ类分子上抗原的呈现。NY-ESO-2是肿瘤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CTAG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但在结直肠癌中表达较低[12]。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C3高表达的结直肠癌中伴有肿瘤表面抗原NY-ESO-2高表达,且两者呈正相关。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13],提示结直肠癌中存在自噬异常激活现象,并可增加肿瘤表面抗原暴露,进而影响肿瘤免疫。因此,深入研究自噬与肿瘤免疫的关系,对于肿瘤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DC家族是免疫系统中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14],其中mDC在抗原提呈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吞噬、摄取、内化和处理抗原,通过表面的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相互作用,使其激活并诱导增殖和分化[15-16]。Fridman等[17]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自噬小体作为mDC交叉递呈的抗原来源,可有效地提升诱导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应答能力。但也有研究[18]表明,高水平的自噬可导致MHC-Ⅰ类分子被选择性地降解,从而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能力。Tian等[19]在肝癌细胞中研究发现,自噬活性升高会导致mDC中的氧化应激,并加速肿瘤抑制因子的降解,从而抑制其抗原提呈能力。由此可见,自噬与mDC抗原提呈诱导免疫的相关性还存在争议,而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LC3蛋白及mDC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黏膜,并且LC3表达与NY-ESO-2及mDC浸润量均呈正相关,提示结直肠癌中不仅存在自噬异常激活现象,同时也是增加肿瘤表面抗原暴露并最终影响mDC细胞浸润量及激活的重要因素。由此推测,结直肠癌中自噬所导致的肿瘤微环境中抗原的增加,可能是抗肿瘤免疫的始动因素之一,而mDC则在有效识别、呈递抗原、招募免疫细胞等方面发挥抗肿瘤免疫的核心效应。
TLS是位于非典型淋巴器官的异位淋巴结构[20],常发生于各类肿瘤前沿。TLS的组成成分包括T细胞区、B细胞区和HEV。T细胞区主要由CD4+、CD8+T细胞及mDC构成,B细胞区由B细胞和FDC形成的GC构成[19]。TLS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供了局部而关键的微环境[21]。目前研究发现,在胰腺导管癌[6]、乳腺癌[22]及非小细胞肺癌[23]等多钟实体肿瘤中均存在TLS结构,并且与肿瘤免疫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Ding等[24]对肝内胆管癌的研究结果显示,TLS数量和空间位置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证实肿瘤内TLS是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微观解剖学位点。Weinstein等[25]将转染过表达T-bet基因的mDC导入肿瘤微环境中可促进TLS发展、延缓肿瘤进程。Wang等[22]和Halle等[26]研究表明,mDC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诱导免疫细胞异位聚集、促进FDC发育、构建TLS形态并维持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27-28]表明,TLS/GC+亚型因具有成熟的GC,在维持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最强效力,是最强抗肿瘤作用的“功能亚型”,TLS/GC-者次之,而缺乏TLS者的免疫监视能力较弱。有关结直肠癌中LC3与mDC对TLS功能亚型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的17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15例具有TLS结构,其中TLS/GC+亚型占22.3%,TLS/GC-亚型占41.9%,而DLI亚型占18.5%,SLI亚型占17.3%。本研究结果显示,TLS两亚型组中LC3表达水明显高于无TLS组,其中以TLS/GC+亚型组表达最高,并且LC3表达与TLS两功能亚型呈正相关。同时TLS两亚型组中mDC的表达高于其余组,且与功能亚型形成呈正相关。提示LC3激活mDC,通过招募淋巴细胞,促使TLS形成,在促进抗肿瘤免疫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 用。
TLS对抗肿瘤免疫的积极作用已在结直肠癌[29]、乳腺癌[23]及非小细胞肺癌[24]等恶性肿瘤中被证实,因而诱导TLS形成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目前,利用抗原呈递细胞、趋化因子或合成支架成为诱导TLS形成的主要方法[2]。因此,深入研究TLS的形成机制,对于寻找有效的促TLS形成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证实LC3、mDC与TLS的形成机制,本实验同步检测了CXCL13和CCL21以及LTβ、IL-17等部分细胞因子,并分析了上述因子与LC3的关系。结果显示,TLS+组中CXCL13与CCL21、LTβ呈高表达,而IL-17则表达较低。同时LC3与NY-ESO-2、LTβ、CXCL13及CCL21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而与IL-17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LC3、mDC对TLS的影响机制可能是通过自噬促使NYESO-2等肿瘤表面抗原释放,进而激活mDC,而由mDC、FDC、T细胞产生的LTβ、CXCL13及CCL2等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在调控免疫细胞迁徙、归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4],最终促使TLS形成,成为影响肿瘤免疫的重要因素。作为抑制自噬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的低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助了TLS的形成[30]。因此,结直肠癌的自噬水平可以成为影响TLS形成并向最强功能亚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推测,自噬的异常激活导致肿瘤表面抗原暴露增加,驱动mDC活化,促进抗原提呈,进而影响TLS发展与成熟,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Dieu-Nosjean等[31]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现mDC的密度及TLS的保护性免疫作用与良好的临床预后高度相关。Calderaro等[32]研究发现,肝细胞癌内TLS的存在与早期复发风险降低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TLS结构的115例(64.2%)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优于无TLS结构组,其5年存活率与既往研究[33]结果相符。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LC3、mDC、TLS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证实TLS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由此推测,在肿瘤微环境中,激活自噬,增强mDC抗原提呈,诱导TLS形成,有效激活T、B淋巴细胞,进而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可能成为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肿瘤细胞自噬水平的异常激活可使肿瘤抗原增加,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暴露,激活mDC,增加抗原识别及提呈能力,进而招募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最终形成TLS,通过多种细胞因子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有效地避免肿瘤免疫逃逸现象的发生。深入探究自噬与mDC及TLS形成的关系,研究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潜在作用,将有助于为发现肿瘤免疫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然而本研究仅对结直肠癌中自噬与mDC对TLS的形成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仍需增加样本量并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层次地揭示其分子机制及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