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柏玲,李林泽,张宏亮
(1.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2.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3.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职业素养作为大学生迈向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由校园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深受高等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能,培养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这一目的一定程度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从这一角度来看,运用好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价值观导向、意志激励、品行矫正等功能,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科学就业,完成高校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这一崇高使命的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承担着确保高校培育价值观端正、素质品行高、职业态度好的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人才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在具体的内容、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彼此间密切的联系和共通,在高校“立德树人”这一共同育人使命引领下具备着天然的契合性。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精神源泉。高校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到校园生活与职场生活的区别所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由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转换,了解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积累相关技能和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和品质,实现从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由此可见,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品质等要素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点。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宽容的博爱情怀、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而这些方面毫无疑问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之间的精神共通体现有二: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树立旗帜,指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伦理、道德规范,通过组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3]。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为支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树立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择业观念、不惧艰难的职业品质、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二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道德、思想、心理、信念、法治等若干分支。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虽然不同院校的内容安排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围绕着生涯规划、个人品行、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编排,这些方面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备一定的相通之处。
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平台的创新上开拓了路径,并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也不能停留在对学生的课堂灌输上,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观念上的引领使其落实到自身实践,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且过于偏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未来发展这一学生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导致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跳跃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最为直接的实践。“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实践平台,通过二者的相互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发挥好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实际成效具有明确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因其课程性质、内容特点,能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挥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效。“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价值观导向功能、意志激励功能和品行矫正功能三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价值观导向功能是指“通过该课程的课上说教和课下实践(如顶岗实训、走访调研等方式),使学生树立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明确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和职业方向的追求,以及对中、远期事业成就的追求”[4]。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选择尚未明确,缺乏足够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诱导,从而使得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误入歧途。大学生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能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这种意识和价值观应当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础,引导大学生以新时代社会需要为导向,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职业观,把个人生涯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愿意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并为之付出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习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不断反思并形成包含职业价值观,并渗透到其他方面的价值观当中。
自信、乐观、坚韧等意志力是个人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要内在因素,是职场成功人士几乎都具备的突出品质,因而意志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所包含的意志力教育能够针对部分大学生所存在的自信缺失、情绪悲观、抗压能力差等意志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心理疏导、思维引导、自我暗示、言行鼓励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唤醒内心对于追求卓越的渴望,重塑实现人生理想所应当具备的意志力。培养内心健康、意志力坚定的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生心理层面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注重学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之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保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抵御风险,经得起考验。
勤劳简朴、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自立自强不仅是当代社会对职场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瑰宝。“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职业行为道德教育通过课上对导致大学生职场挫败的不良品行的揭示,使学生树立起危机意识和自我批判意识,并指出正确良好的个人品行,辅以课下学生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理论说教与自身实践双管齐下,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使其养成职场所需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作为个人道德素养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环的道德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品行矫正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最为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在。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偏重于理论灌输,学生的课程和课堂参与度欠佳,这也导致了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坚守“两课”主阵地之外,还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这门课程,正视并努力挖掘其他领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通之处,可结合之处。职业素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均注重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获得与奉献之间的关系,强调诚实、勤奋、自强、礼貌等道德品质,注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因此,高校应科学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充分激发二者的潜能,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使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的放矢。
当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穿插在“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并且一带而过,还有一些高校虽开设有独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但内容设置不系统、不科学,并且缺乏完整的课程结构框架[6]。其中最为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就在于前者课程内容设置过于侧重就业创业和职业素能本身,偏重于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际案例的灌输,忽略其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课程思政”这一新时代学校课堂教学的要求,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到各类课程当中。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身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贯通,因此高校更应当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其设置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并组织优秀团队对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进行编排,确保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贴近学生自身实际,贴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这门课程充分利用其实践性强、目标明确、贴近生活等优势,配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师是高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各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颇为重视,普遍设有专门负责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的院、部、处,但是相关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若要充分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教学目标,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整合校内师资,广招校外良才。高校应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优秀人才,实现专业合理配置,建立专人专用专业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师队伍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的专任教师不应拘泥于学科内容的学习,而是要主动、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确保在授课过程中政治合格、立场坚定[7]。三是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实现对教师的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校专任教师可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不同的工作环境,增强其授课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可将政府创新创业、高校教育、就业等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知名企业家请入校园,面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在职业价值观、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引导学生“走正路”,培育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发挥职业素养类课程在思政工作方面的作用和功能。