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敏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识别与培养工作越来越重视。其中,学科竞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学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算法能力、编程编码、数理知识、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学竞赛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采用结构化访谈工具,通过访谈,系统分析和梳理了信息学竞赛生选拔和培养策略,以及成长发展影响因素等内容,以期为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的优化提供理性认识和实践依据。
本研究在参考和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编结构化的、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目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访谈基本内容等,对8位金牌教练及27位已经高中毕业的获奖学生开展访谈,收集数据,并按照访谈提纲进行编码分析。
绝大多数受访的学生都是出自对计算机以及编程的兴趣参与信息学的学习与训练,正是因为兴趣才能一直坚持并最终获奖,当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需要熟悉程序设计语言,还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算法知识等。当前,信息学竞赛生的培养是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做起的,因此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选拔机制,受访教练们基本都是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通过文化课测试,广泛挑选学有余力特别是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再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阶段性测评,继续挑选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相对突出的学生。
通过对结果的梳理,按照学习进度可将信息学竞赛大致划分为入门、发展、研究三个发展阶段。[1]入门阶段学生通过编程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本阶段重视锻炼动手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和表达问题,重视思维多样性的培养;发展阶段学生学习算法以及数据结构,包括动态规划、队列、栈等内容,主要锻炼算法分析的能力以及深入思考问题能力,能主动参加线上比赛并总结,能主动与同学沟通交流;研究阶段学生通过比赛等方式熟练运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自主学习更多更难的内容且开展专题分享,如线段树、树链剖分等,重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比赛中培养心理素质。
关于策略,受访教练均表示,入门阶段以集体讲授为主,讲题的时候不先入为主直接讲解,而是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发展阶段的前期需要把基础算法给学生讲透彻,帮助学生清晰地分析问题,进而采用先练后讲的方式,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训练并理解算法的本质,学会举一反三,并鼓励学生进行好题、难题分享,多写解题报告以及考试总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阶段则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让学生承担特定的专题研究并进行分享来促进学生的提升,这同样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访谈过程中,天赋、兴趣、努力及心态等是谈论比较多的影响因素,其中兴趣使得学生不轻言放弃,在中后期,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就会比较关键,当然,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赋的不足。心态问题是信息学竞赛生在比赛过程中的主要困境,但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可以不断磨练选手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接受失败,并学会从失败中去反思。
(2)外界因素的影响
受访的学生表示,家长在物质方面起到保障作用,精神层面则既有鼓励作用也有一定的压力影响。家长会比较担心孩子是否能够同时兼顾竞赛以及文化课的学习,毕竟竞赛是需要投入比较多的精力的,有时候还会暂停文化课的学习以全力准备具有重大影响的比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信息学竞赛在选拔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他们的文化课基础。
学校则为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在班级分配、课程时间设置上尽量满足竞赛生的个性化需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中会单独开设竞赛班,并在每个周二周四的下午、周一周三的晚上以及周六开展公益的竞赛辅导。教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学习的路径以及高质量的训练,另一方面还提供了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同时做好后勤工作,经常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学生正视差距、调整心态、提升心理素质等。当然,学长的教诲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同水平高低年级之间一起集训,互相监督学习,经常性的讨论和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在学到很多新知识的同时也缓解焦虑。
竞赛势必会挤占文化课的时间,两者需要兼顾平衡,有个别受访学生表示,文化课成绩的下滑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在竞赛中锤炼出的意志以及心态使得自己能够快速梳理好情绪,迎难而上。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竞赛不会对文化课产生特别大的负担,相反,竞赛对自身的磨练以及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自己在文化课上追求学习更多的知识,也更加专注。而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对竞赛的全力支持并在文化课上提供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坚定信心并减少负面情绪。
中小学阶段以科学、系统的方式甄别、选拔信息学竞赛生,及时发现、因材施教、持续培养,为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不仅帮助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其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相关思维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的提升,还包括意志品质的锤炼,使得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直面挑战,综合利用已有知识与技能,结合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其未来开展创造性活动以及形成创新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可以说,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素质的奠基,任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3]
因此,有效贯通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小初高的衔接,以全面优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生态,对于培养具有颠覆式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非常重要。但是,有些学校为了竞赛取得好的成绩,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使得本来是兴趣使然的竞赛变成了一种负担,针对这种现象,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信息学竞赛是面向学有余力的、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的一项课外活动,“是否喜欢”和“是否有能力兼顾文化课的学习”应作为判断是否继续学习的依据,而非其他功利因素。学校、教练、家长和学生应在认识上达成一致,这样也能够保证学生能够以一种相对平稳的心态对待竞赛并享受问题得到解决时的喜悦,保持住对信息学的纯粹热爱。
从成长规律来看,的确有一批学生在智能等方面远超他人,对他们应早给予应有的培育。信息学竞赛生的培养重心要下移,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选择综合素质优秀且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不同阶段教练采用科学的培养策略,不填鸭,不拔苗助长,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等的提升,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对“强基计划”也不必反应过度,从对学生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平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还需结合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听课质量等,在重要节点对学生进行及时分流,力求真正留下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和奖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信息学竞赛教育的过程中,教练应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能迎难而上,能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兴趣,不为其他因素所左右,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乃至为之奋斗一生;鼓励学生设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引导学生让满足感尽可能延迟,志存高远,有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意识;鼓励学生立志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这些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无价之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