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情感(散文)

2023-10-13 06:03:13吉学斌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左宗棠散文

吉学斌

考点概述

对情感的把握是阅读散文最重要的任务。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他最终要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藏在文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也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切材料,哪怕是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散文分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三大类。写人主要是对人物的评价赞美,叙事为了揭示事件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悟和认识。写景是借景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或思想认识。哲理散文是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深刻的作品主题注重对人精神层面的思考,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自我的反思。例如:时代主旋律,城市化进程中的失落与思考,强势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反思。

解题技法

把握散文情感的主要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对文章中心意思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暗含或揭示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读,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联系背景法。对于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意思。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4.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揭示事件的意义,或借人物、事件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認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也更有深度,更富于理趣;哲理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的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6.辨明因果关系法。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7.近远结合法。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8.显隐结合法。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柳庄拜谒左宗棠

蔡勋建

雪好像学会了“遁地法”,很快就潜入地下;春却像尚未完全孵化的小鸡,还在硬壳一般的田野与草丛里挣扎。那天,我们一路追着北去的湘江,行色匆匆来到柳庄。

柳庄,湘江附近的仿古院落,左宗棠早年耕读之地。远处山野披褐、草木凋零,眼前池塘水瘦、庭院深深。院墙门楣大书“柳庄”二字,是左公手迹。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垂墙面,镂空红窗,古意浸染。岁月倏忽,左公逝去132年矣。

为什么叫柳庄?我有两种解读:柳庄所在的樟树镇巡山村,过去叫柳家冲,柳家冲里建柳庄,合情合理。再是,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柳庄是他出仕前的旧居,既为农夫,半耕半读,住柳庄也符合身份。然而我想说的是,左宗棠似乎很早就对“柳”情有独钟,在他“湘上农人”正房有一副槛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阴”,颇值得研究。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我仿佛感到左宗棠没走多远,我依稀看到一个年轻而如柳般柔韧的身影仍在这山前屋后躬耕陇亩,种稻植茶。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但读书并不走运。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高中第二名,道光十二年参加湖南乡试是第十八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名落孙山。三次不第,就等于当今学子没有高等学历文凭,可左宗棠与人不同,他博览群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涉猎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所谓“经世致用”的杂书,格物致知,这些成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的宝贵财富。

朴存阁是左宗棠的居室,上有一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左公23岁成婚时的新房自拟联。这是他的座右铭,是他的人格宣言。1857年,左宗棠蛰伏至45岁时迁居长沙。在他的人生行旅与政治生涯中,柳庄,就是他在湘江边的一个码头,是苦苦等待时的一艘船。

1849年,时年64岁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点名要见左宗棠。于诚惶诚恐中,左宗棠面晤老英雄,将平生所学、毕生赍志尽付一夜长谈。林则徐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悉数赠之。临别,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座右铭书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翌年,林则徐回福建后身染重病,临终前竟命次子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极力举荐左宗棠人才难得。由此,湘江边上留下了一段“左林会晤”的人间佳话。巧合的是,后来,1876年,左宗棠刚好是在他64岁那年征战新疆。他身虽老迈,但终不负林公所托,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率领数万湖湘子弟金戈铁马,浴血奋战,将碧眼儿阿古柏们赶回老家。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左宗棠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睡狮的惊天怒吼。

柳庄不是左宗棠的出生地,而是他梦想高飞之地。左公的书房,极简陋极寻常:破旧的木柜蜷缩墙角;可能还是柳木制作的桌椅板凳,土得掉渣;桌上的马灯、墨砚,都有厚厚黑黑的包浆。但这的确是左公用过的原物。踱步陋室,我想到两个问题:其一,封疆大吏陶澍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陶澍不但与左宗棠成为忘年之交,还结下儿女亲家,年龄悬殊不说,门第也相差甚远。其二,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何也那么赏识他,甚至“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我知道布衣左宗棠曾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我也知道左宗棠出佐过湘幕,且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还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惊天评语。可这都是林公逝世经年后才有的事……我看到了左公不多的几幅书法作品,无论是集句抑或原创,仿佛雪藏有一种博大、深邃的宗教情怀。曾看过一联,字也俊秀,语也蕴藉:“能当大事时同仰,自极清修古与齐。”诗言志,歌咏言,谁能说士子出身的左宗棠不是胸有丘壑、志存高远呢?我看到了左宗棠的自信。

我的同行者正忙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考察,而我则在孤独地寻找,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一个中国符号的行藏,梦想找到某些破译的“密码”。

离开柳庄,望着院内两株新植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左公柳”,我再度想起了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边浩浩荡荡进军,一边沿途植柳。我仿佛看到西域新疆杨柳成行,绿阴满地,凡原湘军所到之处所植之道柳,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它还让我想到而今长沙县的左宗棠墓地两侧华表之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终于没能见到左宗棠,先生毕竟作古百余年矣。柳庄里,“左公柳”依旧寂然鹤立,仿若一袭青衫的左宗棠,气象蔼然,笑容可掬……

(有删改)

考点题

1.根据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四个分句,每句话的含意都要注意。前两句通过对比衬托出“我”在孤独地寻找左宗棠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我”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第三句话中要特别注意左宗棠身上的“中国符号”的解读;第四句话体现出作者的希望。

【答案】①把左宗棠称之为“中国符号”,是说他身上有经世致用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君子人格,这些都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②作者希望在左公故居通过左宗棠的事迹探究他伟大精神的形成原因,找到他成为中国人的代表的“密码”。③作者把自己称为理想主义者,来此地追寻左宗棠的精神,充分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仰之情。

2.作者在文中说:“柳树在他心目中不仅是一种意象,更是一种精神标志,一种心灵寄托。”作者借柳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篇文章是借柳树来抒发情感的,先要知道柳树的特征,然后再到左宗棠身上找相同的性格特征,这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另外要特别注意结合全文来分析,分析要全面。

【答案】 ①柳树在困苦的环境中仍能顽强生长;左宗棠屡试不第,仍刻苦读书,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作者借柳树表达对左宗棠坚韧自强的赞美之情。

②均泽被后人。柳树成阴,带给后人美景;左宗棠勇于担当,收复边疆,为人们带来幸福生活。作者借柳树表达对左宗棠泽被后人的赞美之情。

其他题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宗棠故居之所以得名“柳庄”,是因为此地属于“柳家冲”,也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和推崇柳树,柳树乃是一种精神标志。

B.会试屡屡不第的左宗棠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经世致用”的杂书,这为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在左宗棠的为政道路上,林则徐和陶澍堪称伯乐;尤其是林则徐的力荐,使左宗棠得以掛帅带兵进入新疆,收复广袤土地。

D.作者认为,左宗棠能凭布衣之身而获得两位封疆大吏的赏识,缘于他胸有丘壑而志存高远,也缘于他才能卓异、充满自信。

[解析]

C项中林则徐的临终推荐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原文也说是“巧合”,所以错误。

【答案】C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将“春”喻为“小鸡”,把“田野与草丛”喻为“硬壳”,交代了拜谒柳庄的时节,生动地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的气候特点。

B.第二段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了典型意象,表现了左宗棠故居的古朴简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敬仰之情。

C.本文多处语言有诗文色彩,如“池塘水瘦、庭院深深”“躬耕陇亩,种稻植茶”,还多处引用对联和诗句,风格雅致且富有文采。

D.文章以柳庄起笔,详细叙述左宗棠的三次落第,介绍他博览群书、与林则徐会晤、收复新疆等事迹,突出了其民族英雄的形象。

[解析]

D项错在“详细”。文章写左宗棠的三次落第只是提及,并不详细;“博览群书”不能突出民族英雄形象。

【答案】D

练熟能生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张氏月洲村

南 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臼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鬓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2.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

3.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张氏月洲村”,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张元幹,作者要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左宗棠散文
散文五章
壹读(2022年12期)2022-03-24 06:45: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暮年左宗棠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4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作品(2019年3期)2019-09-10 07:22:44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
军事历史(1983年4期)1983-12-06 06: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