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 李献秋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要学好语文,重点还是在于读。在语文课堂上,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领悟可以归纳为三点:“读书”“体验”“积累”。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只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却是比较粗略的,对于文字所蕴含的深义和意趣更是难以领会,所以要想深入文本内涵,品味语言的精妙,训练学生朗读,培养语感,我认为可以通过认真读书的方法来实现。一是有感情朗读,二是深度品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指导朗读。
(1)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孩子们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自己的情感。朗读的技巧,不仅包括语音的轻重缓急,语气的停顿节奏,还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孩子们不断用声音来抒发、来表达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只为培养学生的语感。(2)注重形式变换激趣。朗读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活跃学生朗读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语感。(3)注重朗读氛围的创设。“要入情先入境”,都说良好的氛围会牵动人的心,带动人的情,营造语感轻松的氛围,学生的读才会有情可依。(4)注重朗读示范引领。课堂上,我常常给学生进行范读,教师带着表情,饱含深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激发朗读的兴趣。以《棉花姑娘》这课为例,我先出示棉花姑娘与燕子的画面指导朗读:
师:小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会怎么说?谁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指名读)
师:多有礼貌的棉花姑娘呀!把“请”字读得很重,如果在“帮我”的后面稍停顿一下,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谁再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能感受棉花姑娘急切的心情,燕子又会如何说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吧!)(指名读)
师:如果把“空中飞”读得再重一些,棉花姑娘一听就全都明白了。
师:你把“只会”读得很好,让我感受到了燕子的无奈,如果在捉的后面再停一下,话会说得更清楚,大家跟我读一读。(师范读,生跟读)
师:读得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遗憾而为难的燕子,看到大家读书越来越有进步了,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我当棉花姑娘,你们当小燕子,我们一起读好吗?
师生表演读。
师:如果能加上动作读那就更逼真了,我们再试一试。效果马上不一样了。有谁能勇敢地上来表演读吗?(指名学生表演读)
师:这次寻医无果,棉花姑娘该多着急呀!看,啄木鸟来啦,棉花姑娘又怎么说?课件出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虽然是同一句话,但是心情一样吗?
生:不,应该是比上一次更着急了,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活跃学生朗读的思维。除此之外,还应该开展诵读活动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给他们搭建“读”的舞台,满足孩子们爱表现的天性,激发他们读的欲望,增强他们读的信心,他们“读”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更好。所以,我常常在语文课上开展“男女生比赛朗读”“分组比赛朗读”“各组派代表上台朗读”“轮流上台讲一讲”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得以锻炼。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每年学校的班级诵读比赛中,我所带的班级总是名列前茅。这都是平日里注重培养学生语感取得的成效。
品读重在一个“品”字。品读是理解,品读是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与韵味,笔者注重有效的语文课堂品读。
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端午粽》这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引导孩子们回忆生活中和外婆在一起包粽子时的情景,老师也一起回忆讲述着:每当想起和外婆在一起包粽子时的情景,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外婆包着,我看着;外婆煮着,我等着;我们吃着,她笑着。这一个个端午粽都饱含着外婆对我们深深地爱呀!孩子们听着听着沉默了,教室里安静极了!我适时让孩子们谈一谈生活中和外婆在一起时最难忘的时刻,然后让他们带着“感同身受”的体验反复读课文。孩子们读着读着,眼眶开始湿润了。是的,学生带着情感地去读,他们的情感才会涌动起来。品读既可以给学生带来情感的交流,还可以带来愉悦与美感。
课堂上,怎样让读启思,也是体现有效品读的一个关键。我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长城的雄伟与壮观,就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长城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全班赞叹地齐读“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时,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长城虽然雄伟壮观,但据史书介绍,当时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残酷且暴虐,压迫人民,压榨劳动力,有许多劳动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修建过程中不少人被活活地累死、饿死,我还阅读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你认为这长城应不应该修建?值不值得修建?”这真是语出惊人!我马上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就这一个话题展开交流,学生的讨论有赞同的,也有的反对的,都陈述得有理有据,分析得失,权衡利弊。见此情景,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因为孩子们开始对事情有了自己的思考,对事物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伟大历史背后隐藏的苦难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是他们自我意识的提高,也是个人精神的提升。语文课堂只有这样深度地品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现在都追求有效教学的语文课堂,如何在课堂上提高“读”的有效性,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知道一篇文字可以有许多落脚点,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学课例谈一谈。
可以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本身就是朗读的训练。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应该是“字”的训练。例如《荷花》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冒”字用得非常传神,作者为什么用“冒”字,而不用“长”“伸”“钻”?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悟出荷花姿态的挺拔美丽、羞涩灵动。那么“冒”我们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什么地方用“冒”更准确?从而拓展延伸理解“钻、探、露”等字的异同之处,以及明白一个字也可以承载丰富的思想内涵。
又如我在执教《小英雄雨来》时,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我扣住一个“包”进行语言文字的设计:你认为句子中哪个字用得好?(包)我接着追问:那从这个“包”字,你能体会到雨来怎样的情感?有的孩子说:“体现了雨来对课本的爱护。”有的孩子说:“这个‘包’字体现了雨来热爱学习的好品质。”有的说:“这个‘包’字体现了雨来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的珍惜。”还有的孩子说:“体会到了雨来心中的爱国情怀。”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这一“包”字,包出的是雨来对语文课本满满的喜爱与浓浓的珍视,是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及他心中深沉的爱国情怀……字字有情,让学生从每一个字中体验作者表达的情感!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可见,好的词语通常具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在阅读课上抓住关键词品析课文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如我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个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我问孩子们:“小梅花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充分理解了“小梅花”的意思之后,我提出质疑:明明是猫在稿纸上踩了难看的脚印,为什么作者却把难看的脚印说成是好看的小梅花呢?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悟出老舍先生“爱猫”的情结。
文章中还有一句话是“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我扣住“不哭”一词发问:猫会哭吗?谁才会哭?让孩子们体会把“小猫”当作“孩子”来看待的拟人写法,引导学生感悟老舍先生对刚满月的小猫的喜爱之情,从而明白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我适时引导:这就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一个“小梅花”,一个“不哭”,就把他对猫的情感表露无遗。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剖析词语,透视作者的内心,还可以通过咀嚼词语,明白作者遣词的匠心。
因此,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词,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应该抓住契机,让学生反复品味,培养语感。词词有意,让学生在每个词中触摸到作者的情感。
语文课堂上,有了对字、词的反复推敲,如何推进句子的有效训练,也是培养语感的关键。课文中有许多句式,是学生写话训练的一个模型,学生一旦启动思维,“现买现卖”便能写出好句子。因此,适当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经典句式进行赏析迁移、仿说仿写,也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文中这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笔者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同学们,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你从中可以感受到或是体会到什么?孩子们经过思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了老麻雀落下的速度快;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急切心情;体会到了老麻雀的爱子心切。老师接着问:那谁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来表达人的某种心情吗?孩子们写的句子更是精彩纷呈:他考试很差,放学回家,走路慢吞吞,像一只蜗牛似的;赛场上,他像离弦的箭似的冲向终点。
又比如在执教老舍先生的《猫》一课中,我做了如下句子训练的设计:
师:孩子们,课文当中有一句话,老舍先生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它体现了老舍先生对这只贪玩的猫的态度,谁找到了?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生:我找到了,是“吧,呀,呢”。
师:现在老师去掉这三个语气词,你们比较着读读,放开声音读读。(出示两个句子,比较读)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
师:那你读懂了这三个语气词表达的是老舍对猫怎样的情感呢?
生:我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很喜欢这只猫。
师:你真棒。透过三个语气词品出老舍先生内心的情感,了不起。连用的三个语气词,传递的是老舍先生对猫喜爱的情感。那你能不能学习这写法,用上类似的语气词来描写一种小动物,表达你对他的喜爱之情呢?(学生仿写,师生评价)
教师要适时抓住句子进行训练,使句子生辉,让学生在每个句子的赏析迁移中发展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及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以说没有积累,就谈不上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也绝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感。语言的积累只有厚积了,才能薄发。课堂是学生最直接汲取语言能量的空间,我们不难发现,上课专心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会优于其他孩子,他的语言积累也会丰富于其他孩子。所以,积累语言,学生“听课”的功夫要做足。当然,我们老师“备课”的功课也要做足,只有备足,才能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帮助。
除了课内阅读,课外的广泛阅读也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长期语言训练而养成的一种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因此,没有大量阅读,语文素养、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课外,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儿童文学、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都是丰富的精神养料,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的环节。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读”,我知道,训练学生的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它贵在坚持。让我们一直向前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寻找一条新语文之路,为我们迎来语文教育的另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