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海,李 娜,徐 盛,李思洁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户外骑行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项目,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需求[2]。
如今随着各类自行车赛事及活动的开展,以及全国各地骑行绿道的建设,“自行车+旅游”已成为新型体育旅游模式,也被一些地区视为振兴旅游业的新动力[3]。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雄伟壮阔的自然风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让其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独特属性使西藏极具旅游吸引力。骑行西藏主要路线有川藏线(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川藏线, 即318国道川藏段)、滇藏线、新藏线和青藏线。沿途风景虽然美丽,但是充满坎坷。骑行者在骑行的同时也在欣赏沿途的风景,充满着丰富的骑行体验。
骑行旅游是旅游者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并将骑行本身的乐趣和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旅游体验的旅游形式[4]。骑行开始是追逐里程,然后是欣赏沿途的风景,最后升华至骑动人生[5]。对于骑行入藏的旅游体验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访谈法。苗凤祥认为,单车进藏参与者经由单车进藏旅行的休闲体验,呈现追求自我实现、寻求出走与自由的欲望,促进了他们个体的成长,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6]。盘劲呈用“动态依附”视角观察骑行旅游实践,指出骑行旅游体验由场域体验、身体体验、心理体验及体验转向构成[7]。张朝枝从流动性视角出发,指出骑行者的体验本质是一种行游结合的体验[8]。也有学者以第三方文本作为素材进行研究,胡传东从骑行动机、感知维度、高峰体验及拍照指数4个构面研究川藏线风景道骑行游客的旅游体验规律及其特点,指出骑行是对风景道的多维感知与深度体验,消极情绪对骑行高峰体验有积极的贡献[9]。周晓贞通过对游记中高频词的整理,指出川藏骑行旅游体验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知觉体验、情感体验与反思体验[10]。骑行入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特征,为旅游者提供了融入自然、文化碰撞的机会,在真实视觉与地方、空间的信息流中,骑行者易于通过景观、游人获取特殊的地方感[11]。西藏骑行者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者,骑行是旅游的手段和目的,通过骑行来追求旅“行”体验,享受“在路上”的感觉[12]。
综合上述研究,目前对于骑行入藏的旅游体验主要以质性分析为主。通过观察和结构化访谈,能更加直接地获取骑行者的旅游体验资料,但是少数访谈对象难以代表整个群体的骑行体验,目前对于骑行入藏的旅游体验研究以川藏线为主,新藏线、滇藏线、青藏线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风土人情等方面会与川藏线存在差异,骑行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旅游体验。上述研究虽然从多维视角对骑行入藏的旅游体验进行了分析,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整体性分析。
骑行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流动。骑行带来的流动可以丰富骑行者的情感体验[8],但作为风景极致但危险性高、通行难度大的公路,其所代表的道路旅行必然塑造了一种极端非正常的体验[13]。刘朝枝将流动性旅游体验总结为触感(行动)-观感(氛围)-情感(情绪)的“三感式”体验结构。触感/行为是指与景观、旅伴、当地居民、亲友圈进行互动[8]。旅游体验的外在实现途径是个体与目的地的短暂接触,其实质是人与物理情境的情感互动[14]。与亲密的同伴共同出游能让个体收获更丰富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15]。此外,在微信技术的影响下,旅游不再只是一场整体性的地方体验,分享朋友圈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旅游的关注重点从外在文化和景观转向自我主体,旅游者的畅爽感受在这一过程得以延伸[16]。观感/氛围指感受当地民风民俗、地方文化、空间流动转换[8];现有研究指出,随着旅游空间的转换,旅游者受到客源地、通道及目的地等空间情境内诸多要素刺激,会生成差异化的情感体验[17]。情感/情绪是行为与氛围互动产生的喜怒哀乐情感[8]。情感体验的形成是旅游情境下主客观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包括美好感知的快乐、旅游技能和主观意志、他人激励与环境感染,身体生理的调整等诸多因素[18]。上述研究成果从行为、氛围、情感单一维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分析,但是在流动的空间和氛围中,流动性的体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目的地特殊性、流动的物质景观、物质设施和物质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影响[19],骑行者会有怎样的体验?为何会产生这种体验?本研究将从多维度视角出发,以行为—氛围—情感模型为基础,综合分析骑行者的入藏体验。
根据测量时点的不同,可以将旅游体验分为实时测量和回顾式评价,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动态体验已经受到极大关注[20],要加强对自然场景下游客的实时体验的研究[21]。骑行者将自己在途中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游记记录下来,这可以看作是将实时体验进行存储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人旅游经验的客观呈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作为研究旅游体验的一条可行路径。
综上,本文将通过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在旅游网站爬取相关游记并进行整理分析,将骑行入藏的四条线路作为一个整体,基于行为-氛围-情感体验模型分析骑行入藏者的旅游体验。
川藏南线起点为四川成都,终点为西藏拉萨,沿途需跨越15座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山,历经逆风、冰雹、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多重考验,耗时20-30天,旅程超2 100公里[22],沿途有许多的人文古迹、寺庙、民居、古村,吸引着众多骑行爱好者前去探索。新藏线一般指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西藏日喀则,全长2 140公里,全线平均海拔4 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艰苦公路,该路段无人区路段广,自然环境恶劣。滇藏线一般指滇藏公路,是连接云南和西藏的重要道路。该路线也是曾经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滇藏线从云南昆明至西藏拉萨,全长1 900多公里,路途险峻,是一条集险、奇、美于一身的入藏通道。青藏线在古代是丝绸之路的南路[23],该线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全长1 900多公里,是进藏路线中最繁忙的公路。在该路段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自然景观。
在马蜂窝、骑行网、携程三个网站上以“骑行318”“骑行川藏线”“骑行滇藏线”“骑行青藏线”“骑行新藏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利用Web scrape爬取工具进行文本爬取,共计爬取到游记417篇,其中马蜂窝173篇,骑行网108篇,携程136篇,在四条线路的游记数量上,川藏线186篇,青藏线76篇,滇藏线86篇,新藏线69篇。各平台各线路具体游记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各平台各线路爬取游记数量
第一步:文本检查。将爬取好的游记进行检查,删除游记中包含广告宣传、链接、表情、颜文字、重复过多的内容;对错别字进行修改,将英文翻译为中文、繁字体转化为简体字;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情况下,对部分词语进行修改;对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合并;修改一些网络用语;调整文本格式,删除空格、空行以及多余的标点符号。整理后的文字为120余万字,最后将文本内容保存为.txt格式,以方便后续分析。
第二步:分词。对文本进行第一次分词由于软件的局限性,对照第一次分词结果,对未正确分词的词语,建立分词自定义词表,并保存为.txt文本,然后重载自定义词表,进行第二次分词,然后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词语均能正确分词,分词结束后通过ROST CM6内的“词频分析(中文)”对分词后的文本进行分析即可得到词频。
第三步:情感分析。对原始文本进行“一般性行处理”,凡有重复的行,只保留一行,然后使用ROST CM6的情感分析功能,生成情感分析详细结果、情感分段统计结果、情感分布统计视图以及正面、中性和负面情绪结果三种情绪的文本分别有对应的分值,分别将正面、中性、负面情绪分值及内容导入EXCEL软件中,将其降序排列,从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情绪变化。
利用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删除一些无意义词汇,最后汇总整理出排名前200的词汇,如表2所示,通过整理发现,高频词中以名词为主,包含少量形容词。其中名词主要包括地名、山脉名称、河流名称等。
基于行为-氛围-情感体验模型,将以上200个高频词依次分为“行为情境”“氛围情境”“情感情境”,在三个情境下又分为多个亚类,再将高频词归属到不同的亚类。如表3所示。
表3 高频词归类一览表
行为情境由旅游者活动及其与景观和他者的交流互动而产生[24]。骑行者在骑行的过程中会经过很多地方,沿途的环境、景色、所见所闻所遇都会给骑行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张朝枝采取情境化的分析方式,建立了编码系统,将行为情境划分为骑行活动、景物观赏、社会交往三个类别[8]。胡传东将骑行游客对川藏线体验的感知划分为“自然”“传奇”“挑战”“美丽”“畅爽”“升华”6个维度[9]。本文通过对高频词的整理,将行为情境划分为骑行路线、自然环境、途经地点、骑行行为、基础设施、社会交往等6个亚类,全方位剖析骑行者的骑行体验。
4.1.1 骑行路线
所有的骑行姿态都需要借助骑行路线进行呈现[25]。四条入藏线路起点不同,但是终点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线路就会看到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对于骑行者而言,他们在骑行前都会积极准备做好攻略,但是在面对高难度的骑行路线,他们有人会觉得既残酷又温暖,“残酷的是吞噬了很多人的生命,温暖的是很多车友用生命给我们书写了路书”(川藏线)。在游记中有骑行者将骑行川藏线分为“熬”“虐”“浪”三个阶段。“熬”主要是指身体上的煎熬,初次骑行,对环境会有不适;“虐”主要是指除了在承受身体上的煎熬外,还要遭受自然环境的虐待;“浪”主要是指身体经过了煎熬,体力经过了磨炼,最后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才真正开始享受骑行的快乐,开始浪骑川藏,苦尽甘来,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吸引骑行者选择骑行入藏,除了心中的向往和执着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路线的魅力,简单来说就是对美景的憧憬和文化的吸引,正如游记中所描述的那样:“进藏的路确实很吸引人,有令所有人都惊叹的美景,那种有独特的藏族文化,令人感觉淳朴,虔诚,神秘”(滇藏线)。历史感也是线路的一个特色,例如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三省的茶马古道,有骑行者在茶马古道上发出感慨:“我猜想国内的大多国道应该都是由古时的什么道什么道演变而来的吧,厚重的土地会记住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川藏线)。来往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队,用茶马互市,创造了川滇藏地区的马帮文化。虽然在汽车交通盛行的今天,马帮逐渐消失。但是对消失文明的关注,正是现代城市人群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探索的渴望。在骑行的路上感悟人生,在于那些“意外”和“错过”,在于那些“陌生”和“萍水相逢”,在于那些“惊喜”和“遗憾”。用“痛苦”的经历换来美好的回忆。
4.1.2 自然环境
四条入藏线路主要骑行区域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突出的气候特征就是“高”和“寒”。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高海拔,气温低,路况复杂,骑行者甚至还会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但这样的环境也在不断激励着骑行者,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例如:“翻折多山,原本打算骑骑推推。但一想到推,早的话晚上七八点才能翻过,晚的话不可想象。也奇妙,一股力量不知从何处而来,一个信念也陡然产生,觉得今天一定能骑上折多山。果真,只休息了两次就骑上了折多山,而且一直担心的高原反应一点也没有,要知道海拔有四千多米”(川藏线)。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仅不会阻拦骑行者前进的步伐,反而更能催人奋进。
自然环境也有独特的魅力,骑行者会因为一处美丽的景观而驻足观赏,也会骑行到某一地后进行观赏游览,这对于骑行者来说,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如游记中所说的:“日照金山的时刻不免让人激动。从来我都觉得自己对雪山无感,但最近又开始发觉了自己的渴望,就那么望着,心里仿佛开始涌起了一股力量,圣洁而有力”(新藏线)。
户外骑行,天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天气的变化也会影响骑行者的行程安排。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天气更像是一种催化剂,它不但不会阻止骑行者前进,还能让骑行者更深切地体会到骑行带给他们的畅爽体验。例如“雪花冰雹一路伴随着我们好几个小时,我们也逐渐开始适应了下来,看着那宛若白色泡沫的雪粒在空中随风飘扬掉落到地面接着奔跑跳跃,我们飞快地蹬着单车在雪中穿行,感觉真好”(新藏线)。
4.1.3 途经地点
长途骑行,骑行者会选择在线路附近的一些城市或者小乡镇休整,有些地区在骑行路线上,骑行者所产生的需求,可以有效地刺激相关制造业、农牧业、服务业、传媒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该地区的居民收入[26],促进经济的发展。途中经过的地方如同一个个点,多个点连成一条线,贯穿整条路线。骑行者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同骑行的伙伴,“成都有很多组织,都是提供这样的平台,你到那里后,会遇到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川藏线)。“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把联系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让所有参与户外自行车运动的人们都能达成所愿,共享骑行乐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新型的群体关系[27]。
骑行者也可以在当地进行游览,沿途的旅游景点备受骑行爱好者的关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上查阅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和消费[28],丰富自己的骑行旅程。例如:“没多久就到了丽江古城。在古城安顿好后,我们轻装简从,带上相机开始逛古城”(滇藏线)。
途经一些富有特殊意义的路段,骑行者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崇高敬意,例如怒江大桥,这里保留了一个修桥时的桥墩,用来纪念一位修桥战士,许多骑行者在途经这里时会停下脚步,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到那里给英雄敬了几杯酒,我看着那个桥墩,内心默默地说:英雄,祖国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才有如今的繁荣富强”(川藏线)。
4.1.4 骑行行为
骑行者凭借单车驶过颠簸的路途,在骑行的困难中体验挑战,在遥远的他乡体验风情,在旅途的终点品味成功。骑行者在写游记时,都会记录距离,用车轮丈量距离,在骑行后看着自己走过的路程,满足感油然而生。由于地势的起伏,在骑行过程中骑行者会不断地上坡、下坡,“那哪是坡啊,分明就是一座山,没办法,边骑边推呗,反正有多远上坡就有多远下坡,到时候不就爽了吗”(滇藏线)。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部分骑行者还会有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比如感冒、发烧、高原反应等。例如:“身体还在地狱般的高原反应里挣扎着,可眼睛仿佛瞬间进入了天堂。就是这么的纠结”(川藏线)。
拍照是游客对感兴趣景观的记录,是旅游者在旅途中的重要活动[29]。骑行者会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他们会在一些大桥、隧道、里程碑、建筑物前拍照留念,也会拍下途中的美景、感动的瞬间,还会发照片在自己的朋友圈炫耀,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那一刻就突然觉得,大部分人其实根本不在乎哪一座是山峰,他们在乎的是看到了雪山,可以发朋友圈炫耀”(新藏线)。通过拍照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图片,更是一段历程一段回忆。
4.1.5 基础设施
道路本身就是通道型的旅游吸引物,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点缀在公路两旁,在神圣与世俗交织的空间中,共同构成了道路整体的景观系统[13]。道路条件是影响骑行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高频词的整理,在“路况”这方面出现频数较多的词语有“国道”“平路”“烂路”“柏油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路途的遥远,各地的道路条件也会有所不同,这也会给骑行者带来不一样的骑行体验。在路况较差时,骑行者会有“无法描述的烂路和无法描述的痛苦”(川藏线)。但是在普普通通的道路上时,骑行者又会感受到“平路无趣,钟爱山路起伏”(新藏线)。
住宿也是骑行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有部分骑行者会选择在外露营,或者去沿途的兵站借宿,但是更多的人会选择在青年旅馆或者宾馆住宿。在外露营要考虑环境、气候、安全等因素,有骑行者感觉“在大峡谷岸边的草原上露营,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新藏线)。青年旅馆经济实惠,深受广大骑行者的青睐,“沿途基本都是住青旅,价格在30~50元之间”(川藏线)。除了最基本的住宿功能外,有些青年旅社还能寄存物资、办理相关证件,这为广大骑行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1.6 社会交往
骑行者将骑行作为一种社交的工具[30],在骑行途中,骑行者会与各类人群有着积极的互动,一同骑行的队友、路上碰到的骑友、当地的居民等等。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丰富自身的骑行体验,例如游记中所提到的:“在路上的感悟大多数来自路上遇到的人,各种感悟就组成了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这一段旅程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里影响和改变着你,让你变得更加坚韧,对自己的目标更加不屈不挠,这只是生命中的一次磨炼,一种挑战;亦是对你的人生及心智的一种洗礼”(川藏线)。
与当地居民的互动,让骑行者收获了温暖与感动,“路边遇到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看到我在推车她连忙跑过来帮忙,她让我骑上单车,她在后面推着”(川藏线)。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氛围”一词给出的释义为“周围的气氛和情调”。骑行入藏的四条线路途经的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别样的风土人情。受到周围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影响,骑行者会沉浸在一种浓厚且独特的旅游氛围中,有着丰富多样的骑行体验。
4.2.1 民族民风
骑行入藏的目的地是西藏拉萨,骑行者在骑行途中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接触,能够切身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和纯朴的民风,热情友善的当地居民,让骑行者在艰难疲惫的旅程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就像游记中描述的:“我们这一路以来到目前为止,遇到的所有藏族同胞大部分都非常地热情友善,在我们经过的道路两旁、村庄、修路工地,不管是古稀老人、青年男女,还是小孩子,都特别好。一路上他们不停对我们说‘扎西德勒’,很多人甚至说‘一路平安’”(川藏线)。
除了沿途居民的热情友善,骑行者也能体验到别样的民族文化,“其实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可能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亲手堆垒的石堆在藏族文化里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更多地,可能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愿望和愿景,就像有所求时我们才会去烧香拜佛;有所愿时,我们才会去丢一枚钱币”(川藏线)。
4.2.2 宗教信仰
宗教旅游体验是西藏旅游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1]。在骑行入藏的过程中,骑行者会沉浸在一种浓厚的宗教文化中,他们会偶遇到“朝圣”的人群,这种相遇,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震撼。骑行者目睹他人五体投地“朝圣”的举动,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且在路上我们第一次看见了朝拜的藏族人。我想,我们骑行,或许有目的,或许可以提高到理想的高度。他们,是为了信仰。他们走三步,跪下,叩头,再全身伏地。就这样一路上千公里叩着长头去拉萨朝拜,是什么样的信仰和力量能支撑着他们完成这种难以想象的壮举?你能感觉到的,是善良和纯洁”(川藏线)。
藏族先民们生活在高山峻岭、湖水密布的环境之中,他们会在生存的过程中与大自然接触,这也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可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先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先民们为了生存会和大自然搏斗,可又在搏斗中无法战胜自然就把自然的山看成具有灵气的神山。人们生活在青藏高原上感受到了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对山产生信仰[32]。“转山”是藏族人表达宗教虔诚的一种方式,是指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很多骑行者也会在骑行途中参与到“转山”中来。“今天到了之后决定明天凌晨四点去转山,队伍分成两队,一队转外圈,计划一天完成”(新藏线)。他们通过参与转山活动,为自己的骑行旅程增加了独特的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33]。网络游记及评论是游客在旅游活动开展或结束后由综合情绪叠加形成的一种情感表达[34]。旅行者面对流动过程和结束时的心境与情感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在流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内心和情感是丰富的,旅行的空间流动对旅行者的情感体验产生重要影响[30]。使用ROST CM6对骑行入藏游记内容进行情感分析,通过处理,将游记内容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三类,并且相应情绪文本都有对应的分值。情感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游记文本内容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主,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情感分析分段统计结果
由表4可知,骑行入藏游记以积极情绪的内容最多,占比47.95%,消极情绪仅占17.73%。旅游中的情感体验是游客真正与目的地互动与融入的过程,也是旅游者探寻本真性体验的过程。旅游中的一举一动是寻找情感素材的过程,并通过感官、认知、心理等活动不断加工处理,形成真实生动的融入体验[35]。在骑行途中,对自然环境的震撼和恐惧,骑行途中的成就感,骑友之间互相帮助的感恩,对所见所闻的感动等都会影响骑行者的情感体验。
4.3.1 积极情绪
骑行入藏者会带着一种饱满的热情去骑行,纵然前方道路坎坷,也不会阻挡他们继续前行的步伐,历经多重考验,在成功抵达终点之后,骑行者都会有发自内心地感慨和反思,更加坚定了此行的意义。例如:“骑行青藏线,这是一种耐力的考验,我想经过了这些磨难后,我会获得一种免疫力,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得倒我呢?我是在用心旅行,而不仅仅是用双脚”(青藏线)。
通过骑行,让骑行者不断挑战自我,肯定自我,坚持自我,增强自信心,追求人生的价值,例如:“我们都想变好,变优秀,也世俗地在攀比。可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投资自己不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生活吗?压抑的委曲求全、妥协不是真正的成熟。路上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与事,他们悄悄在改变着我。坚持将自己信念贯彻始终的自己,真的很帅”(滇藏线)。
我国西部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骑行者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318国道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路从繁华到荒芜,从盆地到高原,可以看到广袤的草原、湛蓝的湖泊、圣洁的冰川、连绵的雪山。这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独特的景色也让众多骑行者叹为观止,骑行虽然艰难,但是沿途美丽的景色不可辜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震撼,也是积极情绪的来源之一。“一路美景让人心醉,尤其是享受一路清新的空气,虽然含氧量不高,但绝对让你舒畅”(新藏线)。
触景生情,骑行者还能从中触发内心浓浓的爱国情。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是那里常年驻守着祖国的守卫者,骑行者与他们的偶遇或互动,能够唤起心中最真挚的爱国情感。就像游记中提到的:“军民一家人,保护小家,还要保护大家,还要保护祖国,这画面真的很和谐,很感人”(新藏线)。“骑行到拉萨城,大家联欢聚餐合影留念,戴上吉祥的哈达,唱响祝福的歌曲,祝福西藏更加美丽,祝福祖国更加富强”(川藏线)。
在高原地区长距离骑行具有较高的难度,挑战着骑行者身体、精神和意志,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骑行者可以苦中作乐,尤其是在团队骑行中,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吃完东西继续赶路,坡度很大,不过我俩不急,有吃的,又有装备,再加上我俩夜骑经验丰富,不怕!慢慢蹬呗,一边骑一边聊天,反而轻松不少”(川藏线)。
骑行者在途中与同行者的互动,与沿途居民的交流,建立志趣相投的情感凝聚与吸引力,形成一个群体,让参与者有一种归属感、价值感,以及被尊重的感觉[6]。通过与他人的良性交往,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我当天晚上加入他们一起找了家火锅店庆祝,大伙都很兴奋,饭后回客栈开会听老板宣讲318注意事项,对318各个路段都做了详细介绍,这个会开完我对这次骑行318信心大增”(川藏线)。
4.3.2 消极情绪
骑行入藏者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是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骑行者必须忍受自然环境带给自己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在消极情绪的文本中,道路条件是被骑行者提及最多的。道路条件就给很多骑行者带来了挑战,例如:“路更难走了,到处都是修路塌方,山体滑坡之类的,路上的淤泥估计有十几厘米厚,加上飞石路面,车子骑起来非常辛苦”(滇藏线)。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天气也变化多端。低温,降雨,降雪,冰雹,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常出现,特别是在上坡路段碰到恶劣天气,这给骑行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是高原骑行的重大阻力。“剪子弯山是高原反应崩溃的冻雨冷,东达山是上坡雨雪冷,安久拉山是5级大风雨冷,今天我体验的是最深刻的冷,下色季拉山让人刻骨铭心”(川藏线)。
高原长距离骑行对身体素质也是很大的考验,骑行者普遍会有身体不适的反应,一般会出现高原反应、感冒、发烧等症状,此外,还会有骑行者在骑行途中遭遇意外,导致身体受伤。这不仅会伤害到骑行者的身体,还会影响他们的行程,也会给骑行者带来消极体验。“晚上真的高原反应到绝望,整个人状态都不太好了,我只想干呕,真的不想吃饭了”(新藏线)。“在连续的急弯陡坡中没注意到路面的机油,滑倒摔伤了,两个膝盖鲜血直流,右手腕骨受伤”(滇藏线)。
通过骑行丈量距离,骑行的每段路程都有一段风景,一段风景就有一种体验,骑行者的体验是在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在行为情境方面,骑行者在骑行空间内,通过与沿途景色、天气变化等自然环境和道路条件、途经地点等社会条件以及沿途的所遇所见所闻等一系列客观因素进行多位一体的互动,从而产生自己的骑行体验,骑行者会对上述客观因素产生一定反应,这便是影响骑行体验的主观因素。在氛围情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会营造属于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氛围,周边环境氛围的变化影响着骑行者的体验,这是影响骑行体验的客观因素。而通过行为情境和氛围情境在主观和客观上持续影响着骑行者,会让骑行者产生情感上的变化。在情感情境上,骑行者在骑行入藏途中以积极情绪为主,积极情绪的主要来源归根到底是骑行者内心深处的一份执着和纯真,通过人与人、人与景的互动而产生的感动和热爱。消极情绪较少,主要表现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对骑行者身体上的煎熬。骑行消磨的是身体,但是得到的却是精神上的升华。
情感体验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体现[36],积极改善骑行者的消极情绪,增强积极情绪,可以提升骑行者的整体满意度。针对骑行者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改善。
(1)对于骑行者个人,骑行者在骑行前应当做好全方位的准备,首先,在正式骑行前应当积极进行锻炼,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是顺利骑行全程的最重要的条件。骑行入藏路途遥远,路况复杂,骑行者可以通过锻炼强健体魄,为后续的骑行打好基础,以便应对身体上的不适,同时,还需掌握骑行技巧,便于减轻骑行负荷。其次,骑行者需要掌握户外运动知识与技能,骑行区域地广人稀,受自然环境的变化,骑行者的住宿和饮食等个人基本生存条件无法得到正常的保障,这需要骑行者依靠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自主解决。最后,骑行者需要仔细制定骑行计划,深入了解路线概况、道路条件、途经区域的社会风俗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准备充足的物资,时刻注意天气的变化,除此之外,最好选择结伴骑行,以便于应对骑行途中的突发状况。
(2)对于社会层面,政府部门首先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入藏道路条件,提升道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建立预警机制,对存在隐患的道路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并积极修缮,为骑行者提供最基本的骑行道路保障。高原骑行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在相关道路附近应当加强安全设施和医疗设施的建设;对于骑行者停留时间较长、休整的地点,当地应当加强接待设施的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建设,尤其是住宿和餐饮服务,优化产品供给,广泛收集骑行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为骑行者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最后,还应加强户外骑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切实保障骑行者生命安全,促进户外骑行的专业化、标准化、健康化发展。
(3)相关单位和组织还需加强引导,传播正确的骑行理念,帮助骑行者树立正确的骑行观念,切勿盲目跟风。可通过官方网站、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引导大众科学、合理地选择骑行路线。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网络社群、线下骑行俱乐部等方式,给骑友们提供分享骑行经验和攻略以及交友的平台,营造良好的骑行氛围,积极推广骑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