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 孙晓鲲
摘 要: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出目前师范生培养应实现三个有效转变,从师范生育人体系构建,创新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育人协同机制,构建互动、反思、分享的教学范式等方面对提升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进行了较深入分析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
提升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质量密切相关,而教师质量与教师教育质量密不可分。对国家来讲,教师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就人才培养而言,教师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成效,是培养“四有”好老师、新时代“大先生”的关键。
进入新时代,由于后工业时期知识的垄断被打破,知识高频更新,产业结构变化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对未来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倒逼着教育的改革创新,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要回应人民的期盼,更要体现时代价值。可以说,高校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提升师范生学术素养、精神内涵、道德境界,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是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生成的使命。
当今高校对师范生培养应实现三个有效转变
教育的功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适应未来生存的能力,更要让其思想品质、精神气质、价值观念得到完善提升,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对师范生培养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三个有效转变。
1.由重视学科专业能力教育向注重全人教育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生培养受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理念影响,过度重视学术技能传授,忽视师德素质教育;过度强调职业定向,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加快改变这种工具性倾向的教育,推进全人教育,关注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在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把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生命体验作为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更深层面的教育智慧与信仰的获得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把高等教育价值体现在将师范生造就成全面发展的人。
2.由注重单纯知识传授向多主体实践互动转变
一直以来,师范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实习、实训等)的倾向比较突出,因而存在实习实践时间短且安排分散、与实习基地(中小学)联系不紧密以及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实践课程各个环节要求和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传统的师范生培养过程更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组织与传播,忽视各种实践互动。而师范生只有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才能激发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形成关注自身教师素养实践的认知和行动,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3.由注重“教”向“教与学”有效互动转变
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在消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直接呈现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使学生难以形成反思和创新意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教师如果只顾按照自己想法教,学生没有回应就无法产生学习效果,也就完不成教学过程。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其学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与时俱进,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实现教与学范式改变。
新时代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措施
1.坚持“三个全过程”融合,构建师范生综合育人体系
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在师范生综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中,深刻理解、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内涵,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切入点,在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始终坚持“三个全过程”融合。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和制度优势,将其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使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国特色有机融合;二是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使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融合;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融合,实践教学全过程不断线,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育人的成效。
学校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思考高等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環节的重大转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师范教育注重回归发展与成长的育人本质,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特定学科专业局限,强化通专融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得到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坚持“三个全过程”融合,使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认识、对教育有理解、对教育责任有承担。利用通识教育奠定综合能力提升基础,通过深厚学科专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能力的重点,把教育教学训练作为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统筹设计、全面推进,培养既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未来基础教育教师。
2.基于“研究导向”,创新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梳理, 探索构建“研究导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把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研究和制定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案,来实现培养师范生的跨学科视野,以人文与科学并举、理论与技术交融为发展目标。作为“研究导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要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将研究问题按大类分为科研项目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实践项目类(社会实践和各类实习)以及其他三大类,供任课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任意选取。科研类项目主要来源是将教师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分解转化用于人才培养。实践类项目是将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将在中小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等作为研究对象。其他类主要包括一些社会热点研究和综合性课程等。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任课教师根据需要将一个教学班拆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分工协作完成相关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成果、研究收获和反思等内容的专题报告。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主题设计、过程指导和启发引导的作用。总之,“研究导向”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科学设计、精心策划和有效推进,这是提升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十分有效的途径。
3.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搭建师范生实践教育平台,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互补共融,营造出整体育人氛围。将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基础教育机构、高校和社会团体机构“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与一批基础教育机构(主要是小学,因学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是小学)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未来基础教育的准教师。基础教育机构是师范生重要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对其育人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实施“双导师制度”,对师范生从理论教学到实习实践,从学科专业技能到做人、做事等综合育人能力进行全面培养,让师范生对未来职业有全面认识和体验。
最大限度利用社会资源,根据育人的需要建立了各种类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如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师范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多元的校外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师范生实践教学任务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践资源,通过各类竞赛、虚拟仿真实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方式有效落实。严格实践教学管理流程,要求学生将典型的实践活动撰写成实践报告或编写成教学案例来实现教育教学技能提升。
总之,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师范生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而且也能激励师范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通过各种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获得丰富的体验和真实的感悟;通过社会环境的教育和熏陶,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实现认知的飞跃。
4.以OBE理念为指导,构建互动、反思、分享的教学范式
从基础教育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倒逼师范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对教师只管教、学生埋头学的教学方式提出强烈挑战。以OBE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教与学的范式是培养新时代优秀师范生的关键。
学校以问题探究为切入点,构建了互动、反思、分享的新型教学范式。互动交流对师范生教育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沉默式的现状,让课堂活起来,推进探究式的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交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方式方法等进行反思,提出不同看法,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究中改变自身的认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創新能力,并形成思维习惯。注重分享交流是师范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受传统教育影响学生分享交流意识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分享交流环节,鼓励和启发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作品等,从而达到锻炼其交流能力的目的。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反思、分享,选好探究的问题是关键,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张口说话,如最近对ChatGPT热议,教师对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来完成互动、反思和分享的整个训练过程。可以通过奖励方法打破沉默,如将学生发言次数、学习过程的反思、交流分享的内容等用积分奖励的形式记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组发表观点或辩论、提交各种形式的报告或案例进行公开展示等形式给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脚手架”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关于国家、制度、情怀等的价值观教育,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交流、共享,帮助师范生建立正向的情感、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育人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其成效具有隐秘性,因而其培养效果很难用某一特定指标进行量化衡量,只有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教师学生及相关各界协同配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使师范生整体的综合育人能力有效提升。
本文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应用型大学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20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英.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J].教育导刊,2022(9):76-83.
[2]胡劲松,邓素怡.师范生能力素养及其培养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9):20-25.
[3]郭柏林,孙志远.“变”与“不变”:人工智能挑战下的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J].教育评论,2019(3):115-120.
[4]董瑞杰.师范生培养实践取向的理念阐释[J].当代教师教育,2022,15(1):54-6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