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视域下青少年文化自信培养的淮安实践*

2023-10-14 15:23:12徐振伟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淮安乡土党史

康 泉 徐振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1 年5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2023 年3 月5 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一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和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市上下特别是青少年中积极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等。总书记对乡土文化的相关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发、利用乡土文化尤其是红色乡土文化,奋力书写思政育人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

下文,笔者结合“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党史教育、推进综合育人三个维度,探寻乡土视域下青少年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路径,阐述淮安文化自信培养的育人实践。

一、挖掘本土化育人资源,抓住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文化自信并非自发形成,它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特别要对青少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资源做好挖掘和利用,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淮安市新安小学创办者、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启发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跨越学校围墙,为学习对象创设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其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丰富、创新乡土资源供给,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

淮安乡土资源是淮安地域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通过对淮安重要乡土教育资源做系统梳理,遴选出以下四大类资源:一是红色革命文化。依托周恩来纪念馆、新旅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实境课堂基地”,各学校带领学生在研修中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二是历史文化遗址。如历史悠久的青莲岗文化、运河文化、漕运文化、尧帝文化等;管鲍分金亭、韩侯祠、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墓、明祖陵、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等,我们尝试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育人体系,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内涵。三是名人名著资源。名著如汉代枚乘的《七发》,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名人如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跟着名人名著去研学”已成为淮安中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四是淮扬特色美食。2021 年淮安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软兜长鱼、盱眙龙虾、平桥豆腐、文楼汤包、淮安茶馓、码头羊肉汤等,是陪伴淮安青少年成长的“舌尖上的美味”,学校可安排学生参观淮扬菜博物馆,试做并品尝淮扬菜。

经过盘点梳理,我们将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淮安乡土资源打磨形成一条完整的乡土资源链,融入教材、学校和课堂等各种思政育人场域中,让教材鲜活亲切,让活动生动直观,让独特的乡土文化成为激发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源泉。各校要引领青少年讲好家乡故事,自觉做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开展体验式党史教育,找准文化自信的“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我市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开展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听习爷爷话,做新时代好少年”中小学思政课展评、“回信记心间,争当小好汉”红领巾寻访活动、“读习爷爷来信、听习爷爷教诲、做新时代好少年”系列研学活动、“我们都是收信人·为党育人守初心”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强国有我的信念,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为了增强党史教育实效,各地各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积极开展体验式党史教育。我们充分利用淮安本土红色资源,通过“沉浸式”教学、“零距离”学习、“情景式”带入,引导青少年在革命历史的真情实景中有所感悟,在党史学习教育现场的氛围中激发共情,不断引导中小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淮安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全市有上百处红色物质资源,包括革命领导人旧居、纪念馆、烈士陵墓、革命遗址等,此外还有诸多红色非物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淮安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思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资源。为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等多种方式推进体验式党史教育落地。

1.打造党史融学课堂,实施课程育人

各地各校做好校本红色课程体系建构,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规划凸显淮安特色的党史育人课程体系,注重本土红色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内核的挖掘,把党史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党史育人元素,把党史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不断推动党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如我市淮安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积极开发“培根铸魂”红色教育课程,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汲取信仰和担当的力量。其中,“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成长研学课程注重用“红色文化铸魂、传统文化培根、文明成果固基”,通过主题队会互动教学、现场参观实境教学、宣传讲解体验教学、实践拓展教学等,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英雄故事、革命故事和传统文化的故事,引领学生坚定爱国信念,提升综合素质。再如新安小学建构了落实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旅传统的三个课堂,包括实境课堂、体验课堂和实践课堂,不断激发青少年培育“四个自信”、争做强国少年的信心与决心。

2.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实施活动育人

各地各校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在空间上,各校利用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阵地,依托研究性学习、研学活动等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我市统筹策划推出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39 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6 条研学线路。在时间上,各校利用建党节、周恩来总理诞辰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如新安小学以“追寻新旅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开展活动:参观新旅历史纪念馆,争做“红色小讲解员”;寻访新旅老团员,畅谈新旅感悟;践行革命前辈“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的革命精神,排演音乐情景剧。我们组织各校开展“学党史,跟党走”系列主题活动,学生在现场情景体验中触景生情,受到鼓舞感召,更加坚定信念。

3.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实施环境育人

我市引导各地各校通过在校园中融入淮安革命文化元素、建立红色阵地等多种路径加强红色氛围营造,把革命故事和红色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文化浸润、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如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用“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恩来风范”的思想进行学校红色文化布局,将恩来精神和红军精神融进校园建设中,让红色基因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符号;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中,开辟并完善“恩来园”“国防园”“长征园”等八大园及周恩来精神展馆,校园处处体现红色文化内涵,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三、实施综合性育人策略,把牢文化自信的“支撑点”

1.坚持“一体化”思维,在多方联动中激活自信

我市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工作规律,围绕教育目标要求,优化配置,将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实践、文化环境、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贯通,做好统筹布局,将乡土资源、地域特色融入淮安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四梁八柱”;通过多主体协同,多资源共育,将青少年置于乡土文化向善向美的教育场域,不断激活文化自信。

其一,做好教育管理的一体化。淮安成立了全省首家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其目标是对全市中小学思政课程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对不同学段做好统筹衔接。在联盟协调下,淮安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建设主体不断完善合作、协同联动。淮安各纪念馆馆长、高校思政教师、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纷纷支持,经常性走进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不断筑牢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其二,融入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每学年,联盟都要牵头组织淮安地方高校、高初中和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并做好思政一体化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课程资源开发等,引领市域各学段思政教育的衔接贯通、有机融合。如各学段组织思政教师做好红色乡土教材编写,充分挖掘淮安共产党人所体现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谱系等红色基因。

其三,融入教研推进的一体化。淮安组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教研中心”,建立了跨学段、跨学校的思政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对淮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做好引领和指挥。淮安市域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可以经常开展教学研究、学习交流,对各学段备课任务做好分工,推进教师队伍共育、教学资源共享,不断增强思政育人合力。

2.遵循“大思政”理念,在乡土教育中孕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大思政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第一,汇集教育“大资源”,我市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资源开发机制,着力用透淮安红色革命资源,用深历史文化资源,用活绿色生态资源,用好经济发展资源。我们利用“运河之都”“枢纽新城”“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新名片,把传承淮安乡土文化和培育新时代淮安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讲好淮安发展故事,展示淮安精彩篇章。第二,推行主题“广阅读”,我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其领略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第三,了解家乡“土特产”,许多学校邀请淮海戏名家到学校教授淮海戏,邀请蛋雕、糖画、面雕、瓷刻、撕纸画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让学生进行手工体验,使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不断激发其自豪感和自信心。

乡土资源的多维融入,把思政课变为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也使学生成为“走向生活的人”“文化遗产中的人”。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乡土教育资源,为青少年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创造条件,教育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科学认识世界文明发展成果,以文化人,增信励志,坚定文化自信,使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淮安乡土党史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梨园寻梦淮安缘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8
凝眸古城淮安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56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1:46
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