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琴,韩 璐,樊艳茹,孙 涛,张 霞,陈国宁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银川 750004
“中药分析学”课程是中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在《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被明确列为本科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中药分析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药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2]。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和标准体系,在中医药整体观指导下的中药鉴别、检查、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含量测定,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和各类剂型的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设计与制定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分析方法选择与评价等[3-5]。
在“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6-8]。笔者从讲解该课程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出发,以“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第一要素,即以成果产出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9],反向设计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必要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等11个环节[7, 10-11],以期为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其授课对象,如专业层次、年级班级;其次是授课的方式是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是理论还是实践;再次授课是小班还是大班,两者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差别,故需要提前了解。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代表了学习的方向,只有方向对了,才能“正中靶心”,取得设定的学习成果。“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需以《标准》为蓝本,在满足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中药分析学”课程每一章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不同的是,章节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观测到学生是否在执行任务及执行情况,即章节教学目标要具备精准度和可观测的要求。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知识目标,按照“辛普森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制定技能目标,以中药学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素质目标。
教材的选择要聚焦在教学目标上,避免用教材驱动教学。一般来讲,仅采用一本教材会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整合各类教材并重组教学内容。针对基础知识,要熟悉前导课程(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的内容,将每一章节内容与上述前导课程内容相关联,授课内容编排有的放矢,从而使“中药分析学”教材内容从感观上的“碎片化”转变成为讲解上的“系统化”[12]。针对教材,要明确所选用的教材是否准确、时新,教材是否能支持教学目标、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的不足、错误和补充等。每本教材都有其特点,选择两家以上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对比中药分析重难点内容的编排和阐述,如特征图谱和指纹图谱内涵的区别。教师在对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将教材内容的“不同”交给学生来评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中药分析学”课程的内容与《中国药典》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工具书的药典等国家药品标准,也是中药分析授课教师和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
学情分析,简言之,就是要了解学生是谁?学生知道什么?学生会做什么?具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学习的风格、前导课程/知识、后续课程/知识等。教师可调阅教学任务、中药学培养方案等了解基本的学情数据。二是高阶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前导课程的学习情况、成绩分析、学习该课程的优势和劣势等。高阶学情分析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得到基本数据,通过数据“说话”。结合基本和高阶的学情分析,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为“中药分析学”授课内容和方式的编排提供数据。
“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是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的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前导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能够通过中药学所学知识理解中药质量控制的内涵。例如:从中药鉴定学所学知识理解中药的真伪鉴别和不同科属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组成;从中药化学所学知识理解各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从中药药剂学所学知识中理解各类中药剂型的质量分析要点。因此,在开展中药分析各章节内容讲解时,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有的放矢,基础的知识不再作为重点,中药质量分析方法设计的理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及操作将成为本课程的主要和重点内容加以阐述。另外,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后的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更愿意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因此,合理应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和各学校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以上学情分析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的所必要的环节。
教学的重点指此次授课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困难或障碍的知识或能力内容,也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讲清楚的知识内容。无论是教学的重点还是难点,都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例如,重点内容中药分析学的定义和任务,可运用关键词记忆法,引导学生根据前导课程中药学、中药化学和中药鉴定学所学中药学特点,主动思考,总结归纳,加深理解。同时,利用《中国药典》正文中各中药质量标准以及中药非法添加等案例,让学生结合质量标准和案例进行定义和任务的关联性分析,从而理解并掌握中药分析学的内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要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药分析学”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中药分析学”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中药分析学”课程基本的教学手段是讲授,通过PPT列举重要知识,展示中药的图片、化学成分的结构、分析方法及结果、动画视频等,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例如,利用学校自建的学习平台或采用超星学习通及雨课堂等手段,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充分融合;第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测试,启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第四是实践操作,基于中药分析应用性学科的定位和质量分析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要求,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和纠正并示范正确的操作,以保证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13]。
以OBE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包括教学主线的设计,知识点及主要内容的安排,能力的培养和相应的教学设计。下面以“中药分析学”的“中药鉴别分析”章节内容为例,其教学设计如表3所示。教学时间的分布主要依据知识点及主要内容,按照知识目标和重点内容进行时间的分配。
表3 以OBE为导向的中药鉴定分析章节授课的教学设计
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式是中药分析授课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的导言、学习目标的设置、前测、学生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导言(Bridge-in,B),其作用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专注于即将学习的内容。采用的策略包括提出挑战性问题,令人惊奇的叙述,强烈的对比,最近新事时事,不寻常的比喻,有力的引言,个人事件故事,鲜明的实例,示范展示及有趣的活动等。
目标(Objective,O),即“成果,要求具体明确,且可观察和可衡量,撰写目标包括四要素,谁,将学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学到什么程度”。
前测(Pre-assessment,P),前测可了解学生兴趣与能力,进而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进度,使学生聚焦特定的目标,从而间接获悉是否需要复习基础知识。采用的策略包括提问,小测验,集体讨论,头脑风暴,个人或团体活动。
课中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P),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生生讨论,开展团体活动,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方法有学生反思、个人报告、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实际操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开展辩论等。
后测(Post-assessment,P),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成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理解型教学目标,以选择题、简答题为主;针对应用分析型目标,如中药杂质限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计算,需要练习解决问题;针对技能传授型目标,主要通过技能测试和学生展示方式实现;针对态度价值型目标,可通过态度量表、心得体会、短文、日志和札记等体现。后测需与平时成绩挂钩,要明确时间、形式、作业交到哪里。建议布置作业前教师先自测一下,以估计工作量和难度。
总结(Summary,S),是针对课堂内容的小结,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内容,预告下次课程内容。采用的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回顾学习目标/课程要求,布置课后作业或课外阅读以延伸学习,学生自我总结学习的收获,分享学习心得,师生讨论。总结学习内容时,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学习效果时,要注意表扬和鼓励学生。
以上基于BOPPPS的教学环节设计,总结“中药分析学”课程有效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如表4所示。
表4 “中药分析学”课程有效的教学结构
课后思考题/作业或预习作业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课后作业一定要批改,建议不要布置在教材中可直接找到答案的作业。学习资源往往为延伸学习,可以为自建的MOOC视频、网络视频(规范性、科学性)、中国和外国药典等药品标准、文献、教材(标明页码)等。同时,要考虑学生实际,不要负担过重。
教学评价通常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无法将其结果应用于此次的教学改进中[14]。因此,教学评价应至少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15]。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改进教学,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课前,需要了解学生预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确定教学的起点;课中,需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课后,需要确定学生的评分等级并用于后续教学设计的修订。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全部结束后,通过期末考试等考核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达到了“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可用于下次教学决策的制定。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要主动、持续和周密地进行教学反思,经验加反思才能等于成长。
通过课前预设教学精彩,课中追求教学活动,课后提升学业水平,达到教师自己的教与学。教学反思首先要写成功之处,如课堂中引起师生教学共振的做法、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第二,要写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安排太多或太少,教师单声道,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某些教学环节处理不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不恰当等;第三,要写教学机智,类似因偶发事件产生的瞬间灵感;第四,要写学生创新,即学生在课堂上独特的见解,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第五,要写“再教”设计,反思后的调整,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第六,要写协作反思总结,在集体教研活动中勇于展示自己的不足,大家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中药分析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中药分析学”作为本科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中药学专门人才的任务[16]。学生的最终发展成效是要具备中药分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中医药整体质量观的思维,掌握相应的分析科学方法。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分析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成后,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6]。以中药学专业学生发展成效为导向,从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出发,反向进行“中药分析学”课程教学的设计,把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细节做到极致,最终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