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金纯怡
一体化的教育引导背景更加强调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开展,将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宏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定位。联动式教育资源和共享性教育方法的应用,使固定课程的教学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得到贯穿和衔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法治教育的宏观性和内容结构的联动性,一体化教育引导模式在相关的实践教学应用中具有一定的适宜性。教师应当以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搜集多种不同类型的法治教学素材,并且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一体化教育引导的科学方法。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需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联动、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合应用、实践活动的积极组织落实、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总结分析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为实现更好的一体化教育提供帮助。
当小学和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实现有效联动,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后,其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应用都会起到促进和指导作用。同时,法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内容。课程教学的整体思路联动性和逻辑关系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加完善而严密的组织和落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背景下,法治教育这一宏观的教学内容可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分析,形成更好的课程学习体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也是促使其认清法治教育的侧重点,明确法治教育目标的科学方法。只有形成了长期有效,且具有科学性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最终为取得良好的实践教育效果提供支持。
一体化教育教学背景下,所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案例素材都可实现有效共享。教师只要结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具体问题反馈,选择一体化背景下具有适宜性和合理性的教学素材进行应用,就能够在一体化教育的背景下为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小学阶段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初步的法治价值观念,才能够更加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在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一些具有联动性和实践性的资源,可实现全方位的调动和更加充分的应用,对于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基于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会产生典型的差异。另外,一些课程学习中具有联动性的理论知识在不同的学习基础背景下,也会存在学习和理解方面的困难。因此,一体化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性分析,对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促使学生在接触层次更深、实践性更强的学习内容时,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理解。若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实践学习能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辅助下能够有效解决。
当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视角发生变化时,具体课程教学中所应用的辅助工具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同步实现变动和调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接触的课程学习内容都具有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征。但一体化教育背景下,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源素材和教学方法,都需要结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升要求的变动和匹配进行优化与调整。对激发教师应用更具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创新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在先进的辅助工具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也能够得到同步的优化和完善。
法治教育具有理论性强的典型特征。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内容以及更专业的法治教育案例和内容,可能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通过案例引导或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促使中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工作在落实开展时,获得更加稳定的效果。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更加丰富、更具层次感的教育引导方法也必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接受相关实践教育时,能够更加扎实有效地掌握知识内容,达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心中的“110”》一课中,在本部分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安全观念,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提高对安全维度的警惕性,引导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在循序渐进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结合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的现实情况,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现场情境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性地感受和体会遇到危险时应当怎样进行防范和处理。这种立足于具体情境进行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对110 的内涵以及遇到危险时的处理措施方面进行感受和体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和安全保障意识的目的。
当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后,教学辅助工具和先进教学平台的应用,成为现阶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育引导中应当秉承的基本原则,结合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引入具有先进性的教学辅助工具,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才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以及初步的法治教育内容产生深刻认知,并在进入中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方向、明确思想和方法,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也应当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模式和流程,确保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用科学的操作流程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应用优势的角度来说,先进的教学平台和辅助技术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留出更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教学引导的方式方法,都会影响到实践学习的整体效果。为了促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或具有深入性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梳理好课程学习的思路,教师需要对整个单元,或不同年级层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回顾性分析或发散性提问的方式,实现前后知识的有效联动,重点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具有联动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也会使其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形成更加完善、更具体系化特征的状态。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与初中阶段的《法律保障生活》两部分课程内容就具备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在小学阶段,主要从日常生活角度和道德秩序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引导。而进入初中后,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教师在进行一体化的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小学阶段的公共秩序课程教学的发散,初步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法律条文、规范的法律知识渗透给学生。而在初中的《法律保障生活》这部分课程教学时,又可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共秩序的维护与法律制度规范制定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一体化引导的教学效果。从法治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小学阶段侧重于道德和秩序的教育侧重点,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逐步向专业化更强的法律知识方向推进,这是法治教育深入性逐步增强的典型体现。
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基于法治教育的严肃性和专项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先进辅助工具和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理解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更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进行法治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需要教师选准切入点,选好可用的教学实践方法,为最终取得更好的创新教学效果提供帮助,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认识到宪法教学理论性强的基本特征。在面向小学生进行宪法方面知识的教学时,尽可能更加直观地进行教学引导,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宪法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法治教育知识的渗透和实践。在具体的教育引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党的代表大会以及法治教育专题纪录片,让学生对宪法的作用,以及宪法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支撑力量进行充分体会和了解。随后,在具体法律条文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再通过引入实践案例,推进整体的课程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案例分析,对法律条文的应用范围以及基本内涵进行体会和了解。例如,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以及自身遇到危险时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例,都可作为实践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合。为了体现出案例的现代性,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同感,教师可依托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上搜索一些网络诈骗,或校园金融贷款方面的案例,将实践案例融入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体会的方式,对具备良好法律认知、储备足够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进行体会和感受。
实践活动的组织落实是指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空间和范围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或纪念馆参观,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获得更加有体验感的法治教育。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去参加一些面向社区进行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到公民选举或公民日常普法宣传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对法治教育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能够增强个人的法律意识,使其对自身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明确学习生活方面的目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优化。教师只需要注意在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与相关的单位加强沟通交流,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准备工作,以便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有效的实践体验提供支持和保障。
法治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理论性特征,对理论的指导和验证,都需要教师在完成具体课程的教学任务后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于教师来说,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不仅是体现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也能够帮助教师在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明确一体化背景下的教学引导思路,学习更具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创新方法,最终促使法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开展贯穿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方面。同时,针对具体课程内容学习效果的总结和分析,也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找准课程教学未来方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会反思》等内容模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立足于这部分课程本身的反思主题,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将自我反思、自我觉悟的意识与自觉遵纪守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向学生进行讲解,促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从思想上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醒悟的能力,才能约束个人的行为,做到从实践维度遵纪守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还应当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在后续的针对性教学引导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预期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会反思》这部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自我价值认知、自我成长方向的认知模糊不清的现象。教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和具有正能量的思想内容作为基础,向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为学生的人格健全和价值观的完善提供保障。也只有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正确性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才能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自主遵纪守法的实践能力。
在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工作开展需要选准教学切入点、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便最终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对于教师来说,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教育引导能力,注重先进资源素材的引入,也是取得更好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