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基础教育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3-10-14 21:02:46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冯法强
新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校本海南课程

◎海南省海南师范大学 冯法强

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从陆地视角看,它处在祖国版图的南部边缘;从海洋视角看,它位居东南亚区域的北部中心,是中国大陆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枢纽。历史上,随着源源不断的大陆移民南迁和东南亚移民渗透,这里既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接纳了特色鲜明的东南亚地域文化。上千年来,这些文化在海南岛上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近些年,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既执行国家统一的“规定动作”,也允许各地开发建设一些“自选动作”,这为海南基础教育开设地方文化校本课程,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提供了契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

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立足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整合学校和地方资源,主要由学校教师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样化特色课程。

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据可依。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从政策上指明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职能。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二、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

1.本土化原则

本土化,是校本课程“本”字的内在要求。因为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往往依托某个具体的学校,所以课程开发必须具有地方特色。从上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来看,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为了满足语文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需要,是在统一模式基础上的扩展,是对国家标准课程的有益补充。

从教育的多样性来看,每个地区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对象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会形成特定的认知、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思维习惯。就像内陆生活的人无法体会海洋的深邃和喧腾,热带地区生活的人对寒冷刺骨也没有切身体会一样,所以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必须贴近本地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所利用的课程资源必须是本校或者本地区特有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历史、校园文化、本地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不同民族文化等开设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是最适合本地学生的课程,只有本地学生才能对这些独特的课程资源具有亲切感,能产生学习兴趣。

但是也要注意本土化原则也不能偏离教育教学主线,例如,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要落脚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归纳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来。

2.文化原则

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必须具有文化性,必须基于文化,以文化为依托。虽然文化的定义多样,内涵丰富,难以简而言之,但是一般人也能够明确地判断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例如阳光和沙滩不是文化,但是沙滩浴就是文化。

地方文化课程所依托的文化应是具有较深底蕴的文化,开发对象必须是深入人心,映入群体精神之中,经过沉淀,有厚重感,被地方人群普遍认可,具有典型性,而且具有正面、积极的价值导向。新近流行的、具有争议的、让人产生不好联想的文化现象不宜作为课程开发的对象。

基础教育地方文化类课程开发还应该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趣味性应该和实践性、知识性、抽象性结合,否则就变成了课外活动,缺少了课程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精神素养的精髓。

3.适度原则

首先应做到难易适中。太难学生则无法理解,太简单则流于形式,都不合适。可以参照国家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同等水平的课程内容。同时应注意,地方文化课程也应以达到国家课程所设定的课程目标为设计基准,可以略高于国家课程目标,但是不能过高。

其次应注意学段适宜。各阶段学生有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小学阶段学习动机具有依赖性和被动性,学习过程注重参与性,学习内容要求直观性,但是中高年级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中学阶段课程门类增加,学习内容较深,知识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突出能力要求,能利用原理处理具体问题。因此要把握各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学段的课程内容。

最后应保证学时许可。各个学校都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同时国家也允许一定数量的地方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但是应该总体上控制校本课程的数量,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必须在学时许可的条件下设计地方文化课程,根据学习空间规划好学习内容。也应考虑学生因升学压力导致的非考试课程学习意愿的降低,在合适的年级开设地方文化课程。

4.合作原则

课程开发具有综合性。开发者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十分清楚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教研能力,对要开发的课程资源十分熟悉,具有良好的驾驭能力,能在教材或者教案的编写上具有创作能力、删改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当开发者没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的时候,就需要寻求合作。

一是校内合作。地方文化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多环节,如选题、可行性调研、设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整理课程篇目、编写教材、制定课程大纲、教学设计、评价方案等。这么多环节由一个人完成工作量太大,因此需要联合同事共同参与,课程授课也可以采取年级组共同完成。此外,也应积极与学校课程管理者沟通,获取必要信息,确保所开发的课程适应学校的规划,能够在本校教学体系内实施。

二是与高校合作。高校特别是当地师范大学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使命,一方面通过高校人才培养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另一方面也必须熟悉基础教育的需求进而反馈高校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具有与基础教育合作的需求和意愿。此外,高校中还有一批专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他们熟悉国家教育教学方针,具有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能够指导基础教育师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也乐于开展合作。但是不得不承认,高校和基础教育的研究合作还很不足,笔者呼吁打破边界,高校和基础教育开展紧密合作。

三、海南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海南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例如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成果,有曾经独领风骚的历史遗迹,有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化,有质朴纯良的地方文化精神,这些都可以开发为地方文化类课程。

1.以历史文化名人为引领

历史上的很多文化名人是“海南人”或者与海南有过交集,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例如,海南历史上的“四绝”:“著绝”丘濬,“诗绝”王佐,“忠绝”海瑞,“书绝”张岳崧,四位都是海南籍贯。他们都有传世作品,包括古代政论著作、诗文、奏疏、书法、书画、书信、地方志等,可以将这些作品加以整理,配合人物介绍,开发为集人物品评、文本解析、书画作品赏析、古代典章制度探究为一体的地方文化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海南文化底蕴,继承先贤优秀品质。

“四绝”之外,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苏轼,他与海南有三年之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表、赋、颂、碑铭、论文、书信和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其中很多诗文描写了海南的事物和民风,这些都可以开发为地方文化课程,既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又可以作为国家统编教材中苏轼诗文学习的延伸。

2.以历史文化成果为抓手

海南有两部赫赫有名的志书,一部是唐胄的《正德琼台志》,另一本是张岳崧的《道光琼州府志》。

明代《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为唐氏渡琼始祖唐震九世孙,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明史》对其评价很高,曰:“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物之冠。”《正德琼台志》为海南方志的奠基之作,是目前最早的较完整的海南志书,后来者多有引征。唐胄在编撰过程中治学谨严、编志思想中正,呕心沥血,撰述历时二十余年,使《正德琼台志》成为全国方志类著作中的佼佼者。书中所记海南的人物、山川、风物等至今仍是人们了解古代海南的主要依据。

清代《道光琼州府志》为“书绝”张岳崧所编,是海南地方志中卷数最多、篇幅最长、门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地方文献。《道光琼州府志》比《正德琼台志》约晚300年,是今人由清末上溯明代的过渡性志书。且作为由海南本土优秀人才编撰的地方志书,能够更准确地记录海南的实际情况。张岳崧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除了鸿篇巨制《道光琼州府志》外,他在书画方面成就也很高,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还是海南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这些特长可以结合其所编史书一起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3.以历史遗存为依托

历史遗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海南有不少历史遗迹,例如东坡书院、西洲书院、崖州学宫、五公祠等,可以根据历史遗迹的特点开设相应地方文化课程。

虽然这些历史遗迹由于年久失修,有的破败不堪,有的甚至已经湮灭,但是其背后的历史事实却是丰富而饱满的。例如西洲书院,虽以唐胄的字号“西洲”命名,但是却历经了几代人的耕耘,创始人为唐氏迁琼始祖唐震父子,先后有“义学堂”“养优书院”之名,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为了旌表唐胄的功绩改现名。明代的多位历史文化名人,如丘濬、海瑞、王佐等都师出攀丹村唐氏。由于良好的学风,有明一代攀丹唐氏共出了5位进士,文脉昌盛。因此西洲书院可以作为秉承传统良好学风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4.以文化文本整理为起点

海南有丰富的地方语言文化形式,例如琼剧、儋州调声、崖州民歌、军话民歌、谚语俗语、地方传说等,这些具有声音或唱腔的语言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惜随着方言的衰微,年轻人对民间传统曲艺的抛弃,有些曲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认为可以将这些地方语言文化开发为研学课程,一边整理研究,一边学习,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贡献。

具体做法是,对这些语言文化的文本进行整理,如走访传承艺人,对儋州调声、军话民歌、地方童谣等曲艺进行录音,通过收集,转写整理其唱词;收集地方谚语、俗语、传说和故事,记录成文。通过整理这些口头文本,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转化为文本的书写能力,形成初步研究意识。在整理谚语、俗语、传说、故事时,也能够让学生吸收古人智慧,增加学生对本地先人的敬佩之情,巩固乡土情结。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文化的整理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别是对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的转写和翻译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建议可找高校中的相关专家合作。

5.以传承弘扬为归宿

开发地方文化课程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锻炼相关能力之外,还有文化传承的使命。因为地方文化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是因为有人的参与,如果一种地方文化失去了人的传承,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开设课程的必要。

地方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语言传承,地方文化往往以方言或民族语言为载体,少了语言这个工具就失去了依托。例如,琼剧如果转用普通话来唱,就不能再称之为琼剧了。二是文艺传承,有些文化不以语言作为载体,例如舞蹈、绘画等,这些技艺需要身体力行地去练习和掌握。三是精神传承,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深入骨髓的特点,一种文化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其鲜明精神个性的外化。但是精神也需要传承,精神的传承有多种途径,可以是同族人的耳濡目染,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塑造,也可以具体物质作为依托。但是无论哪种途径都需要人们特别是当地人正视地方文化,走进地方文化,接纳地方文化。

以上所论海南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示例只是昆山片玉,海南还有很多优秀而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开发为校本课程,希望以本文为引子,推动基础教育各学校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猜你喜欢
校本海南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