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妮
(陕西省岐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陕西 岐山 722400)
“太白山上无闲草,天然药谷都是宝”。 宝鸡市三面环山,南、北、西被秦岭和千山环抱,地形山、川、塬具备,山地资源极为丰富,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宝鸡历来就是药材商家“淘宝”之地,太白山更是拥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全市有中药材1 992 种,其中动物药415 种、植物药1 478 种、真菌药35 种、矿物药12 种,收入药典的有159 种。 近年来,宝鸡市中药材种植热度持续上升,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但新的发展环境下中药材生产又面临诸多新问题, 如何让这一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当前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建议。
由表1 可知,2013-2021 年,宝鸡市中药材播种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2013 年播种面积仅为99 777 亩,2021 年播种面积达到了227 959 亩, 增加了128%,全市种植面积10 000 亩以上的5 个县区分别为陈仓区、凤县、太白县、凤翔区和麟游县。 中药材产量也由2013 年的33 804 t 增加到2021 年的54 192 t, 增产60.3%,全市年产量上万吨的县有凤县和太白县,年产量上千吨的县区有凤翔区、千阳县、麟游县和陈仓区。截止目前,宝鸡市已建成种植面积10 000 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基地4 个、1 000 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基地18 个。
宝鸡市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不同地域的中药材品种,西部山区主要种植柴胡、苍术、猪苓等,北部乔山地区主要种植连翘、秦艽、苍术、丹参、黄芪等,南部秦岭山区主要种植党参、贝母、重楼、五味子、山茱萸、林麝等,种植面积较大的有柴胡、山茱萸、苍术、秦艽、太白贝母、党参、林麝、猪苓和五味子等道地珍稀中药材品种。 截止目前,共申报获批中药材省级“定制药园”种植基地项目3 个,2021 年陕西省第一批道地药材示范基地1 个、 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1 个,2022 年申报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2 个。
宝鸡市把中药材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抓紧抓实,先后制定了《宝鸡市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宝鸡市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宝鸡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6-2025 年)》《宝鸡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 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指导扶持各县区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 麟游县也修订完善了《麟游县巩固提升产业就业扶贫成效稳定农民增收扶持资金使用暂行办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宝鸡市围绕重点单品成功打造出了“宝鸡柴胡”“太白川贝”“凤县林麝”“凤县凤党” 等一批宝鸡道地中药材品牌, 深受全国各大药材批发商和药企青睐。 “宝鸡柴胡”已位列“陕西十大秦药”第二,陈仓区的 “西山柴胡” 获得国家 “地理标志认证商标”,陈仓区博仁合作社生产的“高鑫牌柴胡”被命名为生态绿色中药材品牌, 其柴胡中药用成分柴胡皂苷a、d 含量是国家药典规定的3 倍多。 凤县林麝养殖存栏2.03 万头,占全国存栏总量的60%以上,凤县获得全国“林麝之乡”称号(表2)。
表2 宝鸡市著名道地药材及种植区域
宝鸡市中药材种业发展较晚,种子、种苗大多从甘肃、陕西杨凌等地购买,部分靠自繁自用,本地育苗基地少。 一些农民在高利益的诱惑下盲目选种,购买的种子、种苗包装简单粗糙,品种鱼龙混杂,且生产成本增加,使中药材生产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自繁自用的种子种苗提纯复壮不足, 品种退化, 中药材特征特性、 产量、 抗病性表现差异大, 品质得不到保障。
中药材在宝鸡栽培历史悠久, 但过去都是依赖于野生资源, 近年来才开始人工引进培育和规模化种植,专业人员力量薄弱,直接成了影响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导致中药材生产缺标准、种植缺技术,生产技术不规范,重茬栽培、大水大肥、盲目施用农药、抢青采收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宝鸡中药材的质量。
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柴胡、 猪苓、 山茱萸、黄芪等,其他品种种植较零散、规模较小,不易产生品牌效应。 缺乏有效透明的信息指导,农民的小生产和全国的大市场之间信息脱节, 农民不能准确的了解市场按需生产,价格上涨就扩大种植面积,产量增加、供大于求又导致价格下跌,中药材市场“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普遍发生。
宝鸡市中药材加工业相对落后, 大部分以销售鲜货为主,储存时间短,标识不详,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易受市场行情波动。 一些企业虽然可以初加工,但贮藏、保鲜、烘干等设施简陋,初加工技艺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衍生的产品种类少,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转化率、附加值低,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组建中药材发展办公室,规划指导中药材发展,改变农业、 卫生分开管理造成的职责重复、 职责空缺、管理混乱的局面,形成一盘棋的思想,减少资源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在对全市中药材生产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中药材发展趋势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耕地资源,改造中低产田,挖掘荒草林地,推广山地种药、林下套种、果药间作、粮药间作等复合高效种植模式,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构建规模特色产业,实现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加强对中药材合作组织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打造一批品种特色鲜明、示范引导力强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建立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探索建设中药材示范村、 中药材示范镇、中药材示范县,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奖扶力度,扶小育新,培优扶强,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中药材品种范围, 增强中药材产业抵御风险能力。
3.2.1 推进科技研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①统筹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推广单位、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中药材专业人才,建立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 ②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 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转化和推广。 ③强化本地人才培养,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莅临讲座,选派本地技术骨干外出培训、参观学习等,加强技术人员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本地农技人员活力,发挥“土专家”的作用。
3.2.2 加强良种繁育和种苗基地建设 加快中药材新品种选育步伐,大力支持品种提纯复壮,通过试验示范、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精心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型“秦药”品种。 建立现代化良种繁育基地,扩大优良品种繁育展示,重点选育柴胡、山茱萸、苍术、秦艽、太白贝母、党参、林麝、猪苓、芍药、 五味子等10 个道地大宗品种, 助推中药材规模化发展。 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严禁滥采乱挖野生中药材,通过林下半野生抚育模式,有效改变中药材资源面临濒危和枯竭的现状, 确保中药材资源持续、有效开发利用。
3.2.3 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 组织全市高、 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围绕不同中药材品种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规程,科学指导中药材生产。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和种肥为辅的原则,依据中药材的品种特性施肥。 推广病虫害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倒茬、 改善栽培条件等预防病虫害发生,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中药材生产安全技术档案。 严把采收时间,应综合考虑中药材的商品形状和有效成分的累计及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严防抢青采收。 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逐步实现中药材种植由经验式栽培向基于品种特性的标准化栽培转变,品种推广由盲目推广向专用型推广转变,种植方式由分散人工栽培向机械化、基地化转变。
3.3.1 丰富生产经营模式 将中药材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 以道地品种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完善农户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公司+基地+农户”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化为“电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技术人员+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政府+科研团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规避种植风险,延长产业链条,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3.2 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 加速发展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加快补齐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初加工设施短板,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项目。 支持兴办中药提取企业,引进柴胡、猪苓、贯叶连翘等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现代生产技术,形成“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中药提取—生物制药”产业链条,通过中药材精深加工实现药材变药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3.3.3 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紫光辰济药业、陕西金方、华西制药、陕西恒诚等现有中药生产龙头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产扩能,提升规模,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依托企业平台延长增补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市场。
3.4.1 加强仓储物流和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功能涵盖中药材仓储、云数据控制、冷链储运的现代化的物流园, 加快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中药材收储制度,通过购买、存储、调价、销售等环节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增强宝鸡中药材在销售市场的话语权和市场议价能力。
3.4.2 探索“互联网+中药材”新途径 立足中药材全产业链,建立“平台+实体”全新销售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药企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新交易体系、仓储物流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及全产业链溯源体系, 从而推动传统中药材交易转型升级。
3.5.1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宝鸡药材知名度 围绕大宗道地中药材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进行品牌创建,申请地理标识认证和商标注册。 借鉴外地市经验, 政府申请注册中药材公共母品牌与中药材企业自主创建子品牌相结合, 扩大宝鸡中药材品牌知名度,在全国市场赢取更大的竞争力。
3.5.2 打造“中药+”融合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秦岭资源优势,结合秦岭药源基地建设和乡村振兴,在省道、国道沿线因地制宜发展牡丹、芍药、连翘、菊花观赏园和柴胡、苍术、秦艽种植示范园,以及花椒产业园、林麝养殖园、中医药养生园等中药材种植、养殖、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区,研究开发中药材健康药膳、中药饮片、中药保健茶、中药饮料、中药浴等旅游健康产品,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品牌, 推动产业多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