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慎初教授从肝论治内科杂病临床体会 *

2023-10-14 16:00刘德荣陈玉鹏邓月娥温建恩罗邦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9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枳壳胸痹

刘德荣 陈玉鹏 邓月娥 温建恩 罗邦水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俞慎初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先师俞慎初(1915 年—2002 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医史学家,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近70年,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俞师临床善于从肝论治内科杂病,辨证用药重视运用疏肝理气法,或把疏肝理气法与他法配合,取得较好效果。笔者传承俞教授的学术和临床特点,在内科杂病治疗中配合运用疏肝理气法,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疏肝理气法的运用机制

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指出肝脏具有调节人体气血的重要功能。肝主疏泄,其性条达。疏即疏通血脉,使其周流全身;泄为宣泄气机。疏泄协调,则气机条达,气血畅通。人身气血运行贵在流畅,气血冲和则运行正常,百病不生则身体健康。肝又主藏血,司血的贮藏和血量的调节。因此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肝紧密相关。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则会引起人体内多方面的病理变化,例如气机阻滞于肌体,可导致局部经脉之气运行不畅,血行受碍,从而出现胀闷肿痛,甚则引起血瘀内停;气滞血瘀又易化热生火,火性炎上灼津为痰;气机不畅,则出现津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水湿停聚,发为水肿。肝郁气滞又常影响其他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如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致胃脘疼痛;肝郁犯脾致肠鸣腹痛泄泻;肝气犯肺致咳嗽喘促等,如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论肝气》所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指出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能导致体内多种疾病的发生。故临床上诊治内科杂病时,俞师常配合疏肝理气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 疏肝理气法的常用配合治法

2.1 疏肝理气和胃法此法常用于治疗胃痛。胃痛的病位虽在胃,但与肝关系密切。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脘疼痛在临床尤为常见。多因肝气偏旺,横逆犯胃,肝木侮土,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其症常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胸闷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每因忧思恼怒而胃痛发作,脉弦,舌淡红、苔薄白。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俞师临床运用疏肝理气和胃法,常用自拟的香蒲四逆散,方由柴胡、白芍、枳壳、制香附、川厚朴、佛手、木香、蒲公英、延胡索、川楝子、甘草组成。气郁化火、胃脘灼热疼痛,伴有泛酸者,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胃阴不足、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者,加石斛、玉竹、瓜蒌;胃痛日久,气滞血瘀、胃痛如针刺者,加五灵脂、炒蒲黄、丹参;嗳气较频者,加旋覆花等。

案 陈某,女,40岁。1997年11月3日初诊。患者旧有慢性胃炎病史,近半个月来胃脘胀痛,胃痛常于饭后发作,且痛及两胁,嗳气频作,时泛酸水。脉弦数,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属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香蒲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6 g,制香附6 g,川厚朴8 g,木香(后下)5 g,蒲公英10 g,吴茱萸3 g,黄连3 g,海螵蛸12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粉甘草3 g。3 剂,水煎,每剂煎300 mL,分2次服,每次服150 mL。

二诊:服药后胃脘胀痛、泛酸均减轻。前方去海螵蛸加麦芽、谷芽各15 g,又服5剂后胃痛已愈。

2.2 理气活血宣痹法此法用于心脉瘀滞之胸痹的治疗。《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1],指出其证是以胸膺部憋闷疼痛、气短、心悸为主要症状,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失调以及寒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等而致。气在气血运行和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居主导地位。临床胸痹心痛患者常是先有气滞而后引起血瘀,气滞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日久血脉瘀阻,出现胸痹心痛;如寒凝心脉者,由于气机受阻,而血行不畅;热结或痰浊停于心胸者,常因气机窒塞,引起络脉阻滞,从而发作为胸痹心痛。可见肝气郁滞,或寒凝,或热结等导致气机不利,引发心脉血行不畅为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特点。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因此治疗胸痹心痛,运用俞师的从肝论治法,疏肝理气配合活血宣痹,方能获效。笔者常用自拟的四逆宣痹通络汤(柴胡、赤白芍、枳壳、制香附、川芎、川郁金、京丹参、酸枣仁、粉甘草)治疗,以调畅气机,助心脉血液运行。如心胸部疼痛如针刺,舌质黯红或舌边有青紫斑点,脉细涩,加桃仁、红花、当归尾等活血化瘀通络药;若兼痰浊,舌苔厚腻、胸闷明显者,可加瓜蒌、薤白、陈皮、半夏以通阳散结祛痰;若阴寒凝滞,感寒胸痛甚者,加桂枝、附子、降香、延胡索增强温阳行气、活血止痛之效。

案 李某,男,58 岁。1996 年6 月7 日初诊。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4 年多,反复发作,胸部闷痛,常服中西药予以控制。近日因家事心烦,而出现胸闷不舒,伴有心悸、嗳气,夜寐较差,脉弦细,舌质黯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证属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处方:柴胡6 g,赤芍、白芍各12 g,枳壳6 g,制香附8 g,川芎6 g,川郁金10 g,京丹参15 g,酸枣仁12 g,桃仁6 g,当归尾6 g,首乌藤15 g,合欢皮12 g,粉甘草3 g。5 剂,水煎,每剂煎300 mL,分2次服,每次服150 mL。

二诊:服药后,胸闷痛明显减轻,夜寐改善。前方去首乌藤、合欢皮加生黄芪10 g,续服10 剂后,病情稳定,胸闷心痛未再发生。

2.3 健脾理气利水法此法主要用于脾虚气滞水肿之治疗。水肿是体内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而出现的症状。水肿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其发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病位有在心、肝、脾、肺、肾之别,又有痰浊、血瘀等兼夹证的不同和寒热虚实的复杂类型。中医治疗水肿,多数从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输布、肾的开阖等方面辨证论治。然而人体内水液的运行,与肝的疏泄功能也密切相关。肝气条达,气机通畅,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水液正常运行输布,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说:“气行水亦行”。当肝气郁滞、气机受阻时,人体内的津液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溢于肌肤而形成浮肿,称为气不行水、气滞水肿。患者临床表现为面目及肢体浮肿,胸闷不舒,脘腹痞满,嗳气时作,食欲不振,小便短少,舌质淡红、苔薄白。尿液常规检查多为阴性。此应治水配合治气,常用健脾利水配合疏肝理气法,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景岳全书》[2]所云:“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传承先师俞教授重视理气的学术特点,方用自拟的理气五皮饮治疗,药物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制香附、茯苓、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薏苡仁、车前子。如浮肿较甚者加赤小豆、地胆草等利水药;倦怠乏力、气短便溏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怀山药以健脾益气;脘腹胀满较甚者,加厚朴、木香、青皮等理气之品;兼有神倦肢冷、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者,加附子、干姜、桂枝助温阳化气以利水。

案 林某,女,45岁。1997年7月13日初诊。患者下肢浮肿已3 个月余,时轻时重,下肢肿按之凹陷,伴有胸闷不舒、腹部痞满、身体困倦、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尿量较少。脉弦细,舌淡红、苔白。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证属气滞兼脾虚水肿,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利水。处方:生黄芪12 g,太子参15 g,柴胡6 g,白芍12 g,枳壳6 g,制香附6 g,茯苓10 g,白术10 g,陈皮6 g,茯苓皮15 g,大腹皮12 g,薏苡仁15 g,车前子(包煎)15 g。3 剂,水煎,每剂煎300 mL,分2 次服,每次服150 mL。

二诊:服药后面目及下肢浮肿减轻,尿量增多,腹部仍胀闷,前方加川厚朴6 g,麦芽、谷芽各15 g。续服7剂后水肿消退,胃纳增多,精神好转。

2.4 理气宣肺止咳法此法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逆之咳嗽。肝肺两脏关系密切,其经络相连,《灵枢·经脉》云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3]。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肝肺相互制约、互相协调,则人体气机升降正常。若肝气郁结,升发疏泄失司,则影响肺气的肃降而导致咳嗽,所以临床常见有些慢性咳嗽患者,每因忧伤恼怒而诱发,患者既有咳嗽或气逆喘促的症状,又有胸胁胀闷、情志不舒的气郁之象。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致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逆、干咳少痰、痰出不爽、胸胁满闷灼痛、烦躁易怒、口燥咽干等,此即“木火刑金”。笔者学习俞教授的学术经验,认为肝郁气滞导致的咳嗽,治宜疏肝理气、宣肺止咳,方用自拟的理气止嗽散。该方以四逆散和止嗽散合方加减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前胡、杏仁、陈皮、枇杷叶、百部、紫菀、甘草。临床运用:若肝郁化火犯肺致咳嗽气逆,则用理气止嗽散与泻白散合方加减;若郁火较甚,前方加黄芩、栀子;痰带血丝,加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咳嗽日久,肺阴损伤,加麦冬、玉竹、百合等。

案 王某,男,43岁。1997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近日因工作不顺心,心胸烦闷,胁肋不舒,咳嗽时作,痰白量少,每于心情不舒时咳嗽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证为肝郁气郁、肺失宣降之咳嗽,拟疏肝理气、宣肺止咳法治之。处方:毛柴胡6 g,生白芍10 g,枳壳6 g,前胡10 g,杏仁10 g,陈皮6 g,枇杷叶10 g,百部9 g,紫菀6 g,款冬花9 g,甘草3 g。3 剂,水煎,每剂煎300 mL,分2次服,每次服150 mL。

二诊:药后患者自觉胸宽气顺,咳嗽减轻。患者复诊2次,均予以前方加减,续服6剂后,咳嗽已愈。

2.5 疏肝理气止痛法此法主要用于治疗肝经郁滞腹痛。腹痛临床较为常见,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范围发生疼痛。感受六淫之邪、虫积、食滞、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经脉失养等,均可以导致腹痛。肝郁气滞引起的腹痛,常表现为少腹痛,或左或右,或两侧均痛。因足厥阴肝经循行经过少腹部,故少腹痛多与肝经病变有关。如寒滞肝脉、肝经郁滞及大肠湿热等原因均可引起少腹疼痛,但以肝郁气滞的少腹痛最为常见。患者多兼有脘腹胀闷不舒、走窜攻痛,急躁易怒,得嗳气和矢气后疼痛减轻,每于恼怒心烦时疼痛加重。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用柴胡疏肝散与金铃子散合方加减治之,拟名为理气止痛散,药物组成:柴胡、生白芍、枳壳、制香附、延胡索、川楝子、槟榔、甘草。若少腹绞痛胀满,痛引睾丸,此为寒凝气滞的小肠疝气,用理气止痛散与天台乌药散加减;如偏于左少腹部疼痛,伴大便不爽,带有黏液,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肠道内蕴湿热、气机不利,应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配合疏肝理气药物,用理气止痛散加木香、黄连、野麻草、马齿苋治疗;若少腹痛偏于右侧,疼痛较剧,按之痛增,常欲蜷足而卧,或伴有恶心、发热者,应检查是否为肠痈证。腹痛剧烈者,应转送医院按急腹症处理。总之,在诊治时发时止的腹痛时,应重视疏肝理气法的配合运用。

案 张某,男,34岁。1998年5月18日初诊。患者反复发作左下腹部隐痛已2 年多,伴脘腹胀闷、嗳气纳差,平时性情急躁,易于发怒,大便不爽,时带黏液,每日2~3次。3月份经省某医院肠镜检查为慢性结肠炎。脉弦数,舌质稍苔微黄腻。此为肝郁气滞,兼肠道湿热,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导滞。处方: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6 g,制香附6 g,木香(后下)5 g,黄连5 g,野麻草15 g,薏苡仁15 g,槟榔5 g,延胡索9 g,粉甘草3 g。5 剂,水煎,每剂煎300 mL,分2 次服,每次服150 mL。

二诊:患者药后腹痛减轻,大便每日2 次。前方加川厚朴6 g,连服10剂后,腹痛即愈,大便恢复正常。

3 结语

先师俞慎初教授重视肝在人体脏腑中的协调作用,认为肝不仅能调节人体血液运行和气机升降,而且跟其他脏腑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俞师临床面对内科多种疾病,善于从治肝入手,旨在使脏腑协调,诸恙平复。他曾先后发表《肝胆疾患的治疗经验》《茵陈蒿汤对肝胆疾患的治验》《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等多篇论文,阐述调治肝胆的学术观点和独到经验。先师丰富的治肝经验,笔者作为后辈学习得还很肤浅,今后需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枳壳胸痹
姚淮芳应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法治疗汗证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疏肝理气清鼽汤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疏肝理气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研究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