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田湾体育场: 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

2023-10-13 01:49胡懿
红岩春秋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育场重庆市体育运动

胡懿

重庆市体育场,俗称大田湾体育场,1956年2月建成,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也是重庆体育梦想起飞的地方。这里举办过许多重要的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红墙之中,绿茵场上热烈喧嚣、光彩夺目,承载了重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深厚情感。

旧时修建工程几度停顿

重庆人的体育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西风东渐,体育作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因其强身强国的重大意义,已为有识之士所认识。新式学堂中,开设体育课、修建运动场已较为普遍,但民众体育运动限于场所无法开展。1932年,重庆市政府获21军军部同意在府文庙夫子池修建公共体育场。市政府填平府文庙前夫子池,使之成为一大片平地,名义上为公共体育场,但并没有具体体育设施。

1937年春,重庆市市长李宏锟决定修建名副其实的公共体育场,由政府组织政、学、商各界名人35人成立重庆公共体育场筹备会。李宏锟亲自担任筹备会主任,成员包括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市商会主席温少鹤、巴县议事会副议长李奎安、银行家胡汝航、重属联立高级中学校长陈定远等。为慎重起见,筹备会拟定章程及办事细则,委员名单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和四川省政府批准备案。

当时目标很宏大,计划修建包括看台、田径场、跑道、2个足球场、10至16个篮球场、10至16个排球场、6至10个网球场、棒球场、游泳池、运动员休息室等设施的大型体育场。经过勘察,筹备会选定城区外大田湾为体育场址,确定总面积约5.8万平方米。该处大部分土地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重庆市立中学、重属联立高级中学校产,其余三分之一为居民私有地。市政府采取相对灵活的办法,对于学校土地,要求捐助政府;对于私有土地,进行劝募和收买。预计总共需款20万元,市政府向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和四川省政府各申请3万元,余款由市各公司、银行、交易所、财税机关等募集。重庆行营的3万元拨款很快到位,市肃清仇货委员会捐款1万元,有了4万元后,私地收买、住户迁移工作缓慢进行。

1938年8月,李宏锟卸任重庆市长。此时国民政府已迁至重庆,百端待举,加之随后日机轰炸、疏散,募集款项终成泡影,市政府又囊中羞涩,于是体育场的修建陷于停顿。

1939年秋,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召开,市政府提交议案:扩充市体育场增强市民体育及健康。经大会决议,向行政院申请20万元经费,市政府及各界筹款20万元,由市民众教育馆负责大田湾体育场修建,争取1940年秋完成。事实证明,当局根本无力顾及体育场的修建。一些已获赔偿的业主、佃户等久不迁移,有的单位不愿捐出土地,有的已捐土地又被其他机构占用,修建一事又被搁置。

1942年9月,为了提高国民体格和培养坚强意志,重庆市举行了第一届运动大会。因为没有公共体育场,运动会分别在省立川东师范学校、南开中学、新运模范区、社会服务处举行,比赛设田赛、径赛、球类、游泳等项目,前后历时一个月。运动会男子成绩尚可,如跳高1.56米、跳远5.6米、百米12.2秒。女子成绩则差强人意,跳高1.11米、跳远3.28米、百米17.5秒。其间还闹了一个笑话,足球普通组比赛只有沪星、金门、交行三个队报名,因沪星队 “令人望而生畏”,金门队宣布退赛。沪星队与交行队直接进行决赛,决赛时沪星队队员却未到齐,只得弃权,交行队不战而冠。

不知是不是这次运动会令当局有所触动,1943年6月,重庆市政府第187次市政会议重提修建大田湾公共体育场,却终因土地关系复杂作罢。市政府另辟蹊径,会同在渝的部分军政机关在浮图关下修建了比较简陋的陪都体育场,但1945年7月,体育场却被驻华美军占用。

1948年,酷爱体育的杨森接任重庆市长,再次下令修建公共体育场。最先勘测城内巴县衙门旧址,发现地块狭窄不适合修建大型体育场,最终仍确定在大田湾处修建。计划修建包含看台、田径场、足球场的体育场,场外另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露天剧场等配套设施。征地工作于当年7月开始,同时进行堡坎垒砌、道路拓建等土石工程,因经费、人员紧张,迁移安置及工程实施困难,仅仅只做了少量拆迁和入场道路拓建,整个工程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全民参与建成大田湾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建設事业的重要任务。体育已成为全民共享新生活的一部分。

为更好地发展人民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同时便利大型群众集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4日动工修建大田湾广场。此次修建并非在原有平地进行,而是扩大面积,削去大田湾12米的背坡,填平前面的大片沟壑,使之更为平坦宽敞。计划于次年5月完成,预计需要25万个工。

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市人民政府为加快速度,除建设队伍加紧修建外,还动员各机关团体干部职工参加,计划组织5万个工义务劳动。义务劳动分两个阶段,先组织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市委、市政府、西南军区、警备司令部等机关团体部队参加,待工程扩大后,再大规模组织发动群众。机关团体按实有人数十分之七参加,高中以上学校按实有人数十分之八参加,部队人数由西南军区、警备司令部决定。

11月16日,市政府义务劳动队率先投入战斗,拉开义务劳动的序幕。广场建设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每日除常工2400人外,广大市民义务劳动热情高涨,最多一天义务劳动人数达4688人,有些同业工会还展开挑战竞赛。面对高坡深沟,人们斗志昂扬,通过简单的机械装置和肩挑背扛,短短7个多月,硬是将山坡推去,沟壑填平,将大田湾辟建成8万平方米的广场,并铺筑400米跑道,添置沙坑、篮球场、排球场等一般体育设施。

1951年4月29日,大田湾广场基本完工,共完成土石方161395方,其中义务劳动完成8513方,社会各界13.2万余人参加义务劳动,远超原计划的5万个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5月1日,8万重庆市民在广场集会,庆祝劳动人民自己的节日,庆祝人民广场建设胜利完成。

大田湾广场建成后,重庆市乃至西南区重要活动有了充分的场所保证,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和展会活动先后在此举行。

1951年5月4日至7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体育检阅大会在大田湾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市首届全市性综合运动会,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体育盛会。大会从筹备到举行只有20多天,市长曹荻秋亲自主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项目设置也充分体现了群众体育的特色,分为集体表演、田径赛、球类表演、自卫竞赛、特邀表演等,参赛队以行業分为工人、部队、公安警备、机关干部、学生、农民各队,共约1.5万人参加比赛和表演,每天观众达3万人。不论运动员还是观众,大都从未参加过运动会,人们置身这个欢乐盛会,极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这次大会成为重庆体育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体育运动在城镇、工厂、农村逐渐开展起来。

1952年5月4日至15日,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在大田湾广场举行,参加运动会的有云南、贵州、西康省,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重庆市,西南一级机关、西南军区等12个代表团。

这是西南地区历史上第一次体育盛会,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欣然为运动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也题词:“开展人民的体育运动,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服务。”贺龙出席了5月4日的开幕式,并兴致勃勃地为西南军区队与重庆队的足球表演赛开球。这次运动会项目设置更注重专业性,在一些项目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女子200米、400米、800米接力赛均打破全国纪录,男子跳高、10000米成绩接近全国纪录。重庆市派出136名队员参加,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成绩和过去比较已有明显进步,如女子跳远提高到4.15米,男子百米成绩达11.07秒。这次运动大会充满了学习精神与团结友爱的气氛,让重庆市民领略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同时开阔了眼界,对重庆体育运动的提高和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座甲级体育场精彩亮相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工作计划要点》,提出拨款200亿元(旧币,下同),在西南区重庆修建能容纳3万观众的甲等体育场。同年12月,重庆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编制《关于修建大田湾体育场的计划草案》,利用中央200亿元,将大田湾广场改建为能容纳2.5万观众,包含田径、球类、儿童运动场的甲等体育场,并相应地修建体育场必须的配套建筑物和环境布置。

重庆市人民政府委托市设计院设计,年轻的建筑师尹淮受命具体设计工作。由于体育场工程较大,又缺乏类似建设的经验,初步设计方案出炉后,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国家体委邀请苏联专家,中央设计院、北京设计院专家认真审核,从总体布置、建筑设计各方面提出意见,诸如材料取用、墙体立面、跑道弧度、观众进出口、看台高度、卫生设备等,经多次修改,设计方案得以完善,于1954年10月送审。因地质资料不全,此次并没有完成全部设计图报审,直至次年2月才完成。4月13日,设计方案正式获得批准。为尽快完成体育场建设,由市建工局组织各施工部门于1954年11月提前开始平基土石方工程。

按照计划,体育场将于1955年12月建成。但因为设计难度大,设计图和预算延期完成,导致三次推迟施工时间。同时,由于设计图和预算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或突发状况修改设计,影响了施工进度。在建设过程中,发现超出预算太多。为更好地贯彻中央“适用、经济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指示精神,削减了部分使用率不大的建筑,将西看台主楼改为平房,取消部分长廊,降低东门楼高度,简化建筑物表面装饰和场外环境布置。同时,中央又追加投资30亿元,解决了经费问题。1955年9月,北看台基础下沉,不得不停工,经过技术处理,12月初得以稳定。历经波折,1956年2月19日 ,大田湾体育场主要工程全部完工。

新建成的体育场占地10万平方米,整个看台及其附属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看台矗立两个高大门楼,和西主楼、观礼台、长廊以及南北看台组成一个椭圆形的整体。看台为阶梯式,安装了总长1.6万多米的木条椅,可容纳观众4.5万名。东看台门楼之间是一条宽敞的马路,为运动场主出入口,另外还有22个疏散通道,可使观众在很短时间内进出完毕。场内是一个铺满草坪的标准足球场,亮点在于大雨后十分钟内,雨水可全部渗透供比赛使用。环绕足球场内圈是红煤屑铺筑的400多米长红色跑道,外圈是木屑铺设的500多米的履带式白色跑道。运动场的两端,为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场。西看台为主看台,除有观礼台和司令台外,还有先进的播音室,可实时播送比赛实况。场外另建有篮球场、排球场等。至此,重庆人民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高质量高规格的体育场。

1956年3月4日,大田湾体育场建成开放,以全新的面貌迎来重庆第一场足球国际友谊赛——波兰克拉科夫市格尔巴尼亚足球队同重庆队的比赛。格尔巴尼亚是波兰优秀足球队之一,受国家体委邀请赴我国访问比赛,重庆因大田湾体育场成为被访问城市之一。重庆市高度重视这次具有政治和外交双重意义的访问比赛,当时没有市属足球队,由西南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12名球员和重庆市体训班4名球员临时组成重庆队,突击集训10天。

比赛当天,春和景明,红墙白拱、绿草如茵的体育场格外耀眼。距离比赛开场还有一个多小时,4.5万人的看台早已水泄不通,场外山坡上还挤满了数不清的观众。重庆市长任白戈、副市长陈筹等主要领导观看比赛。临时组成的重庆队相较客队明显技逊一筹,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和球员的高昂情绪,场上年轻球员们顽强奋战、每球必争,场内外6万余观众山呼海啸,擂鼓助威,最终重庆队上下半场各失两球,以0比4败北。虽然年轻球员没能赢得比赛,但他们的拼搏仍然得到客队的尊重和赞扬,而大田湾体育场更是让客队球员震惊和羡慕。有队员眼光独到,感叹道:“体育场太漂亮了,容纳观众又多,还有草坪,恐怕是你们全国最好的一个吧。”

大田湾体育场是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它和邻近的跳伞塔、新建成的体育馆连接成一个三角形体育活动中心地带,成为重庆市开展体育运动的主战场。从此以后,大田湾体育场开启了重庆体育的梦想征程,见证了重庆体育的追逐与荣光。

1965年10月,重庆籍短跑运动员陈家全在这里跑出100米手计时10秒整的成绩,平了当时男子100米世界纪录,轰动国际体坛。同时同地,重庆籍女子短跑运动员贺祖芬跑出100米11秒5的成绩,成为保持21年之久的全国纪录。

在中国足球甲A和中超时期,前卫寰岛、重庆隆鑫、重庆力帆等足球队在这里前赴后继,挥汗如雨。2000年11月12日,重庆足球迎来高光时刻,重庆力帆队在这里战胜北京国安队,夺得足协杯冠军。这是一场盼望已久的胜利,大田湾体育场乃至整个山城重庆卷起狂飙,震耳欲聋的“雄起”声至今仍回响在千万市民的心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体育场重庆市体育运动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Two Funny Men
去体育场所时如何防疫
体育运动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