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恒 杜 平
在河北正定中学校园内,立有一通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由正定知府陈庆滋撰文的“移建正定府贡院碑记”(图1)(图2)。这通古碑缘何立于此处?正定府贡院的发展演变历程如何?笔者根据史志和现存碑文资料试对正定府贡院的历史及变迁予以关注。
图1 清光绪十六年“移建正定府贡院碑记”
图2 清光绪十六年“移建正定府贡院碑记”拓片局部院碑记”
提及贡院,尚需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说起。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除。
在科举制行用的一千三百多年间,鼎盛时期明清两朝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内容、组织形式来表达其制度内容。正式的科举考试程序大致可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为其中的第一级,属省一级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因考期定在每年八月,故又称“秋闱”。参加考试人员是通过州县童试的生员,考中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即每三年会集各省举人于京城礼部举行的全国性考试,因在二月举行,又称“春闱”,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是科考的最后一级,考中者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统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统称“赐同进士出身”。通过参加殿试中进士后,即被授予官职。
和现在的考试一般使用学校教室作为考场不同,古代设有科举考试的专用试场——贡院。贡院的设置,最早始于唐朝。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在礼部南院设贡院的举措不仅使考试正规化,更提高了科考的严密性和严肃性。为防止考生翻越,杜绝传递通信之弊,礼部周围插满了荆棘,故贡院又有“棘围”“棘院”之名。北宋初,礼部贡院经历了由寄寓尚书省、寺院到太学的变迁过程。北宋末期,朝廷下令州郡建立贡院,但因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因素,只有极少数的州郡贡院得以修建。南宋时期,随着政治逐渐稳定和科举制度的发展,贡院数量逐渐增加。历经元代的科举废立波折之后,明清两代科举更趋于正规,贡院设置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完善有序。各地严密的贡院系统成为明清科举制度兴盛的具体象征。
明代因全国贡院设置数量有限,所以只有乡试在省治的府城贡院进行,童试则在府、州、县设立的试院进行,此制清代基本沿袭明代。这在正定府贡院发展史上皆有印迹。虽然清光绪年间相关资料将之前志书、碑文中所记的“试院”统称为“贡院”,但本文在记述正定贡院发展变迁时依然采用光绪之前史料中“试院”之称谓。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正定府志》“崇正书院”条记:“崇正书院,在府城西北,旧系天王寺。明嘉靖初,知府王腾改建。三十年知府孙续改名恒阳书院,万历间为游击署,四十年复建号舍,赵南星为记。崇正十一年知府范志完改为六谕书院。十三年知府王追骏改为试院。国朝仍之。乾隆十七年移于城之东南隅。”而现存的乾隆十七年“□□考棚重修文武帝君祠石记”对正定府试院的变迁则记为:“吾郡为会城,而试院在郡署之南宫县……今试院移建郡城已近百载。”综合二者所记可知,明代真定府试院曾设在府辖的南宫县,明崇祯十三年(1640 年)从南宫移至真定城西北隅书院处,书院遂改为试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 年)移至城东南隅。
地处城西北的贡院为什么要移建呢?城西北贡院处为明嘉靖初由旧天王寺改建为书院,不仅面积狭隘,建筑陈陋,而且还因源自西北角楼处的泉水流经此处不时积水,环境较差。尤其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意外情况,更促使了正定贡院的易地重建。乾隆十六年春,督学张公来正定贡院考评士子,考评结束刚刚离开,所在建筑前楹忽然断折,令在场人员惊恐万状。知府富尼汉、县令高崶目睹堂宇坍塌之势和贡院周围荒芜的环境,遂决定易地重建。
那知府、县令要把贡院移建到哪里呢?这得从正定梁氏望族代表人物梁梦龙和正定的第一座文昌祠说起。早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年),精于堪舆的绵州人孙续出任正定知府,嘉靖三十年(1551 年)他周视正定城,见城内四隅荒芜湫凹,抚然太息,决定对四隅经营建设。东北隅建草场,以备军需;西北隅为书院,同年将原书院修葺并更名为恒阳书院;西南隅建长春巷,驱诸贱户往居之;东南隅建文昌神祠,以兴文运。东北、西北、西南隅三大工程均兴工告竣,唯东南隅文昌神祠因知府孙续与抚台艾希纯、按台项廷吉等人的迁代而搁置。知府孙续离开正定后,也曾有官员愿促成文昌祠修建之事,但因虏警重大,兵务频仍,未能如愿。
明万历十年(1582 年),战功卓著、曾受神宗十次敕赐褒奖、升任兵部尚书的梁梦龙随着首辅张居正的去世而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失势,被弹劾后遂归故里。居正定城中治家庙,修宗谱,读史著述,结社交友,不问政治,悠游于林泉间。期间曾于城内东南隅置地数十武(古人以六尺为步,三尺为武),欲插绿植花竹为子孙课读之所。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驻真定的保定巡抚李盛春欲修建文昌祠,梁梦龙遂效仿范仲淹舍宅建学义举,舍东南置地建文昌祠。万历二十五年夏,在李盛春的扶持和诸多官员鼎力资助下,修建文昌祠工始,二十六年春工竣,正定历史上第一座文昌祠落成。《梁氏族谱》对此有如下记载:“后学林居时,适少司马李公讳盛春来为巡抚,称莫逆,相与辟隙地建文昌祠,群郡邑生儒数十人居之。月有考,日有程,丰其廪给,郡邑文风由是渐盛。”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由梁梦龙撰文、许守谦篆额、贾名儒书丹、罗文瑞摹勒上石的《建文昌神祠记》碑刻立。
地处城东南隅的正定第一座文昌祠落成150 余年后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由于地处城西北的贡院周围环境较差和部分建筑失修倾圮,知府富尼汉、县令高崶几经相度,亲诣勘定,将正定贡院移建于地处正定城东南隅的文昌祠处。邀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甲武进士、曾任湖南永州镇总兵的崔起潜董其工,由雍正二年举人、原任乐昌县知县的王发枝和“以绍兴知府未赴,引疾归田” 的梁清标之孙梁彬辅佐之,并有多位官员、友人协助。工始于乾隆十六年十月一日,告成于乾隆十七年八月十五日。试院落成后,又建同时供文昌帝君与关圣帝君的文武帝君祠。乾隆十七年“□□考棚重修文武帝君祠石记”卧碑记录了正定府贡院自城西北移建于城东南的过程。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官至左都御史的吴省钦过正定,题《真定府试院后合祀关帝文昌楼联》曰:“文武一龛如在上,弟兄同节此登高”。于试院内建文武帝君祠,应是此时期科举文武科并行的形象体现。而此处矗立的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建文昌神祠记》碑则见证了正定城东南巽地由文昌祠到正定府贡院的演变。《建文昌神祠记》残碑2013 年出土于正定城东南福门里小区北侧(图3)。由此可确定明万历二十六年所建文昌祠和清乾隆十六年正定府试院迁建于东南巽地的大概位置。
正定府试院迁建城东南隅十年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正定府志》记:“试院,在城东南。府治西北,其旧址也。先是,为恒阳书院,后改。郡人每以其地卑隘,屡请于官易之,乾隆十七年知府富尼汉遂移今地。”府志此条可与乾隆十七年“□□考棚重修文武帝君祠石记”碑文所记相互印证。
然而,自光绪元年(1875 年)始,“正定府试院”之名则被“正定府贡院”所取代。光绪元年《正定县志》所附城图中东南隅一建筑即标注为“贡院”。光绪十六年(1890 年)七月二十九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捐资移建正定府贡院工竣事所呈奏章中和光绪十六年九月由正定知府陈庆滋撰文的“移建正定府貢院碑記”均将之前 “试院”称为“贡院”。
自乾隆十七年(1752 年)将正定府贡院建于东南巽地,历经137 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 年),其危险之状令人堪忧。又因该试院自乾隆十七年由城西北移至城东南后,并未出现文风兴盛、人才辈出的局面,反而文教人才发展之路并不顺遂,科第寥寥。面对此状,“形家每言风水不利”。于是正定诸多绅士吁请迁回城西北故址。禀经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捐资移建后,正定知府陈庆滋按所属州县分别劝捐。光绪十五年(1889 年)三月十二日兴工,至十一月初七工竣。现立于栾城县范台村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刊刻重立的《乡村捐谷序》碑就记有用积攒谷粮代全村各户上交修正定府贡院摊派的内容。
从光绪十六年的李鸿章奏章内容可见正定府贡院的变迁:“窃查正定府贡院原建于城内西北隅,嗣因地势卑隘,泉水为灾,乾隆年间移建于东南巽地,迄今百有余年。屋宇倾颓,墙垣欹侧,每逢考试,覆压堪虞。且自移建以来科第寥寥,形家每言风水不利。该处绅士米本奎等願请移还旧址……”贡院共修建瓦房二百十六间,平房十四间,魁星楼一座,辕门二座,石桥二座,照壁,围墙,并挑挖沟渠,置备号板桌,共用经费制钱二万九千七百八十一串。
正定府贡院移建落成后,光绪十六年九月由正定知府陈庆滋撰文、正定府儒学教授王维德书丹的“移建正定府貢院碑記”刻立。该碑对乾隆二十七年《正定府志》所记城东南的“试院”称作“贡院”,并对其残状描述为:“直省贡院以正定为劣。地基广袤仅二十亩,墙不及肩,屋皆蠹腐,桌凳皆土块架木板為之。”碑文还详细记录了移建后贡院建筑分布及占地情况,应是记录正定府贡院建筑布局的宝贵资料。但因石碑磨损甚重,相关内容只能断断续续录文如下:“旗杆吹鼓楼各二,两翼告示房各五楹。第一进,头门三间,左右各四间……前后抱厦卷棚共十五間,堂号桌凳二百座,東西号舍连檐八十间……五進,大楼上下各五间,上祀文昌关帝神像,下則主试者居之……东南,筑土為台,上建魁星楼。墙外官厅正房三间,八厢為文武巡捕房……围墙一百四十丈,院外周一河渠,左右建二石桥,水由東北涵洞出……今則得□□地三十七畝四分,苇地九亩一分六厘八毫,並崇因寺僧人捐地三亩一分五厘,添买地……”。碑文虽残缺不全,但从中亦可窥视光绪十五年移建至正定城西北故址的贡院建筑之一斑。
历经百余年风雨,贡院建筑已不见踪影,但“移建正定府貢院碑記”现仍立于正定中学。结合《正定府志》相关条目和现存乾隆十七年“□□考棚重修文武帝君祠石记”碑文所记可知,河北名校——正定中学曾为明清时期崇正书院、恒阳书院和正定府贡院故址。
正定府贡院自城东南移建于故址刚刚过去十六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九月二日,清政府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正定府贡院几经迁建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随着岁月的流逝,正定府贡院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作为正定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当被记录在历史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