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景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助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18 年4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助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助力公平、提高质量”20 字工作方针中包含了教育公平,指出将助力教育公平作为重点[2]。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和CSSCI 期刊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输入“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用“OR”连接,从最早出现文献的年份开始检索,所以时间范围设定为“2003—2021”,检索时间为2022 年10 月10 日,一共检索到207 条记录,为确保原始数据的精确性,又以“教育信息化”并含“教育均衡”进行二次检索,共筛选出200 篇文献。为确保搜索文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除与关键词不符合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确定有效文献394 篇。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文献的分布情况、数量关系及变化趋势等,运用CiteSpace 进行数据转换,对数据进行转化和除重,最终得到345篇相关文献。具体的参数设置如下:首先,设置时间分区(Time slicing),时间范围为2003—2021年;其次,在节点类型区(Node types)可选择作者、关键词、机构来源可分别获得核心作者和作者之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图、某领域内突出的研究机构等。
文献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研究的热度变化。由图1 可知,自21 世纪初,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研究崭露头角,2003 年,学者们开始关注此研究领域。2004—2009 年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各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部在2012 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者们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然而,在2012—2014 年发文量出现了骤降,出现了“小低谷”,这一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各种问题相继涌现。在2019—2020 年间,教育部相继发布指导意见,切实实现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整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密切相关。
图1 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图
在著名的普赖斯定律中,M=0.749(Nmax)1/2 是关于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其中M 指的是论文的数量,Nmax 表示论文发表最多的作者的发文量,当一个作者发文量大于M 篇时,被称为核心作者。普赖斯定律规定,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该领域总论文量的50%时,就说明该领域形成了核心作者群[3]。当M=6.37 时,表明发文3 篇以上的25 名作者为核心作者,共发文129 篇,占样本总量的37.4%,小于50%,说明这一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如图2 所示,只有部分学者存在着合作关系,例如在2015—2019 年,只形成了以吴砥、陈琳、任友群三位学者为核心的作者群,且每一合作群的学者数至多不超过6 人。总体看来,这一领域大部分的学者缺乏良好的合作和联系,这将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图2 我国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高频关键词能反映一个研究领域中相关文献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主题词,可以推断该领域的研究动向。提取频次出现最高的前10 个关键词得到2003—2021 年该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见表1)。
表1 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研究前10 位高频关键词(单位:次)
由表1 可知,近二十年来,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研究,主要从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内涵变化、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困境、“数字赋能”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等多方面展开,覆盖面较宽,研究的内容也很广泛。
1.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内涵变化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变化有不同的看法。科尔曼强调对教育的关注点应从“投入均衡”转向“产出均衡”,更加关注产出效益[4]。最为科学、典型的是胡森的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三阶段论。单俊豪认为,教育公平的内涵是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其获得适应性的发展,在信息化常态化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5];陈耀华指出,信息时代应当给教育公平注入时代内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利用,使我国的教育公平迈上更高的台阶[2]。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内涵变化的理解较为透彻。
2.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困境研究
相关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困境展开研究。蔡旻君、魏依云、程扬哲指出,目前仍存在教育资源共享的不对等性,要引导地方教育部门培育资源的内生能力[6]。杨志超、李凡认为,不同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的共享面向的是某个特定的群体,总结出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性[7]。徐欢云、胡小勇提出,虽然目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了城乡数字化差距,但是仍存在教育数字鸿沟的问题[8]。整体来看,我国学者对困境的研究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师生能力、应用实践四个方面入手。
3.“数字赋能”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研究
目前,在“数字赋能”背景下,学者对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的实践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在不断深化。胡小勇、许婷等人认为,应当多方联动、系统部署,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工作更加顺畅[9]。陈联指出,应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形成校企联合实现优势互补。[10]韩世梅提出,应当通过持续性政策的实施,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助力教育公平[11]。总体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多样化无缝学习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角度提出推进对策。
时间线图谱可以清晰地反映聚类中的关键词的发展和变化。结合图1,我国关于信息化助力教育公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初步探索”期(2003—2009 年)
由图3 可知,这一时间段出现了少量新的研究热点,如“义务教育”在2003 年开始显现,在2004—2007 年期间,出现“教育公平”“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关键词,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1 世纪初,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立,推动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2009 年,学者们的关注点聚焦在“农远工程”“城乡差异”“双师教育”上,这时我国推进“农远工程”立足于教师培训、教师进修,旨在解决偏远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较低等问题。
图3 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过渡拓展”期(2010—2015 年)
2010—2015 年,关键词“区域教育”“区域合作”“农远资源”“城乡和谐发展”凸显,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交流学习媒介,举办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联动合作活动,竭力扭转我国基础教育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局面。2014 年,“智慧教育”“教育测量”“产教融合”是研究的热点。在此阶段,教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从关注“量”到关注“质”,“提质增量”成为“过渡拓展”期的引领性目标。
3.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的“稳定发展”期(2016—2021 年)
2016—2021 年,处在“稳步发展”期,国家启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效推进偏远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2020 年,“在线教育”“在线学习”“专递课堂”“信息素养”是关注的热点。在这期间,也出现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师生信息化能力和实践应用等困境。从2016 年至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应用模式以及精准帮扶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逐步走上“精准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纵观诸多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四点思考与建议。
从分析结果可知,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领域缺乏权威性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团队,只有小部分的研究学者有着合作关系,大部分的研究者还是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因此,各研究团队和研究机构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和不同层面研究主体的交流合作,提升研究者个人、研究团队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意识,促进各研究主体互利共赢,推动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稳步发展。
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实证研究较少。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师资力量、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时间研究等不同的方法,提高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要科学规范、严谨合理地选择研究范围、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并形成正确的研究结论;在定性研究中,重视事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统一[12]。
目前,关于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主题,呈现出研究问题表面化、研究问题相类似等。并且,研究的范围受限,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的主题较为浅显单一。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应当深化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主题,拓展研究的领域,重视对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实施路径方面的研究,注重实施策略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采取新的方法和理论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
在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的对策的实践操作性不强,指导的效果不佳。因此,相关研究者需要加强实证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该地区发展实际的促进教育公平对策,并将具有成效显著的实施方案进行推广,加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关注信息化是否真正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价,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丰富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