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大国竞争与科技自立自强

2023-10-13 01:50铭睿
领导文萃 2023年19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铭睿

当前,科技产业发展在塑造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国际竞争格局也会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国别发展状况、全球产业链的布局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景引起广泛的期待与关注。虽然目前的技术与产业变革在广度与深度上还未引发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但由于任何技术变革都是产业优势和经济收益的再分配过程,其必然会对大国科技产业竞争产生推动作用。也正因如此,随着中国科技产业实力的不断上升,围绕前沿产业的大国科技产业博弈,或者说美国的科技霸凌与中国的反科技霸凌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议程。为增进广大读者对技术创新与大国竞争,以及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未来发展影响的了解,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聚焦于科技与国际关系议题研究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孙海泳研究员。

《领导文萃》:近年来,关于第五代网络通信(5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可再生能源等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报道往往引人瞩目。这体现了人们对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国际竞争中作用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科技因素在历史演进,特别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孙海泳:科技创新其实是包含两个概念,即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影响有限。这主要由于技术创新受到彼时的生产方式,以及产权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传统的以农立国的君主制政权往往缺乏大规模鼓励研发、应用先进技术的经济需求与政治动机,并希望藉此维持统治的稳定性,从而压制了民间的技术创新与先进技术传播的动能。特别是传统的大一统帝国,其统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攫取民间财富的剩余,所以其并不存在鼓励技术创新以增加财富总量的强大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帝国的统治者还会担心技术创新导致民间自主空间的上升以及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所以对经济层面的技术革新并不热衷。

源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技术进步与现代企业的逐利需求、国家间军事竞争的需要相互促进,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周期性爆发。不容忽视的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发现的作用并不显著。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因素主要是工匠或技师们对于技术诀窍的发明与应用。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才日益紧密。19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列强将东亚纳入其主导的全球体系。此后,现代技术创新成为全球经济与军事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也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重要来源。

《领导文萃》:国际科技竞争确实对国际关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毕竟技术进步涉及各国国力的消长,乃至于国家间竞争的进程与结果。您如何看待新兴技术与产业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孙海泳:技术进步与国际关系其实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进程,能够改变国家间实力对比与竞争态势。一国可以通过利用技术创新在新兴技术尚未在国际上扩散的时间窗口,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从国外汲取收益,而这种能力对于维持与提升国内公共支出、就业与福利状况至关重要。例如,德国在以内燃机、电力和化学工业等产业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其综合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而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新兴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进程对一国的国防能力与国家安全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一次全球性“冷战”。战争不仅催生了诸多新兴技术并使之向民用产业扩散,而且这些技术成果也对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卫星侦查等信息与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战场透明度显著增强,也使得拥有技术支持的国家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传统的大规模迂回突袭与埋伏等战术往往对其难以奏效。

第二,新兴技术的发展对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支持或削弱效应。例如,社交媒体技术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的发展,对于国家的舆论导向乃至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影响。近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软件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但已有众多的用户发现,这一软件对于许多问题的判断显示了浓厚的西方价值观色彩。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应用有助于增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国际舆论、思潮的渗透力。

第三,技术进步也显著地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外交方式的演进。电报、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与网络社交媒体等通信与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外交方式出现变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信息革命强化了国家、公司、非政府行为体和国际机构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使得国际行为体的范围明显扩大。日益便捷的远程交通工具使得政界人士短时间内密集出访的跨国“穿梭外交”成为可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政治活动成为可能。甚至政界人物跨越国界的观点表达与交流方式也受到影响。

《领导文萃》:技术创新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确实是广泛的,您提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也就是国际关系也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深远影响。这也应该比较好理解,毕竟一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显然将影响他国的经济以及技术创新进程。具体而言,国际关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海泳:国际关系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就是一國对外经济政策会影响到国际科技与产业合作的范围与深度,这在当下体现得极为明显。例如,自2018年以来,美国为遏制中国的自主创新进程,不断加大对中国的科技遏制,主要体现在针对中资企业强化技术出口管制,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并购美国企业,并对部分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市场封堵,严控美国与中国机构间的科技合作以及前沿科技专业领域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赴美留学、访学等。在此过程中,美国还动员、协调其盟国配合其上述举措。因此,自201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创新的经济、政治环境已完全改变。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民族主义或科技霸凌主义政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美两国通过科技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发展空间,也对全球产业链与贸易格局产生严重的负面冲击。

其次,国际关系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冲突领域,主要表现为国际冲突或战争会塑造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军事技术向民用部门的外溢对更大范围的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产生影响。例如,早在二战时期,美英两国破译敌国密码的需要,催生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且出于对敌方首先拥有“超级炸弹”的恐惧以及快速终结战争的需要,又催生了原子弹这一新型武器。这些最初源于军事部门的技术向民用产业扩散后,为后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核电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追求威望的需要也会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试图通过在“太空竞赛”中获得优势而彰显本国体制的优势,以增强盟国间的凝聚力以及提升对更多国家的吸引力。此间,双方在航天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对后来的新型材料、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技术与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航天这样的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占用大量的经济与人力资源,在国家总体研发支出存在限制的背景下,对航天事业的投资必然会挤占其他技术部门的资源。这也对一国乃至国际科技创新的方向、格局与节奏产生重要影响。

新一轮科技革命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但不容忽视的是,所谓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产业层面尚未引发革命性的变革。目前的科技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延续。自2005年左右以来,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一直低迷。

《领导文萃》:近年來,全球各主要国家或经济体纷纷制定前沿科技发展规划与竞争战略。例如,中国、美国、欧盟乃至日本等经济体均针对半导体,以及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制造业制定产业规划或激励政策,由此使得前沿科技创新日益与大国竞争态势深度融合。在此形势下,应如何看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

孙海泳:新一轮科技革命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但不容忽视的是,所谓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产业层面尚未引发革命性的变革。目前的科技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延续。自2005年以来,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一直低迷。虽然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工具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其在促进繁荣和刺激经济全面增长方面的记录令人沮丧。尽管少数投资者和企业家变得非常富有,但大多数人并没有从中受益。有些人甚至被自动化取代了工作。

也正是因为技术进步未达到预期目标,并未出现可以创造巨量财富增量的新产业,使得全球经济缺乏足够的发展动能。这也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重要原因。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国家间的“内卷”加剧。也正因目前的技术革新更多地应用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并将对传统技术与产业强国的既有利益产生冲击,所以当前国际技术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信息通信、半导体,以及太阳能光伏设备、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进程实施遏制,意在维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领导文萃》:鉴于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作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也与大国博弈相互融合。近年来美国对华科技战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对华科技战主要聚焦于网络通信产业以及作为其硬件支撑的半导体产业。美方这一政策倾向显然是为了维持其在该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您如何看待这一态势?

孙海泳:美国在网络通信产业以及作为其硬件基础的半导体产业强化对华科技遏制存在着经济、安全以及政治等多重原因。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网络通信与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美国通过掌控这一产业的底层技术和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可以获得高额乃至垄断利润,这些利润中的相当部分可通过国内员工薪资与消费、税收等方式流向国内的其他产业及其从业人员,并对美国的财政形成支撑,当然也对维持美国的整体生活与福利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最终也有助于美国保持与延续其经济霸权。随着中国企业在该产业中的崛起,为维护美国所主导的国际分工秩序以及美国资本在这一格局中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对中国相关企业进行制裁成为习惯于对外实施强权政治的美国政府的优先政策选择。

虽然美国在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制造企业,但其在部分核心组件以及技术专利方面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特别是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美国掌控着高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半导体的主要产业链环节包括工业软件、制造设备、先进材料、芯片设计、代工生产,以及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目前,美国工业软件、制造设备以及芯片设计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在代工生产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的台湾地区的台积电的芯片制造企业虽然并非美国企业,但美资在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中也占优势地位。其他一些非美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也往往由美资主导或采用了美国技术。这一格局,不仅使得美国企业通过控制高端半导体的上游生产环节而获得超额利润,也使得美国政府可以利用海外企业对美国技术的依赖,通过“长臂管辖”迫使这些企业配合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使得美国保持对高端半导体产业链的控制力,进而使其可持续分食该产业的主要收益。

《领导文萃》:您谈到美国在网络通信技术产业以及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对华打压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那如何看待美国基于安全与政治方面的因素对中国企业的打压?

孙海泳:从安全层面来看,网络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战场态势感知与数据传输、处理能力,因而对提升一国的军事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自冷战末期以来,在军事信息化水平方面曾经的绝对优势是美国军事实力的象征。与此同时,信息通信产业涉及巨量的数据处理,关系一国的信息安全。因此,美国政府将中国在网络通信产业的技术进步视为其国家安全遭遇的新挑战。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领域,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与军方可利用在美国企业生产的网络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与软件中插入的“后门”,对使用此类设备的国家或机构实施监听。自2013年以来,随着“斯诺登事件”的发生及其所曝光的美国全球监听的内幕,关于美国监听他国,甚至盟国领导人的新闻已屡见不鲜,而美光等美国的芯片企业所设计的芯片中存在的预留信息“后门”等安全隐患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由于中国网络通信设备商的崛起及其所制造的设备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使得美国的监听渠道受阻。这也成为美国制裁华为等中国企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政治层面来看,近十余年以来,华为与中兴通讯等中国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其不仅对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也在全球网络通信设备市场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电商平台、应用程序的发展,使得数据成为促进技术迭代与拓展商机的基础性资源。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时代的数据的重要性类比为传统工业时代的石油所处地位的观点凸显了数字安全与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对于上述新事态,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关于网络信息与跨境数据流动的管制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口中国生产的网络通信设备,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网络管理制度甚至价值观也会由此输出到设备进口国,从而削弱美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成为美国政府在网络通信产业领域不断强化对华打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领导文萃》:当前,各主要经济体也正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与深度应用,以产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来拓展新的财富与就业增长空间。2022年11月,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生成式聊天机器人ChatGPT,其能对自然语言查询做出语法正确的回答,从而引起广泛热议。这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使得美国企业在此领域获得了阶段性优势。在国际前沿技术竞争加剧的态势下,ChatGPT的发展蕴含着哪些风险与影响?

孙海泳:OpenAI人工智能公司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創立,最初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但后来成了一个有上限的营利组织。OpenAI吸引了微软等重要投资者。许多其他科技公司也在开发类似的程序,包括谷歌和Meta。ChatGPT问世后随即引起了大众媒体的热议。因为ChatGPT不仅可以“写”出令人信服的流畅散文和诗歌,而且还可以“创造”科学文章和计算机代码,同时它还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性考试。企业可以使用它来快速有效地提供客户服务。尽管如此,但是如果使用不当,ChatGPT也会带来以下安全风险:第一,鉴于ChatGPT这样的大多数的大型语言模型都是由西方科技公司开发,因此存在一种风险,即用于训练这些工具的数据库会嵌入西方价值观。尽管OpenAI宣称努力减少ChatGPT中的偏见和歧视,但完全消除偏见是不可能的。类似的模型甚至可能会故意嵌入西方的价值观,以期对他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ChatGPT可能被用来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鉴于核实信息来源真实性的过程将极为繁杂,在未对训练模型的数据来源进行合理改进的前提下,将难以防范此类语言模型传播虚假信息。第三,ChatGPT为黑客破坏高级网络安全软件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ChatGPT是一个开源聊天机器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访问和修改其代码,并由此滋生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是在美国政府的人工智能战略引导以及金融资本的支持下产生。从近期来看,个别企业或国家使用类似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会提升其竞争力与影响力,但不太可能对全球地缘政治动态产生重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引起跨国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国家间数字技术竞争与数字扩张的无序性,以及可能会扩大国际的数字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是在美国政府的人工智能战略引导以及金融资本的支持下产生的。从近期来看,个别企业或国家使用类似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会提升其竞争力与影响力,但不太可能对全球地缘政治动态产生重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类似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引起跨国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国家间数字技术竞争与数字扩张的无序性,以及可能会扩大国际的数字鸿沟。这些远期挑战也对各国参与和推动全球数字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领导文萃》:网络通信产业的技术革新正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全球碳中和与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认为:目前正处于新工业时代——清洁能源技术制造时代——的黎明,这一时代正在创造重要的新市场和数百万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新风险,促使全球各国制定与更新清洁能源发展战略,以确保本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地位。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孙海泳: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使投资、创新和新兴产业成为可能,而这些产业是就业、包容性增长和共同繁荣的引擎。随着各国政府投资清洁能源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全球能源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如果世界各国全面履行其宣布的碳减排承诺,到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产业的市场价值将达到每年约6500亿美元,是目前水平的三倍以上。到2030年,与清洁能源制造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将从目前的600万增加到近1400万,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转型的进展,产业发展和就业将进一步快速增长。

实际上,欧美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倡议,并提出全球碳排放权的分配方案,其最初目的之一是限制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赶超进程,固化西方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优势与既得利益。正是因为其动机不纯,所以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之后面临能源危机之际,推迟部分火力发电厂的关闭期限,甚至重启了一些已关闭的火电厂并大量进口煤炭。其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裁决国家环保局无权限制各州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得要求电厂弃用化石燃料。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全球低碳转型领域秉持虚伪的实用主义立场,这也导致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其对外实施打压政策的重点领域。

当然,考虑到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资源瓶颈,以及实现产业升级与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促进绿色增长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初将清洁能源技术作为一种出口手段,但在2010年前后当对外投资和贸易条件恶化时,中国通过培育国内清洁能源市场,并助力企业逐渐实现产品迭代并确立技术与产业优势。当前,中国的清洁能源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与风力发电生产国,也是清洁能源产业最大的投资者。中国已宣布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传统产业正在加快实施技术升级,以保障产业竞争力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领导文萃》:随着中国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美国在该产业针对中国的所谓“竞争”,正对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孙海泳:正是由于美国及其主要盟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包含复杂的政治目的,使其在中国清洁能源装備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不断采取产业政策、贸易壁垒、投资限制甚至意识形态污蔑等措施,企图打压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以及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这在近期美国国会、政府通过的法案与实施的相关政策中均有充分体现。

在产业政策领域,拜登总统于2022年8月签署的《削减通胀法案》以及其他相关法案与政策中,对本国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实施税收优惠与补贴的条款是其重要内容。在贸易领域,拜登政府延续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关税壁垒。虽然其试图对东南亚生产的包含中国组件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施加惩罚性关税,但因美国国内光伏产业的孱弱,在组装商、经销商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只能暂时作罢。在外国投资审核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和许多州政府对中国风电建设与运营企业投资美国市场设置重重障碍。

《领导文萃》: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环境,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鉴于前述中国数字科技与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中国维护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导向的内涵?

孙海泳: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并非试图限制对外经济与科技合作,也非试图显著削弱或替代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更非试图构建封闭性、对抗性的技术与产业体系。相反,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为了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与科技产业的发展韧性,推动国内企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从而让更多的国家从中国的科技创新中获益。在此基础上,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将推动构建更为公平、普惠的科技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形成全球科技产业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可通过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创造新的发展动能,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自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可以看到,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模式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已显著降低。在此形势下,通过坚持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开放合作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以此突破产业升级瓶颈与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并实现碳达峰等发展目标。由此,中国需要增加对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与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传统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为了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与科技产业的发展韧性,推动国内企业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从而让更多的国家从中国的科技创新中获益。在此基础上,中国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将推动构建更为公平、普惠的科技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形成全球科技产业与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其次,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科技霸凌的必然选择。为降低部分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的负面影响,中国集中力量实施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瓶颈,有利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与民生福祉。与此同时,通过推进自主创新,有助于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构建更为公平、普惠的科技产品价格体系,抑制具有西方资本背景的跨国科技巨头的垄断定价行径。例如,在中国无法大规模量产存储芯片之前,国际存储芯片巨头——三星、海力士等外企动辄以厂房发生“火灾”为由,制造供给紧张,为其肆意涨价提供借口。但在国产存储芯片制造商——合肥长鑫、长江存储等崛起之后,不仅存储芯片价格显著降低,外资厂商的消防管理似乎也得到改善,不再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基于自主创新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对全球消费者,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再次,中国希望通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贡献。中国巨大的工业化人口规模与市场空间以及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已使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之一。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节点中的韧性,有助于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并由此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双循环”发展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中国致力于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理念。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与融入国际合作网络的过程中,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与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特别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供应链协作等领域的合作,将使各国共享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所产生的发展红利。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笔中“黑科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