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项目式学习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为例

2023-10-14 19:07:02袁亚平苏州大学附属中学215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水循环素养活动

袁亚平 (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215000)

项目式学习使高中地理教学从传统的“教知识”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创造”的素养本位,通过项目的统领,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利用已知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动能力,驱动学生主动完成有意义的项目,从中构建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锻炼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培养和发展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践力培育和项目式学习的关联性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式学习密切相关。

1.地理实践力保障项目式学习的方向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活动中表现出的行动能力和品质,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注重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项目式学习,能改变传统地理学习低效的现象,使学习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协同性发展,为项目式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引领。

2.项目式学习提升地理实践力

项目式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户外实践活动、调研访谈和模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并运用地理知识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的地理行动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指向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项目式学习的路径

项目式学习的一般路径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践和项目评估三个主要环节。下面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简要阐述指向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1.宏观规划项目设计,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加强宏观规划,包括项目主题、项目目标、项目问题和项目活动的设计。

一是指向核心素养,提炼项目主题。在确定项目主题时,教师应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提炼出高价值、有意义的项目主题。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求,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提炼出能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激发兴趣的项目主题。基于以上考虑,可以设定项目主题为“探寻一滴水的足迹”,通过研究一滴水的行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二是靶向学情实际,确立项目目标。项目式学习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确定项目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实际,实现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平衡,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设定的项目目标可以包括:了解水圈构成和水体之间的关系;把握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通过项目目标的设计,确保项目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是对接项目目标,生成项目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项目活动。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水圈的构成是怎样的? 水体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水循环? 如果有影响,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设计结构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是整合教学资源,规划项目活动。项目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项目活动,并且学生的项目活动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教师需要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确保项目活动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持续进行。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插图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地理资源,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资源的呈现方式。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为学生提供项目活动的框架,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伙伴学习的优势。通过多样化、结构化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培育地理实践力,有效推进项目实施

教师应根据项目的宏观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学习设计的多元因素,并按照项目学习的一般流程有序推进项目的实施。

一是创设真实情境,引入项目主题。项目活动的实施需要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以自然地引入项目主题。真实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并与教学内容紧密对接。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图文有机结合,同时展示本地水循环的图片和《一滴水的旅行游记》中的节选文字。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水圈的构成、水体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进而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项目学习热情,还能自然地引出项目主题,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

二是科学组建小组,制订项目方案。项目式学习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教师应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科学地组建项目小组。在“自然界的水循环”项目式学习中,小组的组建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通过组内异质设计,更好地发挥组员的优势;同时,确保各个小组的实力均衡,以确保各小组能够制定有效的项目方案,并顺利进行项目学习活动。在方案制订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工具,如日程表、项目日志、任务跟踪器等,以确保项目活动按照项目方案有序、有效地推进。

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展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小组学习需要将项目进行分解,有序推进项目活动。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根据核心知识,以一滴水的足迹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互相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子项目展开。第一个子项目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演示水体之间的联系,然后学生根据三维动画进一步探究水圈的构成和水体间的关系。第二个子项目可以借助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本地水循环的图片、微视频等,引导学生探究水循环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项目活动主要包括课前调查和资源收集,课堂小组讨论、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等。为促进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可以采用信息化交互工具。

四是整合学习成果,生成项目作品。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呈现方式应体现其自身特点。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整合项目学习成果,并自然地生成项目作品。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根据学生的项目学习活动,生成的项目作品可以包括地理模型、图片视频和调研报告等。地理模型可以展示水圈的构成和水循环,图片和视频可以展示水体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调研报告可以包括水循环的意义和人类活动的建议。通过多样化的成果作品,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互动和创造机会。

3.检验地理实践力,科学实施项目评价

教师应科学实施项目评价,以检验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水平,并为后续项目式学习提供有益借鉴。项目评价应结合项目成果展示活动,综合考查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一是展示成果,小组评价。学生根据项目式学习生成项目作品,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结合项目成果开展小组评价活动。地理模型作品展示时,各小组可以委派一名代表对模型进行解说,各小组结合模型和解说进行科学评价;图片视频作品展示时,小组应结合讲解,解说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相结合,以展示隐藏的隐性信息。调研报告应结合具体数据和资料,突出调研报告的可信度。在成果展示活动中,组织各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包括项目学习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等。为了扩大学习成果的影响,各小组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配套展示,让学习成果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展示。

二是组织实践,综合评价。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旨在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项目式学习评价可以结合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检视学生从地理知识向地理素养的转变效果。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结合本节内容和核心知识,可以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地理调查活动,了解本地水圈的构成情况、水循环的现状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然后,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水循环知识,鼓励学生为家乡的生态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策略。

根据提出的建议,各小组将进行二次项目实践活动,对建议进行理论论证。接着,利用地理实验方法验证建议的可行性,并检验其预期效果。最后,学生将通过电子邮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地理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参与的机会,还能对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课程教与学积极转向的体现。教师应根据地理实践力和项目式学习之间的关联性,培育地理实践力以增强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性,同时项目式学习也能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效果。当然,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应综合考虑学习系统的多元因素,按照项目式学习的一般流程,持续推动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发展,实现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水循环素养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6:2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