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竹
(贵州警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根据2022 年笔者所做贵州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毕业生职业能力调研数据结果分析,此专业学生毕业后超过50%的学生去基层派出所工作,20%左右的学生去各市公安局办公室工作,剩余30%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分配到特巡警、交警、经侦、反恐、治安、刑侦等岗位工作。在岗位中,学生能运用在校所学专业的理论方法分析处理公安行政事务,做一些基础的公安行政公文起草工作,还能运用所学的沟通理论知识开展公安群众工作等相关公安实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多数工作岗位也需要学生具备有关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公安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岗位上的运用即体现如何运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作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
然而,90%的用人单位反映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对基层公安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内容比较宽泛,知识面广但不够深入;与群众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学生虽有贴近群众的意识,但服务群众的意识仍不够到位,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时也缺乏方式方法,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运用存在一定差距;难以熟练地将理论知识和实战技巧相结合等问题。
《公安组织行为学》是公安管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的前导课程为《公安管理学导论》,同时为后续开展的《公安决策学》《公安指挥学》及专业养成和人才目标达成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课程目标是让公安专业的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警察的行为规律。通过建设本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公安组织行为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效实际的管理技能,面对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问题,能够充分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做好本职工作。
按照传统教学理念进行课程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本科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是存在执行效率不够、训练目标贯彻不彻底的情况,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运用不足,所以课程设计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执行中出现学生知识转化意识不强,最终影响培养产出的结果,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应用性不够强。因此,专业课程需要找到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的症结,进行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改革,以更好地支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过去的课程目标比较模糊,教学目的笼统,并没有将课程目标精分细化,在总体设计上也没有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应,不清楚此门课程对专业的支撑点在哪里;不明确教学内容如何支撑课程目标;不细化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模糊的课程目标设置容易导致教学实施效率低下。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1],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明确清晰度是工作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属性,要使目标能引导个体的努力,必须清晰而具体,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清楚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和寻求什么样的结果。
在针对专业课程《公安组织行为学》的考察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学术流派观点记忆混乱,常常张冠李戴,混淆不清,对于一些理论存在着不理解、吃不透的现象。由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繁杂,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体系较多,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较大困难,加上教材沿用的是多年前自学考试教材,其内容里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也不足。
组织行为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学者针对公司、企业组织的一些研究成果,由于公安组织行为学是利用企业组织行为学的部分理论来进行公安组织管理的运用,但因其运用的性质、环境的不同,在运用上也存在差别,公安组织管理相关的案例资源严重匮乏,国内与实战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足,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生动开展,学生兴趣不大,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不足。
传统的课堂讲授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意识,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缺少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常常被动听讲,被动记忆,只求考试过关。
图1 《公安组织行为学》课程某一章中部分相关理论
《公安组织行为学》是考试课程,由于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最终由试卷成绩决定,导致学生平时主动研究课程内容积极性不够,过度依赖期末复习冲刺,一定程度上造成应试学习态度。
针对《公安组织行为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原则是在OBE 理念的指导下,从“两性一度”的角度进行建设。在高阶性方面,着重开发学生调研、分析、评价能力,使之能够对现有一些不利于管理的警察行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创新性方面,丰富实训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课程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在挑战度方面,丰富和完善教学设计的三层目标,设计更为合理的考核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1.以OBE 理念指导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
按照教育部倡导的“OBE”理念,即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2],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反思,将原本较为笼统的“让公安专业的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警察的行为规律”课程目标通过调研及细化重新设置。
其一,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的行为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二,掌握行为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民警行为和组织行为。其三,掌握组织行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搜集及分析的方法发现、分析,并解决公安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其四,学会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学会在公安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对组织行为问题灵活提出研究方法、激励方案、解决策略。其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培养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警察职业精神。
表1 课程目标设置与学生毕业要求关系
由此可看出,若以OBE 理念进行设计,课程建设支撑了公安管理学专业近60%的毕业要求,是一门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在OBE 理念指导下设置后的课程目标更为明晰地为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
为进一步解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明确每一章教学内容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能清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及学时安排的逻辑关系。(见表2)最终,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体现出课程目标是如何贯彻的。(见表3)
表2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3 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表5 本课程部分思政设计
在OBE 理念的指导下,课程目标与学生毕业要求相对应,明晰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达到的目标,并将此细化到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结果考核中来,从课程目标设置到教学内容实施再到最后考核结果验收,贯穿课程设计教学全过程,使得专业课始终明确地在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不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舍本逐末”的现象,也使教师十分清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追求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效率。
2.搭建建构主义教学互动平台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参照《公安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很适合沿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形式不再采取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是逐渐转变为借助学习通等教学APP,上课前为学生发布预习资料,熟悉本章所述内容——在课堂上抛出问题(或设置某一情景)——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辩论)——老师从旁引导或加入讨论或总结辩题——最终得到一些共识或认知的过程。在讨论和引导中,学生们在这种互动讨论(辩论)式环境中尝试着运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去解释说明问题,并在思维的碰撞和激辩中不断交换认知,构建自己的新认知,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书本中一条一条的理论和观点得到了实际运用,从而在学生的认知构建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学生生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环节的转变,也带来课堂讲授内容的变化,概念式的基本内容不再作为教学主体呈现,而是放到课外作为自学或预习的内容,课堂上主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互动(辩论)环节,进行引导和讨论,在思维和观点的碰撞中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协作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种建构主义教学平台的搭建,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实现了双向互动,学生不再琢磨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看法用于指导实践,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更加了解,也更利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由于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及实践实训活动,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理论都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用来讨论、辩论以及引用,使得学生主动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点进行理解、巩固和掌握,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认知,降低混淆概念的机率,从而最终达到基础性知识转为应用性技能的效果。
3.构筑教学内容资源库
建立起课程专用案例分享库,针对各章节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公安工作特色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网络收集、实地调研、同全国各警院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交流,目前已收集到50 余个公安实践案例,并将其处理后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学习意义,学会从管理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看清问题背后的管理实质及解决思路,帮助学生搭建起“大管理”的思维模式。学生也可以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时选定本课程相关的研究主题或方向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论文,又为本课程相关的研究贡献了实践案例和分析数据,目前已有10篇毕业论文选择了本课程的相关研究题目,并在专业实习时收集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资源库的搭建,是个渐进式积累、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且公安工作一直在路上,公安组织机构管理和改革也一直在探索实践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要不断更新,更要培养跨课程乃至跨学科综合应用的思路,通过教学内容资源的丰富,启发学生的多课程融合性思维,培养综合应用性专业意识,能够结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去思考、解决问题。
4.借助专业综合实训室和基层教官翻转课堂
贵州警察学院公安管理学专业拥有专业综合实训室一个,内设县级以上公安局指挥中心全套系统和设备,以及多媒体电脑十余台,可配合每年来自基层一线实战部门的实战教官开展课程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特点,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演练,自行分配角色、设计情节和案事件、设计台词,翻转课堂,最后再由基层实战教官结合一线实际情况作出点评,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实训中的情景演练虽然只是虚拟场景,但大多来自基层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可观察到的行为现象,学生通过实操,一方面极大加强了参与度,有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最后对行为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更为真切的体会;另一方面,实战教官的参与让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感,实战教官结合一线实际情况作出的总结和点评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理想状态和现实情况的落差在何处,自己的思路还有什么不够成熟的地方,考虑的角度还存在什么片面性……从而增强自身的联系实际能力。
5.建设有学科特色的综合考核体系,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目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结合课程特色,在考核中更应看重学生面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理论灵活的实际运用能力。将平时成绩的30分散布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出勤、随堂作业、实践实训、小组辩论等,在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之外,更可以反映出学生在一个学期中的出勤、思考答题、小组协作、实训操作等综合表现;期末考核应该弱化基础知识的单纯了解,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平时成绩,基本可以得到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而通过期末考试,则可以看出学生实践思考能力。下一步将更好地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特点,利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多方位对应用性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核验,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6.利用课程内容,系统加强课堂思政
公安专业培养的是未来走入各个岗位的人民警察,思政教育尤其显得重要。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8 月26 日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要求,就需要在警校时就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听从党中央命令、服从党中央指挥,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结合《公安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在各个章节中进一步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由基础到高阶,加强课堂思政教育,从价值观到人格树立,从执法意识到服务精神,让学生从个体上培养正确的人民警察观念和态度,将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深入灵魂,不仅如此,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思政知识分析工作岗位上更多问题,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去解决更多问题。
《公安组织行为学》课程目前已获评贵州省教育厅省级一流课程。同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也获贵州警察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上课热情较高,课堂参与度也比较好,分组讨论、辩论,实践实训等课程活动实施效果也比较好,毕业论文选择该门课程研究方向的学生也比较多,研究热情较高。2022年度该门课程在学生评教排名中位列前茅。
通过对《公安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建设,初步形成具有“两性一度”特色的课程教授与考核体系,以及相对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库,使得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也可以使课程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程序和规范,使这门课程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不受教师个人风格差异所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门课程建设的成果还将进一步应用到与之相关的本专业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中,如《行政管理学》《公安指挥学》《公安决策学》等,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公安管理学专业的各门专业课串联到一起,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互呼应,综合训练,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一贯彻落实;未来课程考核考虑由材料分析的形式将一个综合性案例或材料由基础到专业指向多门专业课知识,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旨在训练学生的综合性管理思维,锻炼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