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富娟,付洪庆,孟静
1. 安丘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山东潍坊 262100;2. 安丘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山东潍坊 262100
检验科检验流程繁多,容易发生检验结果误差大、患者满意度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一定调整和改进,以提升科室的管理质量和检验合格率[1]。精益管理模式属于一种综合管理方式,可提升工作效率,并简化工作流程,在该模式下一些不合理步骤减少,可对检验流程进行更加规范化的处理,减少误差的出现。该管理模式将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巩固价值流图进行分析,在对检验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后,制订更加规范化的检验流程,以提升管理效果[2]。安丘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在2022 年1—6 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抽取200 份检验标本作为研究样本。2022 年7—12 月实施精益管理模式,同样抽取200 份检验标本作为研究样本,组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11 名工作人员,对精益管理模式在检验科中的管理效果及对检验流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2022 年1—6 月本院检验科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抽取200 份检验标本作为研究样本。2022 年7—12 月期间,开始实施精益管理模式,同样抽取200 份检验标本作为研究样本,组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工作人员11 名,其中女4 名,男7名;年龄22~44 岁,平均(32.11±2.34)岁。观察组工作人员11 名,其中女4 名,男7 名;年龄20~45 岁,平均(32.76±2.31)岁。两组工作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沿用以往管理模式,在获取检验标本后按照流程进行检验,工作人员按照标准程序采集检验标本,在相应的条件下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观察组则使用精益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定义阶段:科室按照自身的条件设立相应的管理小组,设置目标筛选改善项目,收集患者对于检验科的服务需求,统计实验标本中不合格率发生情况、患者投诉情况和科室工作人员工作中的问题、其他科室对于检验科工作的满意程度。在上述基本资料收集结束后,对此次项目的工作反向和改善层面进行定义,改善检验前标本流程,对不合格率进行控制,并绘制流程图,将所涉及的流程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合适改善点。②测量阶段:从需要检测的样本中汇总不合格检验结果的发生率,绘制成帕累托图,对缺陷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汇总问题出现的各种因素发生率,例如抗凝管与检测项目不符、标本量不足、标本不符合送检条件、标本污染等发生率,计算出现问题最高的因素,并依次进行排序,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整理。③分析阶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后,对不合格样本和检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其中的问题,确定改善重点,并在后续工作中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④改善阶段:对检验科日常工作进行改进,监督获得标本的采集和录入,并每月发送标本质量报告。对标本运送的及时性进行报告,保证标本及时送检。组织学习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结合工作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日常工作规范性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采集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科室张贴检验采集操作手册,规范标本采集步骤,对于员工的咨询耐心解答,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检验流程,及时进行纠正;注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与医教处、护理部联合,组织新入职员工和各个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标本采集规范化学习,针对其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培训,提升标本采集的规范性。⑤巩固阶段。在精益管理措施实施后,每月统计不合格样本的数量,并分析不合格样本发生的原因,定时检验改善实施流程,如实际效果达到预期,则将改进后的工作流程制作成标准化流程,科室均按照流程相关要求进行工作,保证改善效果的持续性。
对比两组检验质量,通过无菌操作、导管操作、设备操作、标本采集进行评估,单项分值均为10分,分值越高规范性越理想。
对比两组不合格检验发生率,包括标本不合格、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抗凝不符。
对比两组检验流程质量,包括检验前周转时间、出报告时间。
对比工作人员对管理满意度。发放满意问卷,分值为0~100 分,80 分以上满意,60~<80 分比较满意,<60 分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无菌操作、导管操作、设备操作以及标本采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工作人员检验质量对比[(±s),分]
表1 两组工作人员检验质量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11)观察组(n=11)t 值P 值无菌操作5.44±1.32 7.15±1.54 7.054<0.001导管操作5.12±1.78 7.89±1.65 9.549<0.001设备操作4.76±1.22 7.12±1.54 10.050<0.001标本采集4.21±1.15 6.87±2.12 9.228<0.001
观察组标本不合格、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抗凝不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验标本不合格检验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验前周转时间、出报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检验标本检验流程质量对比[(±s),min]
表3 两组检验标本检验流程质量对比[(±s),min]
组别对照组(n=200)观察组(n=200)t 值P 值验前周转时间30.66±4.11 22.78±3.08 5.888<0.001出报告时间23.12±2.15 21.64±1.33 9.298<0.001
观察组管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工作人员管理满意率对比
医院实验室检查项目很多,主要有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各个检查项目方法不同、标本采集方法存在差异,管理要求较高。精益管理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精益管理与浪费是一个相反的概念,其提供了更少的人力、设备,并且在较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产出方法[3]。同时该管理模式更加接近患者,提供确实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该模式通过将浪费转化为有价值的事物,获取更加快捷高效的工作方法,并且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检验科的管理中,每项步骤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顺序,并且在正确的时间和顺序内完成上述步骤,才能为患者创造价值[4]。结合精益管理理论,检验科的每一个理想流程需要以患者的需求作为依据,而在实际工作中检验科对于患者的需求关注度不足,导致服务流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改进,制订更加科学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取较高的满意率[5]。
从本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观察组工作人员无菌操作、导管操作、设备操作以及标本采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标本不合格、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抗凝不符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验前周转时间、出报告时间、患者等待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工作人员对管理满意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54.55%(P<0.05)。分析原因:精益管理模式从检验科的实际出发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对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在定义阶段实地调查检验科的样本不合格发生率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所在,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确定问题发生最多的方面,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梳理[6],并且调查检验过程中患者的基本诉求,找出出现问题的关键,发现以往未发现的问题,制订更加规范的管理流程;该管理模式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进行管理,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且结合其中的关键点给予及时的改进,使问题和管理均更加规范化[7],整个管理模式下各项流程均得到良好的展示,便于工作人员理解、监督小组监控,提升管理质量。同时改善措施在制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各项措施的制订也从患者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各项措施的制订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于检验满意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8];精益管理模式重视各个科室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寻找问题时全员进行头脑风暴,对于标本不合格的可能来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使科室全体人员认识到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主动参与到工作的流程中,提升工作的积极性[9-10]。而在与其他科室的联系中,培训工作加入护理人员,对可能参与到检验科工作的人员均进行科学的培训,对于整个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检验流程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使相关工作人员了解何种工作可节省样本采集时间、送检时间,何种操作容易发生问题,使检验流程的规范性得到保证;精益管理模式重视对实施结果的监控[11],对于实施过程反馈较好的流程改进程序,将其列为标准程度,科室各项工作步骤均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地进行操作,使整个检验工作逐渐规范化,同时对流程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性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改进,整个过程连续性强,因此实施效果也较为理想[12]。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使用精益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明显提升检验质量,降低不合格检验的发生率,使检验科的管理规范性得到保障,获取较高的管理满意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