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艳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学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构建、思维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审美的鉴赏这四个方面,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素质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日渐提高,提出“以人文本”的教育原则,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结合其基本学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了解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不断创新授课模式,利用丰富的活动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新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但是其本质仍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在不断交流与互动中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此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学生记忆重点知识,而是借助丰富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充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对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全面了解,能够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能以此完善课堂的整体流程,进而保证学习效率。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在分析课文主旨的过程中课堂氛围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营造氛围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常常被教师忽视,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减少提问的次数,也没有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或只提出问题不收集答案,导致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较少,久而久之也不再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导致班级氛围低沉。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和活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突出学生的主体身份,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合作探究便是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统一且全面的答案后进行汇报。这个过程营造了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能够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助力。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需要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在交流与讨论中对本课内容形成全新的认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布置大量朗读和抄写的任务,在机械训练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这样的方式多是瞬时记忆,不能长久地保留在脑海中,而且单调的方式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改善当前现状,能够促使教师利用丰富的活动为学生间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意识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积极与他人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课程内容展开深层探究,在交流中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语言的构建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起到保障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朗读课文。在面对一篇全新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大声地朗读全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知道作者主要讲述的事情,同时也对整篇文章的语言结构有基本的认知,感受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为日后的写作练习提供丰富的参考素材,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为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对话练习。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自由挑选喜欢的角色进行对话模拟,进入文章语境,注意讲话的速度和音调,还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演绎出来,加深对语篇中心主旨的理解,通过加强口语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铺垫作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文章的篇幅较长,若采用默读的方式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达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分为五人一组的活动小组,根据皇帝、两个骗子和大臣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其余成员朗读旁白部分,在合作中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感受童话的语言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对话模拟需要根据人物特征使用不同的语调和情感,体会语言构建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将本篇文章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教师也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应用技巧,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故事内容,以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深度学习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学习的本质并非简单研究教材内容,而是对思维的锤炼,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对语篇形成独特见解,完成由浅层理解到深度探究的转变,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而灵活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突显语文学科的价值。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选编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活动,增强自主探究意识的同时培养其思维品质。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学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厘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抓住文中描写探险队员的细节,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泛读文章,知道课文主要描写的事情,并掌握“无垠、癫狂、凛冽、吞噬、步履、告罄”等词语。其次,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讨论题目中所说的“伟大”体现在何处。在独立阅读时,学生的思维通常停留在浅层,按部就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吸取更多人的观点和想法,将其整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研究,保证最终答案的完整性。
可见,合作探究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思考问题,又可以在和他人的讨论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增强思维意识,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优秀文化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应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开阔眼界的同时让学生对文化形成独特的见解,以直观的形式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明确说明顺序,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首先,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梁桥、拱桥和吊桥的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引出本课主题。其次,阅读文章,找出描写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特点的句子。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使其对不同的桥梁产生全面了解。最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教材中选用本篇课文的意义。石拱桥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各方面都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它的设计到建造离不开先人的努力,无形中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见解,将抽象的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学会用独特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部编版教材包含很多描写景色的文章,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教师需要提高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借助影视资源体悟其中的美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美的直观体现。审美是一种主观臆想,能让人们在生活或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论证的便是这一观点。文字的美体现在创造性上,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去发现,在赏析影视资源的过程中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为例,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特点是语言生动、准确、简洁,这也是初中生应掌握的文体。教学目标是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以优美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美的元素,感受四季更替时节的美丽。为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可可西里》经典片段,感受人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努力。同时教师也需明确一点——审美素养不局限于欣赏美丽的景物,而是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具有美好特质的人和事,用欣赏美的眼光迎接未来的生活,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以此打造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高效课堂。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检验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在传统的评价中,部分教师以自身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点评,并将它当作唯一的参考指标,导致评论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不仅需要创新授课模式,还要完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学习状态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度等多方面,能够利用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厘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以及探求人生道理的强烈愿望,通过对比写法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教师需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语篇的中心主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注意力集中程度、小组互动的活跃度以及随堂检测的成果等。
其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从他人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课堂表现,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和他人的闪光点,在取长补短中促进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最后,教师将以上两种点评方式加以汇总,形成本节课的最终评价,从客观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表现,明确日后的学习方向,对其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反映自身的授课水平,便于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模式,从而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不断创新授课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从不同视角深度分析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应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在多元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