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例谈
〖阅读与探究一〗 抓住特征
認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主要特征。
※阅读与思考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摘自朱自清《春》)
※探究与导引
作者紧紧抓住春草“嫩、绿”,风“轻”,雨“多”的特点,传神地描绘出了春景的轮廓。
※内化与训练
请抓住秋日的特点,描绘出秋日的美景。
片段示范: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利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点评:作者简短几笔便把北方秋雨来得急,天气晴得快的特点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来练笔:
〖阅读与探究二〗 环境描写的感官角度
描写环境的五种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阅读与思考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探究与导引
许多景象,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静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借助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内化与训练
请从感官角度,写一写你周边的环境。
片段示范: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点评:这个片段运用视觉角度的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面对广阔的大海时无助的心理。
我来练笔:
〖阅读与探究三〗 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动静结合的种类:一是动静组合式;二是以动写静;三是以静写动。
※阅读与思考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摘自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探究与导引
风到之处,无物不动、无处不响,风从门窗缝隙中透入,这是动景。写完风的肆虐后,转而写惨白的泥地,发紫而黯的山色,这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白马湖冬日的寒冷。
※内化与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被描写景物的一个特点。
片段示范: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尖尖,调皮地探出头。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叫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
点评:对桃花的描写动静结合,静态描写突出桃花的鲜艳娇美,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花蕊“调皮地探出头”,将风吹下的桃花比喻成“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写出桃花的动态美。
我来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