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 袁高流
潜山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属亚热带气候,耕地面积60万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油菜,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3万亩,总产量21万吨以上,是国家粮食商品粮基地县。
近年来,潜山市农机装备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全面优化,基本满足了潜山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的需要。全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直播)、植保无人机、粮食烘干机分别为970台、610台、372台、155台、16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4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
潜山市自2004年开始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经历了软盘营养土、软盘淤泥、硬盘营养土、硬盘淤泥大田育秧方式,2012年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起首家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 。首条育秧流水生产线实现填土、洒水、播种(催芽后)覆土一次性完成,人工只需加料(营养土)、摆盘、收盘、叠码,并送进暗室进行保温保湿催芽。水稻育秧从田间到工厂化生产的转变,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劳动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认可、掌握。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水稻育秧工厂61家,育秧生产线102条,全市有1.2万人掌握水稻机械化插播技术。
1.资金短缺影响水稻育秧工厂的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是工厂化、规模化育秧的主体,他们在购买机具、建设机库、流转承包土地、购置种子、化肥、农药、雇请人工等方面已投入了大量资金,继续投资建设配套设备完备的标准育秧工厂 ,资金问题是许多新型农业主体建设和发展水稻育秧工厂最大的问题。
2.人手紧缺影响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随着潜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愿意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日趋减少,加之操作插秧机相对驾驶收割机、拖拉机要复杂,技术要求高,需要插秧机操作手年龄相对年轻一点,专业更强一点。插秧作业要求高与操作手紧缺的矛盾一直存在,影响了机插秧技术在当地的推广与应用。
3.耕地条件等制约因素。
(1)耕地条件。潜山市耕地多为梯田,田块小而散,坡度大,形状不规则,没有机耕道路,插秧机移动和秧苗搬运困难,转弯、倒退、掉头操作频繁,“跑路半小时,机插十分钟”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机具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影响机插质量。
(2)设施用地。育秧中心的育秧厂房或者相应育秧大棚用地审批难。
(3)营养土源。随着机插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造成育秧需要的优质营养土源紧张,且晾晒制备工序复杂。营养床土是保障水稻种子出芽率、出壮苗、出齐苗的关键。用土量大,晾晒制备工序复杂,菜园土、熟化的早田土、稻田或淤泥土要经过晾晒、粉碎、过筛、拌肥调酸、堆沤处理等工序。育秧基质价格偏高,育秧基质成本在28—30元/亩,在目前水稻收益较低的情况下,想用但也用不起。
1.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为水稻机械化种植提供装备支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和科普展览、村务公开栏、会议、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装备及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和优越性。鼓励、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工作。加强对水稻育秧中心建设的科学指导。育秧厂房或育秧大棚选址应合理,便于节约运输成本、人工成本。制定并完善水稻育插秧技术规范与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
2.多措并举,增强机插秧技术服务能力。组织水稻育秧工厂、育秧中心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智能农机应用,不断优化简化作业流程,增强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订单作业或托管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周边农户主动开展水稻机械化种植。完善“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统一田管、统一机收等一条龙服务,提高水稻全程机械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农机人员要当好“技术保姆”,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新机具、新模式的培训、试验、示范、推广、咨询等工作。全面扎实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联户” “送科技下乡” “为群众办实事”服务制度,建立“专家+技术员+示范户+辐射户”相联结的农业科技快速转化应用机制,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指导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机制,做到“农事需要,随时上门,农民需要,随叫随到”,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开展网上水稻机械化种植培训指导,适时发布天气变化和育插秧重点技术、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确保育秧工厂(中心)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示范一片,带动一方的推广成效,实现“种水稻,用机插”在潜山市蔚然成风。
3.强化培训,为水稻机械化种植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分级分类分层开展全市农民群众能力提升教育培训活动,把水稻机械化种植所需的育秧、插秧技术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范围,传授水稻机械化种植所涉及的全自动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生产技术、自动化催芽技术、暗化育苗技术、育苗全营养基质技术、水稻机械化插秧等实用技术,做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践,跟踪服务一体化,确保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操作水平,为水稻机械化种植提供和人才技术支撑。
4.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在圩畈地区着重加强田网、渠网、路网“三网”和地力建设,在丘陵山区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消除农机作业死角,提高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
5.加强资金支持,保障水稻育秧工厂设施用地需要。着力解决小农户育秧难、种植难、成本高的问题。应充分考虑水稻育秧工厂设施用地的合理需求,将其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水稻工厂化育秧行动支持力度,统筹用好相关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标准化育秧中心。对水稻机械化种植育秧工厂的建设、机械化种植予以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