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亦童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知遇之恩,山高水长。从诸葛亮之于刘备的三顾茅庐,到姜子牙之于西伯侯姬昌的渭水之滨的偶遇,李逵之于宋江酒楼的撞怀,自古以来,知遇之恩重如山。观照当下,知遇之恩亦不可多得。将感恩之心外化于行,常思报答,如此将会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苍苍,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知遇之恩,是茫茫黑夜中的星星之火,常思报答终可燎原。古有李斯获秦王赏识,帮助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功不可没。今有讯飞刘庆峰不忘柳传志赏识,反哺联想,强强联手共同腾飞。这份赏识如天际的启明星般给我们以指引,赐予我们别样的精神动力,助力我们将自己的才智、学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心都是相互的,生命亦是一种回声。知遇之恩不可多得,常思报答是对这份恩情长久的回应。然而,自古以来视恩情如草芥之辈不在少数,始皇对赵高、徽宗对高俅的知遇,带来的却是“国运日渐式微,走向灭亡”的结果。
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能够得到另一个人真心实意的赏识与信任,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种幸运。不过,这份天赐的幸运不可多得,可遇而不可求。能够获得伯乐的赏识,自然是锦上添花,未然,亦无伤大雅。梵高的画,王小波的文,李煜的“国家不幸诗家幸”皆莫过于此。无人赏识就像是沧海中的遗珠、梵高追求着的面包。因此,受人赏识便显得弥足珍贵,知遇之恩情油然而生,更加激励着我们常思报答,时时感恩。
一朝受人知遇,终身当思报答。因感激之情不惜以生命回报之壮举是多么令人钦佩,战国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留名千古。在前赴后继以身报恩之中,有《第二十二条军规》高呼:“任何值得为它而死的东西,也必然值得为它而生。”为了恩情慷慨赴死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为了报答恩情忍辱偷生却需要更大的勇气。于是,方孝孺批评豫让充当刺客为智伯报仇并不值得称颂。遭遇恩人的逝去,以死控诉罪恶,不如活着继续报答恩情,亲眼见证这份恩情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知遇之恩,常思報答,其如巍巍高山幽幽谷,亦如漾漾银河朗朗月。这世间最好的回报,莫过于他为你种下“遇”的种子,你辛勤栽培,结出“报答”的果。
点评
本文围绕“知遇之恩,常思报答”进行写作,首先就“人要有知遇之恩”正面论述其重要性,其次从反面论证。接着,从未获得赏识的角度再次反证知遇的来之不易,更进一步论证人应要报答知遇之恩。最后就以身报答提出独到见解:以死相报不如“活着继续报答恩情,亲眼见证这份恩情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见解鲜明且有一点禅意,耐人寻味。本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例证丰富,有自己的见解,且语言流畅优美,有较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