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表现手法(散文)

2023-10-13 05:03吉学斌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柏散文文本

吉学斌

考点概述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重要设题点。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各省市高考卷命题的切入点来看,多是一两个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因此,描写性句段的赏析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从考生作答这类题的实际情况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做题比较随意;二是赏析角度不全面。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应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

解题技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象征:借助某一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关点,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使主旨含而不露。

2.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更突出。这种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5.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挥洒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7.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8.动静相对: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可以起到烘托作用。

9.以小见大:即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有的以小景传大景之情,有的以小事表现重大社会内容,还有的是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

10.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陶然亭的雪①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答,不终朝而消尽了。

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作窑台。我不禁联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所习见而不一见的,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宋周邦彦《清真集》中《浣溪沙》句),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③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房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我只记得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花,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④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⑤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⑥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⑦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注】①本文作于1924年1月,选入时有删节。②即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故名“胶皮”。③比喻一个比一个差。④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⑤佛教语,泛指使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⑥指躺卧在床上休息而未入睡。⑦意为努力克制自己的心思,不起心动念。

(有删改)

考点题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浴而嬉”,比拟精妙,不单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陶然亭耸立于茫茫雪地之中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融入了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B.“会向瑶台月下逢”“下马先寻题壁字”“蝉噪林逾静”等古诗名句的引用,或引起抒情,或推动叙述,或辅助议论,自然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俞平伯细腻描写了陶然亭之雪的“莹明不滓”“白得可爱”“干净得尤好”。从对北京自然之美的描写来看,与《故都的秋》一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D.与《登泰山记》对雪的简要描画不同,选文紧扣题目中的“雪”字,从街衢的雪、窑台的雪、预想的雪、亭中的雪到北窗的雪,反复渲染描绘,而未给人繁复拖沓之感。

[解析]

C项不是“全方位、多角度”,而是小巧集中。

【答案】C

2.周作人说俞平伯散文“涩如青果”。选文的语言入口虽涩,但有回甘,请摘引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俞平伯散文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典雅的古文、欧化语、方言等不同词汇来分析;也可以从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错杂的特點来分析。主要考虑对所摘引原文分析的准确和恰当与否,只要准确写出其用词、句式上的特点即可。

3.作者的情感常常包蕴于景物描写之中,本文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在文中找到描写景物的地方,然后要找到主要的表现手法,要特别注意“主要”二字。学生需要对散文阅读的常见表现手法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文中所用的手法。文中为了突出雪景的美妙,进行了大篇幅细致的渲染,这一手法是非常明显的。另外文章所写的环境是寂静的,为了突出这一静的特点,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让读者更感深切。文章中联想、想象的运用也很普遍,随时联想到的诗句,以及多处写到的闲闲的意想,这些都使得读者的想象也随之飞翔。

【答案】主要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①渲染。文章通过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等雪后的样子,强化了素雪的妙绝。②以动衬静。文章通过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户外尖风呜呜等动景,很好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岑寂。③联想、想象。作者由地名窑台不禁联想到“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

其他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亦幸而雪在北京”,表达了作者能欣赏到北京之雪的庆幸之情,这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情是相同的。

B.陶然亭无亭,只有几间让人“习见而不一见”的老屋,便令作者怅然若失,说明他尚未能领会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哲学。

C.“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是指在北风尖冷,素雪飘零中已经、正在或即将被冻结的天下万物,也即姚鼐笔下“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被冰雪冻住的世界。

D.俞平伯在雪中的陶然亭“闲闲的意想”,与郁达夫“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都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超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

[解析]

A.史铁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B.作者的怅然若失与《赤壁赋》中的哲学无关;C.不是“天下万物”,而是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

【答案】D

练熟能生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文本一:

古 柏

碧 野

①在江边的山头上,突立着一棵古柏。这棵古柏映照过江流无数次的涨落,印证过山区人民的重重灾难,经历过千百年时世的变迁。

②可是现在,这棵已经干枝秃梢的古柏,春来忽然暴发新枝,变得茂盛苍翠。

③这棵古柏盘根在石缝中,生长在临江的“跌跤岗”上,它饱经风霜。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它用树荫盖过出山进山到此歇脚的山民,招来山风和江风,吹散他们浑身的疲劳。人们喜欢在它的荫凉下吃一点蒲包里的冷饭,喝几口山泉,然后枕着柏根,摊开四肢,舒展筋骨。

④但是从它遍体鳞伤的铁黑的树干上,可以看出它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受过数不尽的摧残和折磨。那斑斑驳驳的是马龁印,那一道道裂纹是刀斧痕,反动军队进山“剿匪”,出山砍树,它和山区人民一同度过了苦难的岁月。……

⑤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江面上出现了钻探船,沿岸出现了水文站,山上出现了测量队。白天,谁把红旗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披红似的,风吹红旗,闪啦啦飘;夜里,谁把明灯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结彩似的,明灯照亮半夜,迎接黎明。它第一次担当起山区水利建设的重任,它用红旗、用明灯给人们指示方向和位置。

⑥从这一天起,年轻的技术员喜欢围坐在它的下面,一边揩汗一边唱歌;老工程师绕着树身,用手指轻轻地敲着它,用手掌心亲爱地抚摸它;前来巡视的领导同志,放心地背靠着它,面对江流沉思。

⑦不久,上游、下游,深山、平原,从每一条崎岖的山径上,从每一条平坦的大路上,背锅、挑担、推车的一支支队伍,从四面八方闹闹嚷嚷地汇集到这古柏临江的一带山里来了;而且溯着干流、顺着支流,一队队闪光的帆船和一串串冒烟的轮船,运着建设器材,运着生活物资,浩浩荡荡地开到这古柏照影的江边来了。

⑧沸腾的口子开始了。爆破顽石的炮声如雷,烟焰冲天,地震山摇,江水扬波。

⑨古柏屹立山头,成了水利工地突出的标志。初来的年轻民工有的掉了队,就会自自然然地走到古柏下边来过夜。古柏展开枝叶,给他们避雨,给他们安身,给他们温暖。而带队的老队长,也会自自然然地跑到古柏下来找丢失的民工,欢欢喜喜地把他们领回去。

⑩通往古柏的山徑,过去是晴天崎岖,雨天泥泞,可是现在已经被修成一条坦荡的大道,“跌跤岗”已经变成“登云路”。古柏下,挂起了电灯,设立了日夜茶水站,让路过的民工们在这里休息休息解解渴,下盘棋,读读报刊,谈谈乡情。

?现在,住在这江边山间的民工队伍,不论上班下班,都必须经过这棵屹立山头的古柏。清早、黄昏、黑夜,整齐的队伍举着红旗,敲着锣鼓,分批地来往于古柏下。古柏披满朝霞欢送他们,又缀着露珠迎接他们。日日夜夜,朝朝暮暮,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古柏像慈祥的祖父,一直抖擞着精神迎送来往不绝的山区水利建设者。

?不论白天和黑夜,不论清晨或黄昏,不论阴雨与天晴,只要站立在“登云路”的古柏下,从枝叶间,就可以望见拦江大坝凌霄的雄姿,就可以望见如龙的运石料的火车,就可以望见似舰艇横江的一艘艘采砂船,就可以望见横跨江上的铁索大桥,就可以望见一架架凌空擎臂的起重机,就可以望见像长虹高挂的一条条皮带机。而且每当入夜,灯山光海的圆辉,凝成群山中巨大的夜明珠,江流像条闪光的银带,机械修配厂的熔炉化铁的红光像烧山的野火,电焊的蓝弧光像远天闪耀的星星。

?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当混凝土大坝建成以后,当水轮发电机组放射千里电波的时候,当巨型江轮遨游峡谷的时候,当水库蓄得万顷碧波的时候,这古柏将被铸花铁栏栅围起来,保护起来,因为这一带将要成为祖国最美丽的大公园之一。千百年后,让这棵突兀在鲜花覆盖山头的古老柏树,永远做一个见证人——我们这一辈是怎样给后代子孙创造绵绵不断的幸福生活的。

?这个春天,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愿这棵临江古柏千秋繁茂,万古长青!

(摘编自碧野散文集《情满青山》)

文本二:

①不论是蜜蜂采花酿蜜也好,不论是积云成雨也好,更不论是滴水成河也好,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积累和结晶,散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散文对生活反映快。短短数千字,触景生情,活泼多姿,色彩鲜明。当然,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的构思的。

②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有如矿山,需要引爆,才能取材。生活中的确有灵光一闪的东西,要善于捕捉。这正像火花,能爆破生活积累的矿藏,铁苗、水晶、金玉之材就出现其中。生活愈丰富愈深厚,火花一触,燃烧愈旺。

③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尤其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它的主要任务是讴歌希望和光明。

(摘编自碧野《〈碧野散文选〉序》)

1.下列对文本一与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①段交代古柏生长的地理位置与生命阅历,突出其“古”,起到挈领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

B.文本一第③段先点明古柏生长环境的恶劣,接着写古柏之于山民的呵护,再写人们对古柏荫凉的喜爱。

C.文本一中“遍体鳞伤”“铁黑”“马龁印”“刀斧痕”等词语刻画了古柏的外观,意在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

D.文本二第①②段用一组形象的比喻说明散文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晶,只要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佳作。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古柏与水利建设者的亲密关系,洋溢着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建设者的礼赞之情。

B.第?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大坝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景,语句整饬而有气势。

C.第?段中“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这句呼应第②段,首尾圆合;再用祈使句表达祝愿,先抑后扬,意蕴悠远。

D.文中多用叠音词,诸如“斑斑驳驳”“闹闹嚷嚷”“自自然然”等,既使描写精细,也使语言呈现出和谐的音韵美。

3.《古柏》一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物抒情,请谈谈这一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碧野曾说:“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试结合《古柏》一文,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古柏散文文本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柴达木映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古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